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93 毫秒
1.
佚名 《法制博览》2011,(7):41-41
在中国古代官场,打探“真年”是一大禁忌。因为官员的年龄大多造假,依靠好出身做官者大多虚增年龄,而通过科举得官者有不少人则白减年龄……到了唐代,开始出现“退休”一词,如唐代散文家韩愈在《复志赋序》中说:“退休于居,作《复志赋》。”  相似文献   

2.
人事制度,简单地说就是用人制度。它主要有两个方面的内容:一是选任,包括官吏的培养、考试、选拨、任用;一是管理,包括官吏的使用、考绩、监察、奖惩、俸给、退休等。人事制度在一个国家的政府中占有极为重要的地位;没有它,政府的实体难以构成,国家政权难以想象。我国古代人事制度历史悠久。特别是秦始皇统一中国之后,中央集权的政权体制统治一  相似文献   

3.
台湾高山族有多种来源,“其中从大陆迁去的古越人……是构成台湾高山族的主要成分”。三国时期,沈莹在《临海水土志》中将夷州(台湾)人称为“山夷”。最近,笔者在研究时发现,早在新石器时代,闽北的建瓯土著也称“山夷”。《建瓯县志·人口》载:“商周时期散落在福建有七支氏族,在闽北的为客家族,和当地土著‘山夷’相处。”这一史料为研究台湾“山夷”与古越渊源提供有力的根据。考察台湾“山夷”的来源,必须对古代祖国大陆“夷”的分布和建瓯“山夷”与古越、闽越的关系及古越习俗特征进行考证,才能得出其水源木本的根脉所在。  相似文献   

4.
说“国耻”     
谢谦 《法制博览》2010,(19):23-23
说到“国耻”,我们就会想到近现代史上,中国战败后,割地赔款、丧权辱国,甚至被东西方列强瓜分,等等。但“国耻”并不是近现代才有的说法,古已有之。《礼记》记孔子答鲁哀公问,有云:“国耻,足以兴之。”据古代学者解释,孔子所说的“国耻”是“君耻”,国君之耻。如春秋时,吴越交战,吴胜越败,越王勾践派使者卑辞厚礼乞降:“勾践请为臣,妻为妾。”甚至愿“身往事之”,以一国之尊,  相似文献   

5.
龚敏迪 《法制博览》2009,(21):32-32
秦晋两国间的相互嫁娶由来已久,所以称作“秦晋之好”。相比之下秦国的女子大概比较漂亮,所以王勃《采莲赋》说:“吴娃越艳,郑婉秦妍”。不过历史上说的“秦晋之好”,大多是政治婚姻,其中充满了阴谋和算计,未必见得有什么可以称道的地方。  相似文献   

6.
王仁 《法制博览》2008,(1):38-38
中国历史上最具传奇色彩的文物,莫过于和氏璧了。公元前689年,有个叫卞和的老人在荆山脚下(今湖北南漳西)恸哭不止。官吏前来查问,卞和说自己搂着的大青石中有宝,但两次向楚国君王进献均被斥行骗,并遭刖刑相继失去双腿,因而伤心极了。官吏将信将疑地把大青石运到都城,玉匠剖开时果然出现一块晶莹奇石。刚即位的楚文王端详着用它雕成的璧,满心喜欢,遂起名“和氏璧”。从此,“和氏璧”一直收藏于楚国宫中。  相似文献   

7.
坚守则刚     
古代有一个官吏想排挤他的同僚,向老谋深算的师爷问计。师爷问:“其人最近的言行举止如何?”  相似文献   

8.
薛西斯  彭连熙 《法制博览》2010,(5):F0002-F0002
实在说来,中国古代“全无心肝”的皇帝并不鲜见,陈叔宝就是一个。因为宠幸贵妃张丽华,国家大事也要“置张贵妃于膝上共决之”。不过。陈叔宝虽然不是一个称职的皇帝,但在花天酒地和辞赋方面却有很深的造诣,着实创作了一些亡国之音,比如《玉树后廷花》、  相似文献   

9.
王振忠 《法制博览》2009,(17):66-67
传统中国是一个礼治的社会,法律制度极不完善,历来就有“春秋决狱”的说法,也就是儒家的经典也具有法律的效力,常被引来决断刑狱。晚清樊增祥的《樊山批判》曾记下一个案子,内容是有个不安分的寡妇,想敲诈一个男子,状告后者,说自己正在院中洗脚,该男前来调戏.并将其绣花鞋抢走,如此云云。樊增祥听毕,随即就判定不予受理。其判词曰:“院中非洗脚之地,绣鞋非寡妇所穿。”从根本上说,礼是一种道德规范和社会规范。  相似文献   

10.
“合适成年人”一词肇始于英国《警察与刑事证据法》,指警察在讯问未成年犯罪嫌疑人时,必须有合适成年人到场,以维护未成年人的合法权益。我国法律中虽然没有“合适成年人”用语,但也有要求成年人参与的相关规定。^1就我国司法实践来看,目前正在云南省昆明市盘龙区、上海市长宁区、福建厦门同安区试点的“合适成年人参与制度”,  相似文献   

11.
官场小人     
孔子曰:“小人喻于利”(《论语·里仁》),意思说小人是在私利驱使下损人利己,凸显邪恶。君子一旦被小人缠上,就似掉进黏糊糊的油沥池,甩不掉、抹不去、擦不净……如《水浒传》中的杨志被小人牛二黏上,一怒杀了他,虽被公认是为民除害,结果自己还是丢官坐牢、落草为寇。  相似文献   

12.
炸裂的城镇     
孙伟锋 《南风窗》2014,(1):96-96
如果说阎连科前两部小说里,《坚硬如水》是解构历史,《受活》是揶揄“政治挂帅、文化搭台、经济唱戏”,新作《炸裂志》则戏谑为权力、资本裹挟的城镇化。虽为戏谑,却因史之名。名日“炸裂志”,宴为小说家言。  相似文献   

13.
王蒙 《法制博览》2008,(12):26-26
白居易的一首《赋得古原草送别》,让他在15岁时就名声大噪,其中的“野火烧不尽,春风吹又生”两句.至今仍被人们津津乐道。他的组诗《新乐府》特别是其中的那首《卖炭翁》,更足无人不晓。无疑.白居易对中国文学有着重最大贡献.但不可否认,他的人生却义有丑陋的一面。  相似文献   

14.
“吾民今日赋同仇”——记同盟会员罗福星刘经发辛亥革命时期,同盟会会员罗福星在台湾传播了孙中山的革命思想,把这时期中国民主革命和台湾同胞的抗日复台斗争联系起来,并为台湾脱离日本殖民地统治而献出了自己年轻的生命。他一直受到台湾人民的热爱和尊敬。一罗福星...  相似文献   

15.
游乡 《法制博览》2008,(23):34-37
中国历史上规模较大的人口灭杀事件,都是战争造成的。古代中国的战争非常频繁,在商朝的《卜辞》中就记载了各种战争61次。而据《春秋》记载,在春秋时期242年间,各种战争达448次。到了战国时期,仅大规模的战争就有222次。  相似文献   

16.
《唐律》和现行刑法对未成年人保护之比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关于对未成年人的保护我国周朝就早有规定,如《周礼·秋官司寇之职》就有“三赦”制度,“一赦曰幼弱”,而《礼记·曲礼》中也有“八十、九十曰耄,七年曰悼,耄与悼虽有罪,不加刑焉”。到了近代,在刑法给予未成年人特殊保护的思想渐盛,1898年美国伊利诺斯州颁布了世界上第一个《少年法庭法》,对未成年人犯罪行为的处罚给予特殊处理,随后欧美各国也都相继制定了各自的未成年人刑事法律。我国刑法亦有众多条款对保护未成年人的利益作出了规定。我国封建刑法的集大成者《唐律》对未成年人的保护虽没有现今刑法详细,但远比周之“一赦曰…  相似文献   

17.
梅朝荣 《法制博览》2008,(19):43-45
《涛经》用了四五首诗来咏叹齐文姜,有诗说她美德双全,让人难以忘怀,“彼美孟姜,德音不忘”(《涛经·有女同车》),而在另一首诗中,却谩骂她荡妇一个,“鲁道有荡,齐子由归”(《诗经·南山》)。  相似文献   

18.
台湾文化的发展与特质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一、古代台湾原住民与祖国大陆的交流在历史文献上最早有关台湾居民的记载是在公元3世纪《三国志·孙权传》中。孙权于公元230年春,“遣将军卫温、诸葛直甲万人浮海求夷州……得夷州数千人还。”在其2、30年后,吴丹阳太守沈莹写了《临海水土志》(今浙江宁海),从所叙述来州的方位以及气候、地形看,可以肯定夷州就是今日的台湾,夷州居民的生活、生活情况也可与后来的台湾原住民的生活形态相印证。夷州人居山,“各号为王”;“土地饶沃,既生五谷,又多鱼肉”,居民兼行农耕与渔猎;“用鹿貉矛以战斗,磨青石以作矢镞、刃、斧,…  相似文献   

19.
古代中国有“穷京官”之说。所谓“穷”,只是相对于那些掌握实权、有鱼肉百姓之便利的地方官而言。相对一般人,只要是“官”,多数就不可能过穷日子。张鸣先生就京官如何过日子,专门写过一篇文章,洪振快先生在其新著《亚财政》中,也有一章《穷京官的阔日子》。  相似文献   

20.
王佳伟 《法制博览》2011,(13):39-39
世人常说李白嗜酒,称其斗酒之后诗百篇、但愿长醉不复醒。其实,李白大多是借酒消愁,比如“停杯投箸不能食,拔剑四顾心茫然”、“抽刀断水水更流,举杯消愁愁更愁”都是很好的证明。因此,李白称不上是真正意义上的嗜酒者,至少不算是史上最牛的嗜酒人。《三国志·孙权传》(裴松之注本)中记载了一个叫郑泉的官吏,他是陈郡人(今属河南省),曾担任吴国的太中大夫。此君官位高、口才佳、善于进谏,更值得一提的是,他是一位超级嗜酒之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