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9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5 毫秒
1.
心理学理论和方法是分析刑讯逼供居因和控制对策的重要工具之一。刑讯逼供在心理学视野中的成因主要包括:归因偏差、冲突情境、学习模仿、人格缺陷和角色冲突等五个方面。刑讯逼供这一健儿人性人格特质是先天和后天习得两者相互作用的结构。结合后天与刑讯逼供动机形成之间的紧密关联性。控制刑讯逼供可以确保和运用提高侦查讯问工作专业化程度、树立依法讯问楷模、严格查处和惩罚刑讯逼供行为人、加强法律教育和讯问题业务技能培训  相似文献   

2.
遏制刑讯逼供,如果仅仅从外部进行侦查讯问权力的制约,只能够过滤掉非法的刑讯手段和方式,却不能打破既存的侦查讯问僵局,加快推进合法的讯问进程,提高侦查讯问破案的效率。因此,在考虑通过程序性规制降低刑讯逼供可能发生的同时,在讯问体制内部寻求讯问策略、手段和方法的创新,以及从整个刑事诉讼宏观体系出发,部分调整诉讼程序的结构和证据规则,给侦查讯问提供良好的运行空间,同样是遏制刑讯逼供所要重点考虑的问题。  相似文献   

3.
刑讯逼供是蔑视人权的野蛮取证行为,如何禁止刑讯逼供,是理论界和司法界一直探讨的一个难题.深入分析刑讯逼供产生的深层原因,可以帮助我们找到有效禁止刑讯逼供机制的科学对策,那就是1.确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2.完善刑事诉讼中的讯问制度;3.树立程序主体理论的诉讼理念;4.提高侦查破案的科技含量.  相似文献   

4.
对刑讯逼供现象可以从法理学、法社会学、法经济学等多个学科的视角进行考察。在此多角度考察的基础上,规制刑讯逼供需多管齐下:加强法治理念教育,转变讯问者的执法理念;增加刑讯的成本并剥夺其收益;改变讯问情境,控制角色扮演。  相似文献   

5.
正当程序是现代刑事诉讼制度所追求的价值目标,侦查阶段的刑讯逼供行为严重践踏了刑事诉讼程序正义的价值理念,而侦查讯问制度设计上的失衡和缺位是导致刑讯逼供屡禁不绝的现实原因,应从建立侦押分离制度、赋予律师在场权、实施同步录音、录像措施等三个方面重构我国侦查讯问制度,以期达到遏制刑讯逼供的目的。  相似文献   

6.
在侦查讯问中,刑讯逼供的案件仍时有发生。侦查机关对犯罪嫌疑人的讯问处于不公开或无法监督的状态,重视口供在查办案件中的作用以及刑讯逼供行为在实践中难以认定是造成刑讯逼供行为存在的主要原因。减少和遏制刑讯逼供行为的发生可从以下五点入手,即建立在看守所集中提讯制度,提讯中实行审讯主体与犯罪嫌疑人隔离制度,实行禁止在看守所以外对犯罪嫌疑人进行讯问制度,并将在看守所以外产生的讯问材料视为非法证据予以排除,同时实行严格的进入看守所身体检查制度。  相似文献   

7.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产生刑讯逼供的心理因素进行剖析,进而找出遏止刑讯逼供的相应心理对策。  相似文献   

8.
浅析刑讯逼供的心理原因与对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从心理学的角度对产生刑讯逼供的心理因素进行剖析,进而找出遏止刑讯逼供的相应心理对策。  相似文献   

9.
也谈制止刑讯逼供--从制约讯问权的角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权力应当有所制约,这是贯穿刑事诉讼的基本理念.我国侦查机关对于各自权限内的案件,有独立的决定权,导致侦查讯问在侦查机关单方控制下进行,几乎受不到任何制约.刑讯逼供作为司法人员滥用职权的表现,正是在这种环境下滋长和蔓延的.制止刑讯逼供,关键在于构建一套制约侦查讯问权的有效机制.  相似文献   

10.
能否预防和遏制刑讯逼供,不仅是反映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立法技术的一个重要指标,更是评估刑事诉讼法修正案立法得失的一个关键问题。要从根本上预防和遏制刑讯逼供,必须完善相关诉讼制度和证据规则,使通过刑讯逼供得到的证据没有法律效力,使讯问人不敢、不能实施刑讯逼供。在目前提出的众多预防和遏制刑讯逼供的措施中,改善羁押和讯问制度是最实际、最经济和最迫切的方案。  相似文献   

11.
刑讯逼供是指司法人员对犯罪嫌疑人或被告人,采用肉刑或者变相肉刑逼取口供的行为,它对一国之司法损害极大。如何遏制刑讯逼供已经成为众多学者讨论的一个热点问题,从刑讯逼供举证责任倒置的角度设置相对符合当前中国司法现状的举证责任倒置程序对于遏制刑讯逼供将起到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2.
口供作为一种非常重要的证据,在刑事诉讼中发挥着非常重要的作用,为各国司法界所重视。然而,获取口供的过程常常与"保护人权"这一现代刑事诉讼价值目标相冲突,刑讯逼供屡禁不止。从公安院校的教育入手,就学员们对于"人权"、"刑讯逼供"认识的形成原因以及如何进行保护人权、遏制刑讯逼供教育进行探讨,以求使未来的执法人员从根本上树立惩罚犯罪与保护人权并重的意识,自觉维护和推动人类文明。  相似文献   

13.
刑讯逼供是一种为现代国际公约和各国法律所严格禁止的审讯方式,它严重侵犯了公民的合法权益,危害司法制度及民主法治建设。然而在司法实践中,刑讯逼供现象却屡禁不止,成为现代刑事诉讼的一大毒瘤和痼疾。刑讯逼供是特定角色间不可调和的矛盾体现,口供对案件的重要作用等均是刑讯逼供久禁不绝的根源。我国应从法学理论和司法实践的角度明确无罪推定原则,通过建立非法证据排除规则及对刑讯逼供案件实行证明责任倒置等途径遏制刑讯逼供。  相似文献   

14.
刑讯逼供不仅侵犯人权 ,而且妨碍准确及时的打击犯罪 ,危害很大。由于种种原因 ,刑讯逼供仍大量存在 ,必须采取切实有效的措施 ,预防并减少刑讯逼供的发生。  相似文献   

15.
侦查讯问制度本身的缺陷是造成刑讯逼供现象屡禁不止的原因。对此,必须从制度构建上彻底改变追诉人员和犯罪嫌疑人之间权利配置的不平衡状态,以保障犯罪嫌疑人在诉讼中的主体地位,从根本上杜绝刑讯逼供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6.
刑讯逼供的制度性分析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刑讯逼供是侦查活动中的常见现象,具有极大的危害性。本文作者首先对该问题的研究现状进行了评析,然后从制度的层面分析了此现象产生的根源,并且提出了一些合理的建议。  相似文献   

17.
本文分析了刑讯逼供的危害和原因 ,并由此提出了防范和遏制刑讯逼供的对策。  相似文献   

18.
刑讯逼供等非人道、不文明的供证收集行为早已为现代法治国家严格禁止。非法供证不具有证据资格已是通行作法。但在我国,刑讯逼供等非法获取供证的行为在刑事侦查中久禁不绝。推究产生这一现象的原因,就是通过刑迅逼供等非法行为获得的供证大量地被作为证据加以使用。这一症结之一在于目前对于认定非法供证的机关机制建构不足。本文就这些重要的协调和保障机制予以揭示,以期望我国的非法供证排除能有所起色。  相似文献   

19.
从"佘祥林案"看我国的刑讯逼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佘祥林错案的发生在社会上引起了强烈的反响.笔者认为,佘祥林错案之所以发生,其首要原因在于刑讯逼供.在我国明确禁止使用刑讯逼供时,为何这种野蛮的审讯方法还是挥之不去?笔者认为,原因是多方面的.法治社会遏制刑讯逼供,就要求把观念落实到制度上,依靠具体制度来避免刑讯逼供的发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