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腐败的存在是一个客观现实,但并不能单纯地以“存在的就是合理的”的哲学思想来推断腐败存在合理性问题,也不能将承认腐败的不可避免性,简单归结为腐败合理。腐败的产生有内因和外因。消除腐败,一要靠制度创新,二要靠道德整合。  相似文献   

2.
腐败是一重大社会病,应认真诊断,下力疗治,尽早除之。所谓腐败,是指社会公共职权的性质、功能发生变质、异化。其原因,是社会公职人员利用其代理的公共权力谋取个入私利,致使公共权力私人化。腐败有多种表现形式,从其以权谋私的实质推断,化公为私、损公肥私、行贿受贿、贪赃枉法、循私舞弊、任人唯亲、排斥异己、公报私仇等等均在腐败之列。这些年,在我国向市场经济社会转型的过程中,腐败的集中表现是“权力寻租,以权易钱”,即社会公共权力掌管者通过出租手中所有权产采取得租金。他们或是以“提成”、“回扣”、“索要”、“罚…  相似文献   

3.
厉忠教 《创造》2002,(9):38-39
腐败作为政治之癌,其表现形式是多种多样的,其产生的原因也是五花八门,因而惩治腐败的方式与手段也是多种多样的。本文拟从思想道德建设的角度,探讨自我修养的重要途径——“四自”即自重、自省、自警、自励,在抵御与防治腐败中的重要作用和有效方法,以期从历史文化的变迁中,为反腐败斗争提供一种新的视角。一、从“精神腐败”的危害,可以看出发扬“四自”精神的极端重要性。严格说来“精神腐败”只能算作是腐败的一种心理动因,不能算作是腐败的现实表现。也不属于党纪国法所调控的范围。之所以把“精神腐败”作为一个概念提出来,…  相似文献   

4.
据最新一期《瞭望》周刊评论员文章说。现在是腐败现象的“多发期””和“高发期”,腐败的“出生率”大于“死亡率”。这话听了让人沮丧,更让人担忧。但事实的确如此,腐败惩而不败,日趋严重的腐败正在把党和国家的前途命运推向“生死存亡”的关口──中央领导人在反腐败的问题上不止一次用到这个严峻的词。现实中,腐败正严重侵蚀着党和国家的肌体!这决非危言耸听!  相似文献   

5.
梁胜 《人大建设》2004,(1):24-25
说“腐败从幕后走向台前”,似不准确,因为贪污,受贿等腐败行为见不得人,什么时候也不可能走向台前。但是,本文提出的反对“台前腐败”的命题,的确令人深思。无疑,“台前腐败”也是前社会腐败现象的一种客观存在,它和“幕后腐败”同存共生,如同两个孪生毒瘤,严重地危害着党和社会主义事业的健康肌体,我们的反腐斗争如不对“台前腐败”重拳出击,后果照样不堪设想!  相似文献   

6.
腐败成因探究柏良泽若干年前,当人们觉得使用“不正之风”一词已不足以恰如其份地概括一种社会现象时,有人开始使用“腐败”一词。当时曾引起不小的争议。如今“腐败”一词已被广泛使用,而且腐败也不再是一种个别的社会现象,它不仅发生在党政机关,而且发生在各行各业...  相似文献   

7.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但是有些地方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近年查处的“腐败窝案”现象,表明腐败已由单个的人或单个的事,发展到一个单位、一个地区,形成了带有一定社会性的问题。 编织网络 难解官场“ 千千结”“腐败窝案”的最大特点,就是腐败分子勾结在一起,形成一张“腐败网络”。他们互相包庇,狼狈为奸,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几百人;小则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大则一个系统、一个地区。当前,“腐败窝案”有以下几种形式:“地区…  相似文献   

8.
如果我们研究一下那些搞腐败的贪官言行,就会发现这些贪官最“恨”腐败。他们和正派人一样对“腐败”嫉恶如仇。如果再细分一下,他们“恨”腐败要分两个阶段:第一阶段是在他们的腐败行为还没暴露前。这时,他们“恨”腐败是为了掩盖他们搞腐败的罪行,是为了给他们的丑恶嘴脸涂脂抹粉。他们这样“恨”腐败,也是为了欺骗正派人,给人一个清官的形象。所以,你会想出一百个一千个贪官来,也不会想到他们的头上。据说胡建学案发前任泰安市委书记时,大小会上给下级干部们大讲特讲的经典就是繁体字的“钱”字,即“金”子有两把“戈”(古代…  相似文献   

9.
防治腐败与健全制度刘云一、腐败与权力腐败问题已引起社会各界的普遍关注。腐败的实质是权力腐败,政治腐败。其根源在于权力失却监控。人所共知,权力是一种支配、控制和管理的力量,它所具有的强制性和不对等性,既是绝对必需的,同时又内含潜在的威胁。当它不受限制地...  相似文献   

10.
一、应该怎样界定腐败自从党的十三大以腐败概念指出我国政治生活中存在的问题以来,现在对腐败的理解纷繁杂乱,或是将贪污、受贿等同于腐败,认为“贪污受贿是腐败的法律用语”,腐败是违法犯罪行为;或是把腐败理解为权钱交易,从经济学角度来诠释腐败,创造出所谓的“寻租”理论,将腐败看成是一种交易行为;或是将腐败说成是公职人员利用自己的特殊地位去获得私利,认为腐败是一切具有公权私用特征的行为;还有的认为腐败包括一切公职人员的违法违纪行为和不道德行为、消极行为。这些解释尽管各有不同,但有一个共同的特征,就是将腐败…  相似文献   

11.
张彬 《人民公安》2006,(7):21-23
所谓非典型腐败,是相对于典型腐败,就是看起来不像是腐败,或不被认为是腐败的腐败。常表现为“潜规则”,或者叫“陋规”,其实际形态则复杂多样。有着两千多年专制传统的中国社会,实在是形形色色的“非典型腐败”生成的良好土壤,从古代的“陋规”一直绵延到当代的“红包”,“非典型腐败”非但没有绝迹,反而越来越呈现出各种花色品种。——易中天  相似文献   

12.
“吏治”腐败是一种严重的政治腐败,它既是腐败之首,又是腐败之源。江泽民同志在纪念中国共产党建党75周年座谈会上的讲话中指出:“历史上的腐败现象,为害最烈的是吏治的腐败。由于卖官鬻爵及其带来和助长的其他腐败现象,造成‘人亡政息’、王朝覆灭的例子,在中国封建社会是屡见不鲜的。”它本与社会主义制度格格不入,但由于复杂的原因,在当今中国的某些地方又有死灰复燃、沉渣泛起之势。这虽为支流,但大有必要对其进行较为深入的分析、批判,以期阻止它的泛滥蔓延。“吏治”腐败是一种连锁式的腐败“吏治”腐败不是孤立存在的。…  相似文献   

13.
现阶段腐败滋生的原因古人称腐败为贪,为墨,为淫。贪、墨是官的专利。剧《左传》载,夏朝时规定:“昏、墨、贼、杀。”其中“墨”就是贪污,一贪就染上了“墨迹”,非但难以洗耻,还要杀头,用刑严厉。今非昔比,时下的腐败不同古代的贪墨。贪、墨无法根治,腐败可以解决且正在解决,不过追根探源,权力导致腐败,千百年来封建专制及其遗毒是造成腐败的总根子。政治原因——从政治角度看,我国目前政治腐败主要表现为吏治腐败、司法腐败和行政腐败三个方面。政治权利是政治的核心,政治腐败在很大程度上就是权力腐败。从理论上讲,我国权…  相似文献   

14.
触目惊心的教育腐败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校园,是塑造人类灵魂的“净土”,神圣而不容亵渎。然而,近些年,腐败却大举侵蚀校园,且有愈演愈烈之势。腐败,使教育屈从于金钱和权势的淫威,它在摧毁部分教育工作者道德和法律底线的同时,也玷污了孩子们纯净的心灵。教育腐败,已引起社会公愤,成为“人人喊打”的“过街老鼠”。  相似文献   

15.
腐败的理由     
有关腐败与反腐败的问题,各大媒体均有报道,作者、编者可谓不遗余力,可见人们的关心程度。   何谓腐败?简而言之,即手中有权的人利用职权干了“分外之事”,且多半得了“分外之财”。平民百姓对此怨声载道。   有一次与一位年轻的机关干部吃饭,说到他以前的一位领导因“犯事”被逮。领导年富力强,有能力有抱负,可惜中途落马。更为可惜的是,领导干了“分外之事”,却没得“分外之财”,因为同时落网的还有领导的领导,“分外之事”均是依其命而为,后者才是“主谋”。   青年同志在言谈间颇有些惋惜和不平:下级服从上级的道…  相似文献   

16.
市场经济的大潮,改革开放的环境和执政的条件,使我们党的廉洁形象面临着新的严峻的挑战。在这种挑战面前,应该说我们党的绝大多数党员干部,能够出污泥而不染,以廉洁的形象出现在人民群众面前。但也不可否认,确有相当一部分党员于部发生了蜕变。腐败现象虽不反映我们党的本质和主流.但它产生的危害将会毁掉我们党。这一点已被苏联东欧共产党的历史教训所证实。一、要进一步澄清模糊认识“腐败是难以避免的”,这是我们经常听到的关于腐败的一种思想认识,它所反映的实质是对腐败的认同和容忍。如果认为腐败难以避免,以无所作为的态度…  相似文献   

17.
斥“腐败有理”说孙子斌世间的任何事物要存在,总得有一个理由,“腐败”也是如此。至于这个理由是不是正当,那就是另一回事了。腐败是一种罪恶,腐败分子明知其腐败行为不得人心,且为国法所不容,但是却利令智昏,偏偏要对自己的腐败行为进行辩解,妄图证明它是如何的...  相似文献   

18.
中央组织部部长曾庆红说,组织人事上的腐败是最大的腐败。 “最大的腐败”,引发了中国《深化干部人事制度改革纲要》的出台。中央党校有关专家评论说:《纲要》的出台,主要目的是为了从制度层面遏制腐败,尤其是用人上的腐败。中组部负责人证实:干部人事管理中的一些难点问题没有根  相似文献   

19.
腐败的根源:是剥削制度,还是公共权力?张国春近来,读到吴越同志在报刊上发表的探讨腐败根源的文章。吴文认为,“剥削制度不是权力腐败的粮源”,把腐败的根源归结为利。削制度,是“传统政治思维定式得出的表面的和片面的结论”,并提出腐败来源于社会公共权力的观点...  相似文献   

20.
谭斌 《现代领导》2001,(4):22-22
公权腐败的主体和客体 准确地定义“腐败”,对于反腐倡廉不仅有显然的理论意义,而且有重要的现实意义。但各国专家学者为此却大伤脑筋,莫衷一是。笔者以为,既通俗又较严格的表述,应当这样讲:腐败是公职人员为了谋求私利而利用职位便利滥用公共权力或公共资源。不够严密的简化的说法,就是“以公权谋私利”。这个定义表明:第一,腐败行为的主体是公职人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