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75 毫秒
1.
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什么,也许人们会不加思考地回答出是辩证唯物主义哲学。但从马克思创建其哲学体系的根本目的来看,马克思主义哲学就是大众哲学。辨证性和唯物性只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应用方法和理论基础,而马克思主义哲学伟大之处,就在于它颠覆千年以来哲学的精英性、贵族性、缥缈性,取而代之的是大众性、实践性、应用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一种真正具有普遍实践意义的大众性哲学体系。  相似文献   

2.
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而恰恰是适应时代主题、实践主题和党的历史方位变化而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有其独有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范畴体系、基本命题、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的“实践哲学”、“实践唯物主义”与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创始人之一的马克思的思维具有明显的实践性有着不可分割的联系。马克思哲学思维的这种实践性特征,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形成的思维前提。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体系是这一思维的最终理论成果,是这一思维的理论化、系统化,是这一思维与社会实践相结合的结晶。马克思的哲学思维的实践性,对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的产生和发展产生了积极而深远的影响,从一定意义上讲,没有马克思哲学思维的实践性,就没有马克思主义实践哲学理论的形成和发展,也就没有人类认识史上的伟大革命。  相似文献   

4.
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一种外来的思想学说,传到中国后,即被中国人民所认识和接受。其原因有三个 方面:一是作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本身,其产生就是吸收人类文明的成果;二是中国传统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 创立有间接影响;三是中国传统哲学对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产生也有一定的直接影响。  相似文献   

5.
马俊峰 《唯实》2010,(8):64-70
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合法性日益成为学界关注的焦点。随着国内西方政治哲学研究的兴起,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的研究也势在必行。然而,由于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思想散见于马克思主义经典著作,因此,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还处在构建之中,没有一个完整的现成思想体系。正是在这个意义上,有学者对“是否存在着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表示质疑。解决此问题,需要回答“什么是马克思主义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不是政治哲学”、“马克思主义哲学体系中是否有一个政治哲学分支”三个问题。  相似文献   

6.
苗伟 《实事求是》2008,(5):16-19
人类通过以实践批判为核心的文化创造活动,创造着人的世界和人本身,不断接近自由全面发展的文化理想,这是马克思的“实践——社会——人”的文化辩证法。深切关注文化时代的文化精神,深化对文化时代的文化认识,这是文化时代的呼唤。走向文化哲学,完成马克思主义文化哲学当代形态的重构,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对自身哲学使命和当今时代文化精神的自觉,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这一文化形式在当代发展的文化逻辑。  相似文献   

7.
在当今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是非常必要的。传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注重知识传授,未能传达出马克思主义哲学的理论本性。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核心关注点应在于:“教”符合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本性和精神实质的实践思维方式;“育”出“像马克思那样思考”的受教育者。基于此,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的升华,就必须在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中弘扬和贯彻马克思的实践思维方式,以彰显本真马克思主义哲学教育。  相似文献   

8.
如何界定和理解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命题,是近年来理论界讨论的热点问题之一,也是研究马克思主义中国化和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前提性条件。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其实质就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实际和时代特征相结合,不断生成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新成果,建构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新形态的过程。马克思主义哲学作为西方先进文化,要在中国发生作用,必须与中国的意识形态相结合,并经过民族文化的内化达到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中政治过程和文化过程的统一,只有这样才能成功。  相似文献   

9.
潘琍 《理论学刊》2004,2(12):34-36
马克思在《博士论文》中指出 ,世界的哲学化与哲学的世界化是统一的。哲学在中国同样也是如此。在马克思主义中国化中始终伴随着哲学的创新 ,而内在统一于哲学创新的 ,正是哲学的世界化与世界的哲学化在中国的体现 ,即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经验哲学化。也就是既将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具体实际紧密结合、按照中国的特点创造性地应用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 ;又以马克思主义基本立场、观点和方法 ,对中国的实践经验进行哲学总结并上升为新的理论 ,使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也得以丰富和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理论中国化与中国经验哲学化的过程亦即哲学创新的过程  相似文献   

10.
"实事求是"是毛泽东哲学思想的精髓,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光辉典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不仅要注重形式,更根本的是注重内容;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传统哲学精华相结合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要条件;实践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基础和依托。  相似文献   

11.
孙强 《实事求是》2012,(5):9-13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内在要求,同时也是中国现代化建设实践的客观需要。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必须把握一个前提,即弄清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本质;掌握一个关键,即弄清中国的实际情况;通过四条路径,即将马克思主义哲学原理同中国实际相结合、同中国传统哲学相结合、化为百姓喜闻乐见的中国风格、中国气派以及同时代特征相结合。只有这样,才能真正实现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中国化。  相似文献   

12.
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是哲学本性的动态表现。以批判的和革命的精神面对后现代性哲学的激荡,发展马克思主义哲学是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一种途径。为此,须审视学界有关建构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的观点,还应注意作为干部教育的马克思主义哲学教学的特点。  相似文献   

13.
张永光 《新视野》2015,(3):23-28
从哲学与实践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也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是革命哲学与建设哲学的统一。随着无产阶级实践主题由革命转向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实现由革命哲学向建设哲学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展开,人们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哲学,但仅仅是"形式上无系统"的建设哲学。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然后再由实质上的系统上升为形式上的系统,形成由范畴、命题和原理所构成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是当前理论界研究的一个热点。对此问题,学界谈论较多的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取得的两大理论成果,即毛泽东哲学思想和邓小平哲学思想。相比之下,马克思主义哲学为什么要中国化、为什么能中国化等深层次问题的研究却显得较为单薄。本文欲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必然性问题谈一下自己的看法,以加深人们对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问题的理解。一、马克思主义哲学是“世界哲学”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哲学是由马克思和恩格斯创立,以马克思的名字命名的,是马克思、恩格斯的个人智慧、独特语言风格和表达方式的体…  相似文献   

15.
苏淼 《求实》2012,(9):38-40
对于什么是哲学不同的哲学流派有不同的解答。马克思主义哲学认为"哲学是关于自然、社会和思维一般规律的概括和总结"。广谱哲学继承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这个"普遍规律说",同时在扬弃现代科学成果的基础上,给出了哲学的新概括,即哲学是各门科学联合置换下不变性的研究。广谱哲学的这个新概括有什么依据和意义,这是本文关注的问题。  相似文献   

16.
杨豹 《唯实》2007,3(5):4-7
从历史上马克思恩格斯列宁斯大林毛泽东普遍重视斗争哲学,到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和谐哲学的重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发展,显示了作为以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代主题的拓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7.
杨豹 《理论研究》2007,(2):49-51
从历史上看,马恩列斯毛普遍重视斗争哲学。改革开放以来,我党对和谐哲学的重视,反映了马克思主义哲学的一个新发展,显示了作为以实践为特征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不同时代主题的拓展和变化。  相似文献   

18.
对马克思主义理论进行整体性研究是当前马克思主义研究的重要方向,也是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面临的重大境遇。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者必须正视这种现实,科学理性地判明和摆正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地位,找准马克思主义哲学发展的主方向,从整体上研究马克思主义哲学。  相似文献   

1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探要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郭建宁 《学习论坛》2005,21(12):5-9
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时代特征和中国实际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优秀传统文化和新鲜实践经验相结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与中国文化和中国社会结合、融合、磨合、整合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在中国传播、发展与创新的过程,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由观念形态转为实践形态的过程。认真回顾、总结、梳理、思考马克思主义哲学中国化的历史进程,对于推动当代中国马克思主义哲学研究的新进展,无疑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主义哲学之所以有生命力,是因为它是一个立足社会实践而不断创新的理论。马克思主义哲学在其不断创新过程中而得到发展。新的历史时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出了一些新的值得探讨的重大时代课题,也为马克思主义哲学提供了新的创新契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