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1 毫秒
1.
家是儒家学说的逻辑起点,也是传统中国人修身的物理与心理栖息所,人性、伦理和德行的养育场。传统中国国家治理具有试图打通心理伦理与治理的鲜明特质。推进具有中国品格、中国气象乃至世界担当的当代中国国家治理现代化,亟待化解家国矛盾,塑造家国合力。  相似文献   

2.
3.
4.
王湘华 《求索》2012,(3):178-180
王国维《唐五代二十一家词辑》在词学史上具有特殊的地位,从中可以窥视王国维选词观与词学思想。全书编辑体例调整适当,编选全面,几无遗珠之憾;对词家词作选编勘校各有侧重,在词籍编选上有辑佚开拓之功。王国维词学思想主要集中在跋语之中,具体表现在对词作的优劣论、意境论和风格论,虽吉光片羽,然弥足珍贵。其词籍校编与其词学批评相辅相成,使得其词话举例信手拈来,游刃有余,从而形成完善的词学体系。  相似文献   

5.
张福海 《求索》2012,(1):116-118
本源之思说的是对本源的思考,诗性突围说的是海德格尔用境域生成性的思维来思考本源问题。海德格尔改变了表象性思维的固化模式,而转变为一种非对象化的诗性思维,强调思维的境域生成性。思与境偕,思归属于境域。而最本源的境域之生成乃是是天地人神源初的相互归属性(化),是作为之间的命运。海德格尔的本源之思与诗性突围的研究将最终通往对命运之诗的思考。命运之诗说的是命运本源的诗性生成,也就是说本源的发生是命运性的,而此一命运性的发生也就是诗性的生成。  相似文献   

6.
家问     
家是什么?家会很小很小,螺狮壳是蜗牛的家。豸会很大很大,宇宙是星星的家。  相似文献   

7.
周效柱 《求索》2008,(4):180-182
胡应麟在《诗薮》中倡言以神韵论诗,多侧面展示“神韵”所表征的诗学审美旨趣,已基本形成神韵说的思想,认为诗之神韵宜以格调为基,而格调应以神韵为归,注重于对诗歌的艺术风格和审美特征的把握,在我国古代神韵理论的发展中,上承庄禅学说之美学精华,中得严羽妙悟理论之精髓,下启王士祯神韵理论之端倪,起到了桥梁纽带的作用。  相似文献   

8.
家有鼠患     
老豹 《中国减灾》2010,(11):57-58
老鼠是一种人见人憎的动物。它似乎从来都是人类的对头,《汉书》中说,"鼠,小虫也,性盗窃",对老鼠做了最好的定性。老鼠乃四害之首,它们污染食物,制造噪音,破坏家具,传播疾病,扰乱人们的正常生活。  相似文献   

9.
李风华  喻冰 《探索与争鸣》2022,(5):58-66+178
“双减”政策矫正学科培训的市场失灵,实质性地保障了未成年人的成长权利,是一项重大的社会福利改进。其成功秘诀在于,它介入并调整儿童、家庭、机构、学校和政府之间的群己权界。“双减”政策代表了当代中国家国关系的一大变动,它表明,经历了改革开放之后的家国分离,国家再次介入家庭,其基本背景是家庭无力履行充分的人口再生产职能。家国同构说的兴起反映了一部分人试图拯救家庭功能萎缩的复古愿望,但从根本上讲,它不足以适应当代中国的家国关系,也误解了整个社会的群己关系。理想意义上的家国关系应当是家国互嵌,它坚持人身多级所有权,实施以人民为中心的政府介入,并根据不同的具体情境而采取适当的权利嵌入方式。  相似文献   

10.
刘旭东 《前沿》2012,(9):174-175
电影《钢的琴》通过陈桂林的家庭悲剧和以钢厂为代表的国企命运之间的对称叙事,讲述了一群小人物面对历史的变动所进行的一场自我救赎,由于这场救赎从一开始就注定是无望的挣扎,使整部电影呈现出一种挽歌情调。  相似文献   

11.
《诗》是孔子所编订的文本之一,在后来儒家的传统中形成了一种“诗教”传统。在此就需要讨论一个问题,孔子的《诗》教何以成为一种教化。这里核心在于《诗》的本质与教化是否一致。教化是这样一个过程,即是化单一为普遍的过程。而就《诗》而言,可以分为三个部分:一是“情”,即诗咏情;二是“言”,所谓“不学《诗》,无以言”;三是“思”,即是《诗经》中所蕴含的“微言大义”。在诗之“情”中,有作为单一物的“情欲”“情绪”,以及作为普遍物的真情。《诗》通过对情欲和情绪的扬弃,使学者对“天涯共此情”的真情进行把握,从而化掉了单一的方面,获得了普遍性的规定。就“言”的方面,《诗》通过优美的语言促使单一的对象从个体之域走向公共之域,成为普遍物。而“思”则是以“喻”的方式,主要是主体的领悟和阐释,使得“道”向主体自身敞开,这就使得处于幽暗的直接性之中的“道”走向了现实的普遍性,在主体的“思”中澄明和彰显。由此可以看出《诗》本身就具有教化的本质。  相似文献   

12.
仲逸 《台声》2013,(5):94-95
在历史的车轮下,奶奶其实承受了许多常人难以想象的苦难,但即便如此,她还能拥有一颗阳光的心  相似文献   

13.
以西方诠释学为参照系和对话者,中国哲学呈现为以经典为基础的哲学之思,以经典为依据,是哲学之思的主要形式,"天人之际"是其所指向的主要对象。在诠释者与文本之间,不同的视域相激相荡,意义不断生成,郭象注《庄子》作为哲学事件,代表着一种成熟,它不仅表现在郭象注《庄子》时对诠释者与文本愿意之间矛盾的解决思路中,更表现在郭象《庄子注》中所表达思想内容即"游于羿之彀中与独化于玄冥之境"中,儒与道,名教与自然,人的现实关怀与精神超越在此得到了安顿。  相似文献   

14.
家在岸边     
莫文勇 《当代广西》2007,(10):48-48
家在岸边我的家在河岸边。河叫红水河,两岸的百姓习惯说红河。我时常想,红河像是红水河的乳名。住在河岸边是一件非常幸福的事。我的家就在河岸边的一栋旧楼房的二楼。我  相似文献   

15.
张楠 《贵州民族研究》2020,41(3):190-194
少数民族大学生对国家、对集体、对社会主义的认同一直受到高校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高度重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步入新时代,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家国情怀在增强少数民族大学生的国家认同与文化认同、激发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社会责任感与历史使命感、铸牢少数民族大学生的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方面更加凸显出时代意义。高校应当坚持立德树人、以文化人,在遵循三个统一原则的基础上,从提升家国情怀素养、完善内容方法、优化校园环境等方面探索厚植少数民族大学生家国情怀的实践路径,培养具有国家和民族担当的新时代少数民族人才,维护民族团结,促进社会和谐稳定。  相似文献   

16.
李峰  柯玉婷 《探索与争鸣》2022,(8):129-137+179
家国心态与社会结构互构,通过角色自然化、塑造社会群体的记忆和对事物进行分类等方式,处理个体与国家、群体与群体的关系,并作用于社会整合。家国心态源起于先秦宗法制社会,其心态秩序与宗法权力分配互为映衬。秦汉之后,家国心态作为一种社会分类体系和认知图示成为自然化的社会价值取向,表现为忠孝互构的帝国心态秩序。近代以来的家国心态以传统的内生性形式为表,外生性的民族国家建设为里,表现为以“去家化”“以家喻国”等为内容的国家主义崇拜心态秩序。改革开放后,经历了短暂的迷茫后,对文化主体性和内生性因素的强调,成为家国心态的主基调。当下,治理共同体、命运共同体等代表着心态秩序现代化的发展方向。  相似文献   

17.
一提起香港,也许人们首先会想到的是蓝天碧海的港湾、鳞次栉比的高楼、流光溢彩的灯火、车水马龙的街市……其实香港的魅力并不止于此,进一步观察,就会发现香港的人文给你留下的印象更加深刻。  相似文献   

18.
乡下人家地广物杂,房前屋后,空着很多地。家里的杂物多,犁耙柴刀,还有稻草箩筐等等,因此凡事都喜欢同个院子。即使很窄,也硬要挤个空地让给院子;建不了高高大大的高墙深院,也叫来自家兄弟,挖个土夯,高高矮矮地在屋前围一个四四方方的墙。有了这院子,房子才算完整。人踏进屋里,坐着,睡着,都觉得踏踏实实。若是没个院子,空空荡荡的,心里总觉得少了些什么.慌慌的。  相似文献   

19.
家是亲朋好友相聚庆祝重要时刻之地,是身处困境时寻求保护之处。  相似文献   

20.
古代论隐私     
《韩诗外传》第九卷第十七章,有这样一段故事: 孟子妻独居,踞。孟子入户视之,白其母曰:“妇无礼,请去之。”母曰:“何也?”曰:“踞。”其母曰:“何知之?”孟子曰:“我亲见之。”母曰:“乃汝无礼也,非妇无礼。”《礼》不云乎:“将入门,问孰存。将上堂,声必扬。将入户,视必下。不掩人不备也。今汝往燕私之处,入户不有声,令人踞而视之,是汝之无礼也,非妇无礼也。”于是孟子自责,不敢去妇。《诗》曰“采葑采菲,无以下礼。”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