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2 毫秒
1.
台湾第六届“立委”选举对今后—段时期的政局走向和两岸关系产生什么影响,已经引起人们的高度关注。从总体上看,虽然泛蓝军获得“出乎意料的成功”,但没有立即转化为提升整体实力的动力;虽然陈水扁当局没有获得“立法权”,但没有改变泛绿军的上升趋势;虽然泛绿军进入“后陈水扁时期”不可避免出现“权力卡位战”,但是民进党当局推行“绿色恐怖”和准备“长期执政”的步伐不会放慢;  相似文献   

2.
在战况惨烈的2001年台湾“立法院”选举中,以民进党为首的泛绿联盟成为赢家,继掌握“总统府”、“行政院”之后,民进党又成了“立法院”中的第一大党。民进党在政坛上“号令武林”的局面似乎就要出现。但是,政局是否能因民进党的强势而稳定下来?国民党的颓势何时止住?台湾民众在国家认同和族群意识方面的分裂将引导台湾走向何方?没有一个问题有  相似文献   

3.
在这个多事之秋,李敖大陆之行风波未息,岛内政治又起波澜。9月26日,台湾“立法院”朝野协商破裂,泛蓝阵营将挟人数优势,誓言要在“立法院”通过泛蓝版本的“海峡两岸和平促进法”草案。而民进党、台联党则全力阻挡,押后“和促法”的议决,双方气氛紧张程序,且都已发出甲级动员令备战。民进党与台联的“立委”在“立法院”展开了肢体动作,分三批人马霸占主席台、发言台与议场中央,与泛蓝阵营的“立委”展开了好几轮规模不一的肢体拉扯,并互控对方打人,场面火爆混乱。由于绿营“立委”持续在议场静坐抗议,“院  相似文献   

4.
2006年是台湾岛内政局持续动荡与复杂多变的一年。各派政治势力主要围绕陈水扁周遭的弊案、北高市长选举展开激烈的攻防与较量。“反贪倒扁”成为全年朝野政争与社会矛盾的焦点,陈水扁当局数度陷入空前的执政危机。年底北高市长选后,民进党得以稳住阵脚,国民党上升势头则受到阻碍,亲民党与台联党边缘化加剧,岛内“北蓝南绿”的政治版图进一步强化,两党竞争的政党格局基本确立。一年来,虽然陈水扁当局不断操弄“急独”议题,但在深重的执政危机下,其推进“法理台独”的步伐被打乱,岛内“台独”气焰受到打击。  相似文献   

5.
某些台湾作家在新世纪对大陆学者撰写的《台湾文学史》或分类史所做的“反攻”,主要是出版《台湾新文学史》或类文学史的著作,对“台湾文学是中国文学一个组成部分”、“反共文学”是一种逝去的文学、“皇民文学”就是汉奸文学的观点作出反弹。他们从政治上和学理上清算大陆学者的台湾文学史观时,还把岛内的统派学者“捆绑”在一起.。代表人物有钟肇政、陈芳明、林瑞明、谢辉煌。  相似文献   

6.
党朝胜 《台湾研究》2005,(1):3-7,64
2004年,台湾政局紧紧围绕蓝绿两大阵营对岛内执政权和政局主导权的争夺展开,跌宕起伏,诡谲多变。3月份,陈水扁靠不正当手段取得连任,民进党政权得以延续,蓝绿矛盾更加激化;年底,泛绿在“立委”选举中受挫,“全面执政”计划落空,不得不继续面对“立法院”“朝小野大”局面。“急独”气焰日益嚣张,并在不少领域取得突破,但却在“公投”等问题上碰壁。  相似文献   

7.
台湾第三届“立法委员”选举评述王升毛仲伟孙升亮1995年12月2日,台湾举行了“立法委员”换届选举。此次选举对于国民党、民进党和新党这三个主要政治势力而言,是一次权力版图的重划,选举结果所导致的三党力量的消长,为台湾“立法院”带来一个全新的格局,将...  相似文献   

8.
征订启事     
《台湾研究》2013,(1):66-F0004
《台湾研究》是中国社会科学院台湾研究所主办的综合性学术刊物,是中国人文社会科学核心期刊、中文社会科学引文索引(CSSCI)来源期刊。《台湾研究》现为双月刊,主要刊登有关台湾政治、经济、法律、历史、宗教、社会、教育、文学、艺术以及有关两岸关系、祖国统一等问题的学术论文,兼载台湾人物介绍、书刊评价以及其它重要研究资料。  相似文献   

9.
1997年台湾政局发展评析*刘佳雁1997年是岛内各派政治势力围绕第四次“修宪”和年底县市长选举展开激烈较量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国民党与民进党联手通过“修宪”正式确立了“中华民国在台湾”的“宪政体制”,向“实质独立”之路迈出了一大步;同时,“修宪...  相似文献   

10.
从理论与实践论台湾“公民投票法”活动刘佳雁近年来,“台独”势力继大肆炒作“公民投票”的同时,又推动所谓“公民投票法”的立法活动。1991年,前民进党“立委”、“公民投票促进会”会长蔡同荣于“立法院”提出第一个“公民投票法草案”后,岛内各派政治势力包括...  相似文献   

11.
台湾地区12月3日举行的县市长、县市议员及乡镇(市)长“三合一”选举,不仅攸关岛内各党地方执政版图的重划、政党声势的消长,更被视为是对陈水扁当局的“期中大考”和“信任投票”,具有2008年台湾地区领导人换届选举前哨战的意义。岛内各政治势力莫不卯足全劲,尽力冲刺。在民进党饱受“高捷弊案”巨大冲击,国民党声势高涨等因素的综合影响下,国民党大获全胜,民进党遭受空前挫败,亲民党与台联党基本被边缘化,其他政治势力鲜有表现机会。这一结果,不仅给岛内政局带来了重大冲击,而且也将给两岸关系带来深远影响。  相似文献   

12.
2001年台湾政局评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谢郁 《台湾研究》2002,(1):20-25
2001年是台湾政局持续动荡、两岸政治僵局依旧的一年。在这一年里,岛内朝野之间争夺政局主控权的斗争十分尖锐,逐渐形成了泛蓝与泛绿两大阵营对垒的局面;各主要政党围绕“立委”及县市长选举展开了激烈的角逐。选举结果,国民党丧失了第一大党的地位,民进党成为“立法院”最大党,形成了“二大一中一小”的政党新格局。在李登辉的支持下,陈水扁逐步走出“朝小野大”执政困境,对政局的主控能力得到了加强。展望2002年,民进党当局将正式开始全面执政。但是,在“立法院”内朝野间的斗争与较量仍将十分激烈,被视为2004年“总统”选举前哨战的北高两市长选举,将成为今年各主要政党全力争夺的目标。  相似文献   

13.
曾任民进党文宣部主任的陈芳明,在国族认同问题上自我颠覆性的起伏变化,是一种值得探讨的现象。正如陈明成所说:台湾战后“转折而多变”的特质,足以在对台湾文学的建构有重要贡献的陈芳明的身上找到缩影。考察陈芳明各个时期的起承转合,有助于研究随着战后台湾社会的变迁,一些特定知识分子的浮游心影以及随着时代变迁这些人意识变异的轨迹。陈芳明是绿营机会主义的“经典人物”,其个人立场演变的历史正是台湾社会在本土化浪潮席卷下一些知识分子载沉载浮的影子。  相似文献   

14.
2006年始,陈水扁在岛内和国际领域摆开了与祖国大陆进行全面对抗的姿态。尤其是,随着陈水扁及其亲信家人涉嫌重大贪腐弊案的曝光,台湾社会“反扁”声浪四起,“倒扁”运动风起云涌,陈水扁及民进党的民意支持度持续下跌难有起色,大大加深了陈水扁当局的执政危机。为转移焦点、缓解压力、鼓励泛绿支持者士气,2006年陈水扁当局在国际社会的分裂活动变本加厉,在双边和多边领域挖空心思制造麻烦,谋求所谓“外交突破”以塑造利于“台独”的国际环境。但是,在一个中国框架日益稳固的大环境下,台湾当局在国际上的“台独”分裂活动迭遭挫败、举步维艰。总体来看,2006年国际环境继续朝有利于遏制“台独”冒险方向发展、“台独外交”的“国际活动空间”正大幅萎缩。  相似文献   

15.
如何应对马英九“新中间主义”路线?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马英九作为公认的泛蓝共主,无论是过去担任国民党主席也好,还是因特别费案奋然辞职不计荣辱全力以赴冲刺2008也罢,其对两岸关系的认知很大程度上代表着泛蓝阵营的共识。同时,无论是台湾“三合一”选举后的鼎盛时期,还是被起诉后的低谷阶段,  相似文献   

16.
3月18日,台湾第十任“总统”选举揭晓,民进党候选人陈水扁以497.7737万票、39.3%的得票率当选“总统”。民进党上台,是台湾政坛的空前巨变,将对岛内的政治生态、政党政治、统独走向产生巨大冲击,也为两岸关系投下了新的变数。  相似文献   

17.
马祥林 《法制博览》2011,(15):39-41
“毛泽东是台湾最好的代言人” 朝鲜战争结束之后。美国积极奉行“台湾独立”政策,并于1954年与台湾签订了《共同防御条约》,这一系列事件震动了毛泽东等老一代革命家。美国干涉我国内政的意图已非常明显,美国到底要介入到什么程度,《共同防御条约》的效力多大?毛泽东决心对金门实施炮击,以便在实战中摸一摸美国的“战略底牌”。  相似文献   

18.
生活在日本殖民统治下的连横对推动郑成功的研究有着十分重要的贡献。他是最早开始研究郑成功的史学家,也是最早高度评价郑成功收复台湾、建设台湾历史功绩的史学家。连横在《台湾通史》中,除了在卷二“建国纪”和卷二十九“列传一”中专门记载郑成功和明郑有关人物的事迹外,在全书其它各卷中,也有大量的篇幅记载郑成功的事迹。  相似文献   

19.
台湾的“地下电台”就是未立案、没有执照的非法电台,近年来一直是民进党重要的政治传播通道。1994年台湾省长选举和2004年“大选”,其扮演的角色就广为人知。2005年高雄“外劳”事件以来,岛内主流媒体对陈水扁和民进党方面的揭弊与批判蔚然成风,但此时“亲绿电台”,尤其是很多中南部的“地下电台”依旧充当“挺扁”的喉舌,  相似文献   

20.
台湾大众媒体与政党权力之争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台湾自解除“戒严”,开放党禁报禁以来,民进党亟力向国民党争夺权力,企图实现“台独”党纲,控制舆论传播,有过自地下到合法,小型到大型,局部到全省乃至伸向海外的短期和长程大众媒体发展计划,随着向国民党瓜分权力越多而升级。本文探讨国民党和民进党媒体的版图重组,交互作用和影响,尤其在不流血权力转移斗争中,台湾大众媒体的重构及其所扮演的角色。大众媒体的新版图台湾大众媒体报刊、广播、电视由台湾国民党、政、军主导和控制。《中央日报》(国民党中央机关报),《台湾新生报》、《台湾新闻报》(省政府)、《青年日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