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民族主义思潮是塑造国际关系和影响现代国家建构的一大主流思潮,它伴随着启蒙运动及法国大革命以来的思想发展而成长壮大。民族主义话语体系的形成最初主要发生在法、德的现代民族国家建构过程中。它被赋予了两种显著不同的哲学色彩,分别是共和主义色彩以及历史主义色彩。前者以理性和人道为口号,建立在启蒙运动所树立的平等观念与个人权利的哲学基础之上,后者则建立在对理性主义反动的浪漫主义、历史主义哲学基础上。二者相互对立又相互塑造。这种糅杂的民族主义理论体系对后发国家,尤其是非西方国家,构成了学习的重要范例。它们不仅影响了西方政治思想的发展方向,由普世的统一世界观转向个体的特殊论,同时,其强大的动员力也影响了后发民族国家的建构,它内在的民主观念与国家主义的张力对一些国家的政治进程产生了深远的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2.
民族主义对当代国际关系的影响 徐万胜在《解放军外语学院学报》1995年第3期撰文,分析了民族主义的历史演变过程,冷战后民族主义问题的突出及其原因之后,指出两极格局结束以后,意识形态对立与社会制度对立的因素急剧下降,民族主义成为影响当前国际关系的主要因素之一。在国际政治进程中,民族主义既可以是国家统一的力量,也可能是国家解体的力量。民族国家数量大增,使国际政治在更大的程度上成为调整民族利益的过程;民族主义使国  相似文献   

3.
陈征平 《思想战线》2005,31(3):103-106
世界近代史发展脉络的实质,包含两个不同侧面:由工业化、商品化导致的经济一体化进程;由民族主义诉求与民族国家兴起而导致的政治多元化趋向。具体、细微地研究近代中国边境勘界界务史实,可在中国与周边国家进行边界确认过程中,揭示出民族国家早期塑造之内涵,进而也凸显出世界经济一体化进程中,由民族国家趋向导致的政治多元化的客观存在。  相似文献   

4.
马来西亚素以多元族群文化共存著称,而马来西亚多元文化之发展却因殖民历史、民族国家、族群性民族主义、族群关系、现代化、社会发展等内外因素而显得动态复杂。不同族群对于国家社会的理解、认知与实践也使得族群政治贯穿于马来西亚国家建设进程始终,并成为国家政治与公共生活中敏感却又无法回避的重要议题。马来人、华人及原著民在马来西亚国家建设历史进程中的不同境遇及其应对策略,由此影射的马来西亚的族群关系、族群政治与族群权益,成为反思多元文化主义在马来西亚的实践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5.
王田娇 《传承》2010,(21):150-151
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民族主义强调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而政治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对自己国家政治的强烈的政治认同。主要对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6.
文化民族主义和政治民族主义是民族主义的主要表现形式.文化民族主义强调对自己国家文化的民族认同感,而政治民族主义强调的是对自己国家政治的强烈的政治认同.主要对文化民族主义与政治民族主义的相关内容进行综述.  相似文献   

7.
民族主义理论的民主原则是国民性话语的逻辑前提,同时,民族主义的国民性话语历史实践也具有普遍性。本文从理论与历史两方面讨论国民性话语的民族主义特征,揭示了国民性话语与民族国家的同构关系。民族主义构成了晚清的国民性话语的历史背景与重要动力,从国民性话语的实践特征看,可以说是民族主义的自我实践。  相似文献   

8.
孙岩 《前沿》2012,(5):25-28
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经历了基于集权和主权独立的民族—国家和基于自由和民主政治的民主—国家两个阶段。在两者渐次演进和发展的进程中,公民的政治参与逐步地显现并伴随着中国现代国家成长的全过程。民国初年,政治参与的扩大呈现出盲目、非理性的基本态势,在一定程度上影响社会的稳定与发展。中国共产党人在推进现代民主—国家建设进程中,逐步扩大公民有序政治参与,使其不断地适应中国现代国家建设的历史任务。  相似文献   

9.
丛日云  马涛 《探索与争鸣》2023,(10):55-80+178
当代西方发达国家正在迈向后民族主义社会。民族、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是现代个人在萌发和成长的早期超越天然的血缘、地缘等小共同体的束缚而将情感归属与政治忠诚投向更大的共同体的结果。具有权利、尊严与平等意识的现代个人的出现,带来了现代个人主义的价值革命,也推动了以族裔、文化和政治认同为基础的三位一体的现代民族国家认同的形成。而日益以自我为中心,追求更多自由选择、自我表现和自我解放的后现代个人的产生,掀起了后现代主义价值革命。后现代主义者颠覆了现代个人与共同体的关系,将民族或民族国家视为束缚和压迫的力量。后现代主义政治和知识精英们以多元文化主义解构现代民族主体文化,以身份政治和超国家政治解构民族国家族裔属性,同时后民族主义者积极构想后民族国家建制,试图建构抽空了族裔和文化内涵的政治共同体作为后现代人的家园,推动了西方的后民族主义转向。这导致后现代主义的西方个人归属感丧失,国家凝聚力下降,国家族裔和文化根基被蛀空,自由民主活力枯竭,国家面临衰败和解体的风险。在民族国家组成的国际秩序中,其竞争力也受到削弱。重新审视民族国家和民族主义的内涵和价值,认识西方后民族主义的困境,有助于辨清西方文明演变的趋...  相似文献   

10.
全球化进程中经济因素对民族关系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云秀清 《前沿》2008,(5):110-112
全球化已是世界经济发展不争的必然趋势,全球化带来世界民族之间频繁交往和相互联系,与第一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时期形成的殖民与被殖民的民族关系,第二次世界民族主义浪潮时期形成的资本主义民族和社会主义民族之间的意识形态对立的民族关系相比较,全球化进程中世界民族关系是主动接触的成分为主,但同时包含着生存压力的必然选择。因此,这个过程中形成的民族关系是温和中带着火药味,必然中带着无奈,形成的民族关系是既相互依托,互相需要,又相互竞争,互相敌视的世界民族关系,根本的原因是经济因素在起作用。  相似文献   

11.
A major obstacle to the consolidation of Taiwan's new democracy lies in the island's emerging mass politics. In recent years, three inter‐related trends have come to characterize Taiwan's political culture and citizen politics: uneven development of mass beliefs in democratic legitimacy, polarization of political cleavage, and a shift to political populism. First, political liberty, meaning primarily freedom of speech and due process, and separation of power meaning parliamentary oversight and judicial independence, have yet to become widely held democratic values among Taiwan's electorate despite visible progress in the development of formal democratic institutions. Next, the polarized conflict over national identity is potentially dangerous because it could result in both internal ethnic strife and external military intervention. Last, an intense lack of confidence in representative institutions and a low level of political tolerance pose a formidable challenge to the development of constitutionalism.  相似文献   

12.
中国共产党领导的多党合作和政治协商制度创立了一种崭新的政党关系,而这种政党关系开辟了我国党际关系和谐的新境界。在我国政党制度的框架中,共产党是保持和促进我国党际关系和谐的主导力量,民主党派是重要力量。民主党派在开发我国政党制度合法性资源、保持政治秩序和发展民主、提高执政党的执政水平和政党活动的制度化等方面发挥了重要作用。当前,我们应该不断推进政治文明建设,努力提升民主党派在促进我国党际关系和谐中的能力。  相似文献   

13.
Using the 2008 China Survey, this paper examines Chinese respondents' feelings toward their country and how such feelings are related to their democratic values. First, it compares Chinese nationalism with that of 35 countries and regions in the 2003 National Identity Survey. Second, it looks at the origins of Chinese nationalism as embedded in the social and political characteristics of individuals. Third, it further examines the impact of nationalism on people's political attitudes. The findings show that nationalism in contemporary China is better predicted by the political and economic characteristics of an individual rather than cultural attributes, and that nationalism serves as a powerful instrument in impeding public demand for democratic change.  相似文献   

14.
民主是随着国家的产生而出现的,它同许多政治现象一样,本身也有一个发展变化的过程。马克思主义经典作家在建立马克思主义国家学说和探索无产阶级民主的过程中,对民主有过深入的研究,多层次多侧面地论述过民主问题,对民主的内涵作出了科学的解释。毛泽东关于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的一系列思想观点,对我国的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起了巨大的指导作用,丰富和发展了马克思主义的民主理论。在社会主义建设的新时期,邓小平、江泽民和胡锦涛同志则把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民主理论和民主政治建设推向了一个新阶段。  相似文献   

15.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历经了群众运动、不搞运动和公民政治参与三个历史阶段,民主政治建设的总体走势,从自上而下的动员“群众”到自下而上的“公民”自治,从运动性的“大民主”走向建设性的有序参与,从突击式的民主“跃进”走向稳步推进的民主建设,从行政主体的“权力操控”走向官民互动的“民主恳谈”。外部压力与内生动力、技术推力与精神动力的有机整合,有力地促进了我国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国家权力来自人民是现代民主政治的核心理念。如何实现人民的选择,保障人民权利成为民主政治发展的重大关切。中国民主政治类属于人民民主,其价值理念与历史实践内在赋予了执政党以领导核心地位,并要求以民主集中制为组织原则,实现广泛、真实的民主。中国新型政党制度作为中国民主政治的一项基本制度安排,在利益代表、政治参与和民主监督等政治功能方面与民主政治的规定性要素相契合,并在实践过程中体现出政治平衡、政治稳定、政治整合的显著治理优势,为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发展与国家治理体系和治理能力现代化建设奠定稳固基础。  相似文献   

17.
民主文化是当代中国民主政治建设的重要内容和影响因素。在当代中国乡村,民主文化的发展呈现出的三层结构模型:自身行为层、民主实践层、政府导向层。它们之间的沟通不畅、协调不力使乡村民主文化发展举步维艰。通过民主实践层的制度安排,实现政府理念导向的真实传递,进而内化为村民自身的民主意识,使民主政治成为其自觉自愿的行为,形成完整和谐的民主文化结构,以促进当代乡村民主政治的发展。  相似文献   

18.
Shaohua Hu 《当代中国》1997,6(15):347-363
To facilitate further debate on the compatibility of Confucianism with Western democracy, this study makes three distinctions. The first distinction is between Confucianism as a doctrine and Confucianism as a state ideology; the second is between the democratic mechanism and the humanistic spirit; the last is among democratic, a‐democratic and anti‐democratic notions. This study defines Confucianism and Western democracy, shows their theoretical similarities and differences, examines the relationship between Confucianism as a state ideology and Chinese authoritarianism, and finally explores the impact of Confucianism on Chinese democratization. This study concludes that Confucianism is neither democratic nor anti‐democratic, but a‐democratic, and that, while not an unsurmountable obstacle to democratization, it offers little help to that process.  相似文献   

19.
公推直选作为党内基层民主建设的创新,必将引起制度变迁下各种政治主体间关系的变化,从制度设计和制度运行两方面推进了基层党组织与党员群众之间权力关系、权利关系、组织关系的变迁以及党员与群众之间新的关系走向,彰显了公推直选制度创新的政治民主价值。  相似文献   

20.
民主文化是政治文化的核心内容,民主既是文化层面的民主具有价值性,也是制度层面的民主具有工具性。民主政治建设具有条件性,是文化层面与制度层面的统一,是价值性与工具性的综合体现。民主政治作为人类政治文明的核心内容,从其发展的现实和趋势来看,我们应当更加注重文化层面的民主,理解民主的内涵和价值意义,发挥其政治文化层面的巨大作用。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