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在民主政治视野中讨论党际关系和谐,应该体现其时代的特征和国情的特色。本文主要从静态和动态的角度分析我国党际关系和谐原因,并以民主政治制度为中轴,对构建我国党际关系和谐的四大原则作了解读,对发展和谐党际关系的途径进行了阐述。  相似文献   

2.
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人民内部矛盾的非对抗性,决定了当前我国政治关系整体上的和谐性,但某些方面也存在不和谐问题。分析当前我国政治关系若干不和谐现象产生根源,主要有经济利益关系失衡,民主制度不完善,封建残余思想的影响等。要通过创新和谐政治理念,调节利益关系,推进民主政治建设等举措,努力构建我国社会和谐政治关系。  相似文献   

3.
协商性民主是与竞争性民主、非竞争性民主相对应的一种民主形式,是在经济高速增长条件下化解冲突的有效途径和办法,是我国构建和谐社会的重要政治选择。现阶段我国也具备发展协商性民主的经济、政治、社会和文化等多方面基础和条件。发展协商性民主的关键是执政的中国共产党通过自身建设,引领和创设和谐的政治关系和社会关系,进而实现和谐社会的战略目标。  相似文献   

4.
政治和谐与知识分子参与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治和谐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内容,可以为民主法治、公平正义奠定必要的政治基础,为诚信友爱、充满活力的社会状态创造良好的政治氛围,为实现安定有序、人与自然和谐相处提供基本的政治保障和法律支持.认同主导政治文化,把握政治和谐正确导向;发展先进生产力,夯实政治和谐物质基础;促进现代民主政治,拓展政治和谐实践空间;正确发挥监督职能,推动政治和谐健康发展,是当代知识分子责无旁贷的责任.  相似文献   

5.
目前,我国民主政治实践呈现出不同程度的非均衡性,并带来了民主发展中的各种问题。为了推进民主政治的全面和健康发展,今后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向选择是: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统筹发展,国家民主与社会民主的和谐发展,实体民主与程序民主的统一发展,城市基层民主与农村基层民主的互动发展,以及民主政治发展中政府的主动性和群众创造性的协调发展。  相似文献   

6.
梁惟 《党政论坛》2014,(15):19-21
推进协商民主发展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方向,和谐政党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协商民主与政党关系和谐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探索如何发展协商民主,对于我国政党关系和谐以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7.
民主与法治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两个基本内容。然而,就两者关系,我国学术界却存在普遍的争论。和谐共生与冲突均衡是民主与法治关系问题上的两种相对的认识。就中国政治体制改革的方向,亦有民主为本和法治优先两种认识,亦有部分学者提出了法治民主政体的基本思路。  相似文献   

8.
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的生命,党内民主是党的生命.在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中,正确认识和处理好民主制度中的实体和程序的关系,民主与公民素质的关系,民主与民意的关系,民主与民生的关系,民主与集中的关系,民主与效率的关系,民主、竞争与稳定的关系,党内民主与人民民主的关系,有利于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发展人民民主.  相似文献   

9.
正推进协商民主发展是我国政治体制改革的重大方向,和谐政党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厘清协商民主与政党关系和谐之间的内在关系并探索如何发展协商民主,对于我国政党关系和谐以及坚持和完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意义重大。一、新时期我国政党关系和谐面临的新问题与新挑战1.新社会阶层的崛起给我国政党关系和谐带来新的挑战新社会阶层是我国在改革开放之后逐渐形成的一个新的社会群体。一般说来,它是指"民营科技企业创业人员和  相似文献   

10.
中国和谐政治的内在价值和外在模式选择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和谐政治是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重要组成部分。和谐政治的内在价值是要求国家权力权威性配置社会利益必须基本满足各社会利益关系群体的利益诉求。体现和谐政治内在价值的外在政治模式是多样的。在当前和今后一段历史时期内,能够基本满足中国社会各利益群体利益诉求的政治模式,只能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相似文献   

11.
张杨 《学理论》2015,(6):1-2
中国的民主思想是传统文化中民本思想的当代传承。中国的民主思维具有中庸尚和的特点,一是和谐理念,二是合作理念。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和党内民主为主体,推动基层民主和社会民主的进步是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路径选择。中国民主政治建设要搞清楚民主和集中的关系,民主和集中要把握适度原则。加强民主监督,依法规范和制约公共权力,是当前中国民主建设的重要方向。  相似文献   

12.
政治民主是政府公共关系的基础和前提,只有实现了政治民主,政府才能顺利开展公共关系工作;而政府公共关系对政治民主的建设与完善具有促进作用。正确认识政治民主与政府公共关系之间的关系,必须牢固树立“官”“民”平等的思想。  相似文献   

13.
民主政治的成功运转需要民主制度和民主文化两大条件。从民主文化的角度看,民主政治是与一定的政治思维方式密切联系在一起的。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的政治思维经历了四个方面的转型:从斗争性向和谐性转型;依附性向自主性转型;激进性向渐进性转型;封闭性向开放性转型。我国政治思维上述四个方面的转型对于中国的民主政治产生了积极的推进作用,它有利于公民理性精神和参与精神的提升,有助于社会成员合作与妥协意识的形成;有利于社会成员现实主义视角的培育。  相似文献   

14.
冯国芳 《理论探讨》2006,3(5):33-35
和谐社会的政治价值指向与政治关系和谐具有内在的联系,构建和谐社会要有和谐的政治关系作基础。从政治关系和谐的观念、实质和目的三个层面提出构建和谐社会的政治要求。  相似文献   

15.
构建和谐社会要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许耀桐 《理论探讨》2005,4(6):24-26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这个命题表明,目前我国社会是和谐与不和谐的统一体,还没有达到完全和谐的状态,还存在很多不和谐的因素。判断我国社会的和谐与不和谐因素,应把社会结构分解为四个不同的层次,加以具体分析。我国社会的不和谐因素主要集中在基层,其根子则在于民主政治发展不足。必须从五个方面积极推进基层民主政治发展。  相似文献   

16.
政治参与和政治吸纳是现代民主政治必不可少的政治活动方式。李普赛特在其名著《政治人》中系统探讨了政权合法性和民主政治存在的社会基础。重读《政治人》,我们可以更深刻地体悟政治参与、政治吸纳与政权合法性的相生机理:政治参与是政权合法性扎根社会土壤的种子,它有助于增加社会张力、减少社会冲突、促进社会和谐;而政治吸纳则是政权合法性根深叶茂的养料,作为现代政府彰显民主诚意的标志,政治吸纳既是公民政治参与可持续发展的基石,也是政治系统汲取社会营养的触角。在政权体系的日常中,政治参与和政治吸纳的相生性,消解着社会矛盾和政治风险,维系着政治稳定和社会和谐,从而增强公民对政权的政治认同,建构政权的合法性。  相似文献   

17.
朱蓉先 《民主》2006,(12):4-6
十六届六中全会的主题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中共中央关于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若干重大问题的决定》指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既是充满活力的社会,也是团结和睦的社会。必须最大限度地激发社会活力,促进政党关系、民族关系、宗教关系、阶层关系、海内外同胞关系的和谐,巩固全国各族人民的大团结,巩固海内外中华儿女的大团结”。在五大关系中首先提到了政党关系,因为政党、政党的和谐对于民主政治的建设,对最大激发社会的活力,对全面建设小康社会有很大的影响。和谐的政党关系是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政治保障之一,因此我们应该深刻认识…  相似文献   

18.
现代家族政治是指在自由民主制度框架下,某些家族的成员由于拥有特殊的资源,能够连续当选并掌握政权,使得权力在某些家族内部呈现出代际延续的现象。家族政治的出现存在两大根源:地方政治经济中不平等的权力结构导致政治过程中庇护关系形成,政治家能够利用家族资源获得特定群体的稳定支持,而某些家族成员的当选又成为该群体参与公共产品分配的前提;政党内部缺乏民主机制、外部缺少社会支持组织,党的候选人提名和资金筹集分配权力集中于党的领袖,使得家族能够发挥政党的替代性作用或导致政党被政治家族所控制。来自发达民主国家和发展中民主国家的证据表明,家族政治的存在是上述两种机制共同作用的结果。政治过程中的庇护关系越严重,家族政治越有可能出现;而政党组织越不发达,就越有可能为家族政治提供制度性机会。家族政治集中体现了西方民主政治中的权利不平等现象,它与现代民主政治的平等理念相悖,同时也有害于民主政府的质量。  相似文献   

19.
宁德涛  江华 《学理论》2009,(5):89-90
当前我国面临着来自经济领域、政治领域、思想领域等方面的挑战,影响了我国政治民主化的进程.时代呼唤构建和完善和谐政治。只有全面准确的理解和认识构建和谐政治的内涵性质和特征.在可操作措施上应着重加强党内民主建设、社会公平法治建设和社会政党团体建设,要恰当处理改革、稳定、发展之间的关系.才能确保在本世纪头20年的战略机遇期内实现全面小康的既定目标。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社会政治稳定观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科学的社会政治稳定观包含以人为本、动态性、公正、民主、法治、和谐、可持续性等基本构成要素,以人为本是核心,公正是基础,和谐是要旨,民主是关键,法治是保障,可持续性是本质。坚持科学的社会政治稳定观是维护社会长治久安的必然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