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98 毫秒
1.
正翻阅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下面的注释是这样写的":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  相似文献   

2.
正翻阅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下面的注释是这样写的:"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  相似文献   

3.
徐世强 《党史文苑》2014,(12):46-48
翻阅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一卷,细心的读者会发现《星星之火,可以燎原》下面的注释是这样写的:“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相似文献   

4.
高婷  吴才兴 《党史纵横》2011,(3):26-27,32
在《毛泽东选集》(1952年版)第一卷里,《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下有这样一段注释:"这是毛泽东同志的一篇通信,是为批判当时党内的一种悲观思想而写的。"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也收入了《星星之火,可以燎原》这篇文章,但该文下面的注释和1952年版中的注释稍显不同:“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  相似文献   

5.
正1930年1月5日,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给林彪写了一封以《时局估量和红军行动问题》为题目的7000多字的长信。毛泽东在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揭示了中国革命必须走农村包围城市,武装夺取政权的正确道路。鉴于这封信的内容十分重要,1948年1月,林彪  相似文献   

6.
1930年元旦,时任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以祝贺元旦的方式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林彪发出“井冈山红旗究竟  相似文献   

7.
《福建党史月刊》2013,(16):F0004-F0004
连城是原中央苏区核心区域之一。1929年5月、6月、12月,毛泽东、朱德、陈毅等率领红四军三次进入福建省连城县的新泉。6月14日,毛泽东在新泉撰写的《给林彪的信》中指出“个人自私的欲望决定会被群众所拒绝”,  相似文献   

8.
九生 《世纪风采》2008,(11):37-39
1991年出版的《毛泽东选集》第二版曾收入《星星之火,可以燎原》,细心的读者可能会发现,该文下面的注释写道:“这是毛泽东给林彪的一封信,是为答复林彪散发的一封对红军前途究竟应该如何估计的征求意见的信。毛泽东在这封信中批评了当时林彪以及党内一些同志对时局估量的一种悲观思想。1948年,林彪向中央提出,希望公开刊行这封信时不要提他的姓名。毛泽东同意了这个意见。在收入本书第一版的时候,这封信改题为《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指名批评林彪的地方作了删改。”  相似文献   

9.
倪国良 《党的建设》2000,(12):21-22
"古田会议"以后不久,时任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信.在信中,林彪提出了"井冈山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的问题.毛泽东觉得林彪对时局的估量比较悲观,而且有一定的代表性.于是,给林彪写了长达六七千字的回信,这就是以后收入<毛泽东选集>的那篇<星星之火,可以燎源>的著名文章.  相似文献   

10.
在中国共产党的历史上,伟人毛泽东曾对林彪进行过四次严肃的批评。这些批评都使林彪避免了大错误,对当时作为政治要员的林彪本人,甚至对党和军队的建设乃至对中国人民的解放事业都起过非常重要的影响和作用。今天重温中共历史上这些“精彩华章”,反思其中的深刻内涵,对于各级领导者,仍具有非常重要的借鉴意义。从毛泽东“一批”林彪,看领导者的马克思主义历史观“古田会议”以后不久,1930年元旦,时任红军第一纵队司令员的林彪,给毛泽东写了一封元旦贺信。在信中,林彪提出了“井冈山红旗究竟能打多久”的问题。毛泽东觉得林彪对时…  相似文献   

11.
江青给林彪照相是毛泽东有意安排。还是林彪请江青搭桥求见毛泽东? 1971年6月9日.江青在钓鱼台亲自给林彪拍摄了一张手捧《毛泽东选集》的免冠照片,起名叫《孜孜不倦》,并发表在1971年8月1日出版的第七、八期《人民画报》合刊和《解放军画报》合刊上,署名“峻岭”。  相似文献   

12.
毛泽东于1929年5月、6月、12月三次率红四军进驻连城新泉。在新泉,毛泽东通过总结井冈山以来的革命实践经验和党内军内争论问题,进行了一系列的理论思考,1929年6月14日写下了《给林彪的信》,1929年12月率红四军在新泉开展了著名的新泉整训,并起草了古田会议诀议,为中国革命道路理论、建党建军纲领及群众路线的形成进行了理论上的探索。  相似文献   

13.
黄瑶 《党史博览》2009,(12):42-47
在战争年代,林彪提倡学习毛泽东军事著作是为了打好仗 在战争年代,林彪是非常注意学习毛泽东著作的.尤其是军事著作。毛泽东的一些军事著作,比如《中国革命战争的战略问题》,是十年内战的经验总结;指导抗日战争的《战争和战略问题》、《论持久战》中也包含了十年内战的宝贵经验.林彪作为红军主力部队的指挥员,参加了井冈山斗争、转战赣南闽西,第一至第五次反“围剿”,长征和东征.对于毛泽东撰写的军事著作,有切身的体会。  相似文献   

14.
1929年6月、12月,毛泽东率领红四军两次在闽西连城县新泉的活动,与古田会议有着密切的关系。目前学术界对于毛泽东在新泉《给林彪的信》的意义似乎还关注不够,而古田会议决议(即《中国共产党红军第四军第九次代表大会决议案》)是否在新泉起草的问题,有不同的解读。笔者认为,关于历史的表述,应当以科学的方法和理性的分析,用证据解读历史。古田会议决议是毛泽东自井冈山以来,特别是1929年在闽西经过调查、总结,在中央九月来信(即《中共中央给红四军前委的指示信》)指导下形成的。而毛泽东在闽西的调查研究和经验总结,包含了1929年五六月间红四军党内的一系列会议和同年11月贯彻中央九月来信以及新泉整训的各种活动。  相似文献   

15.
《党史天地》2007,(8):31-32
林彪怀疑“红旗打多久” 毛泽东指出:“以农村包围城市,夺取全国政权” 红四军“九大”结束后的第三天,就是1930年元旦,全军高高兴兴过新年。一纵司令员林彪提笔给毛泽东和陈毅写信,信的内容除向他们俩人祝贺新年外,还建议新前委召开一个扩大会。前委的同志各自多作自我批评,也希望大家对他多批评、帮助,使他有较快进步,信是由通讯员送前委机关的。陈毅收信后,很快给林彪复信,予以鼓励,同时对缺点、错误提出了中肯批评。毛泽东不在机关,信经过前委秘书冯文彬转交。冯文彬又将信交警卫员陈昌奉,由陈昌奉转交毛泽东。  相似文献   

16.
林彪事件给全党和政坛带来强烈震动 1971年9月13日,林彪等人乘飞机强行起飞外逃,在蒙古温都尔汗地区坠机身亡。林彪集团的余党或自杀毙命,或束手就擒。林彪集团的灭亡,客观上宣告了毛泽东的“文化大革命”理论和实践的破产,也给全党和政坛带来了强烈的震动。4天后,即1971年9月17日,周恩来将《关于林彪叛国出逃的通知》稿报毛泽东审查。  相似文献   

17.
黄瑶 《党史博览》2007,(9):13-16
关于会理会议,《毛泽东传》记载:"(1935年)5月12日,毛泽东在四川会理城郊出席中共中央政治局扩大会议.那时,林彪给中革军委写了一封信.  相似文献   

18.
七、以信代谈劝说林彪,以点带面教育全军1969年9月,林彪写了一首为历史旧账翻案的词《重上井冈山》:“繁茂三湾竹树,苍茫五哨云烟。井冈搏斗忆当年,唤起人间巨变。红日光弥宇宙,战旗涌作重洋。工农亿万志昂扬,誓把敌顽埋葬。四十年前旧地,万千往事萦怀。英雄烈士启蒿莱,生死艰难度外。志壮坚信马列,岂疑星火燎原,辉煌胜利尽开颜,斗志不容稍减。”在这首词里,林彪对《毛泽东选集》第一卷中收录的劝说他对革命要有信心的一篇文章《星星之火,可以燎原》提出质疑,认为自己当时并不是怀疑红旗到底能打多久,而是向主席实事求是地反映一些情况。然…  相似文献   

19.
1930年6月,毛泽东在福建长汀主持整编红军部队,决定将活动在赣西南、闽西地区的红军第四军、第六军(不久改称红三军)和第十二军合编为红军第一军团,朱德任总指挥,毛泽东任政治委员和前委书记,而将林彪由红四军第一纵队司令员一下子提升为红四军军长(政委是罗荣桓),朱德不再兼军长了。那年林彪才24岁。林彪在此后的几年时间里,倒是一直认真地执行着毛泽东的军事路线,跟随着毛泽东为扩大和巩固中央革命根据地而斗争,特别是在中央苏区的第一至第四次反“围剿”战争中,林彪是建立了战功的。  相似文献   

20.
陈家付 《党史纵横》2001,(10):10-12
遵义会议到会理会议这段时间,在红军统帅毛泽东与红一军团长林彪和红三军团长彭德怀之间有过一段纠葛.林彪的一个电报,曾导致毛泽东被罢官;他的一封要求毛泽东下台的信又导致毛泽东对彭德怀产生误会,使彭蒙受24年的不白之冤.这是红军长征中一段鲜为人知的历史插曲.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