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苗文作为苗族语言的载体进入苗乡的文化思想艺术领域,具有其自身的特点和适用功能,赢得了苗族人民的喜爱和欢迎;并初步形成了小区域学用苗文的气候。实践告诉我们,苗文是一套科学的文字,是苗族人民抒情话意的理想工具,能准确地记录本民族语言,挖掘、搜集整理苗族传统优秀的文化遗产,是开发苗族学生智力,扫除语言障碍,发展民族教育的有力武器。在经济飞速发展的今天,苗文能否加速民族经济的发展,作用于苗区脱贫致富?我们经过近两年来的实验认识到用苗文进行科普教育是发展民族经济的一条重要途径。  相似文献   

2.
东川"罗家沟摩崖苗文石刻",是滇东北次方言苗族现存最古老的使用"老苗文"凿刻的石碑,就其文字书写方式而言,不仅揭示和印证了"老苗文"创制初期存在的不足及其发展变化,还遗留有苗族社会历史发展的痕迹。  相似文献   

3.
威宁苗族有45,879人。解放前,老苗文曾经在这里得到比较广泛的流行,它对于提高滇东北苗族文化教育起过积极的作用。一九○五年,英国传教士伯格理来到石门坎,他为了适应传教的需要,与从昭通去石门坎传教、办学的汉族老先生李斯提文、钟焕然以及苗族杨雅各、张约汉等共同研究创造了老苗文。根据苗族语言的特点和苗族文化落后的特点,苗族文字必  相似文献   

4.
今年《贵州民族研究》第二期刊登了李德芳同志《二十世纪初期滇东北苗语方言区的苗文》一文,文中谈到:“除了滇东北苗语方言区(主要指滇黔川三省边区一带)的苗民一度有过文字外,居住在其他广大地区的苗民(在苗族中部方言区的贵州凯里县一带,解放前帝国主义传教士,曾用汉文注音字母作基础,设计了一套苗文,并且印刷了‘圣经’。但文字缺点太多,未为当地苗民接受)都没有文字。”“滇东北苗语方言区的苗文,是一九○六——一九一三年之间,英国基督教传教士、牧师柏格理,为了在当地苗民中传播基督教义而创制的。”按其意思,苗族自己无文字。其他地方我不知道,但城步这个地方,苗族很早就  相似文献   

5.
文字统一是一个民族社会发展的需要,是一个民族经济、文化发展的标志。本 文就滇东北方言内现在仍然使用的三种文字进行对比,论述了滇东北方言苗文统一的目的,条 件,说明滇东北方言苗文应走拼音化道路,向其他几个方言的文字靠拢,并进一步促进苗文的 统一。  相似文献   

6.
凡是拼音文字都必须有个正确拼写的方法,通称正字法。本文想就苗文的正字法问题,谈谈个人的不成熟的意见。 党和政府于1956年给苗族创制了三种方言文字,改革了滇东北次方言(当时叫滇东北方言)的老文字。各种文字都是拉丁字母式的拼音文字。现在各种文字都在试验推行。我们在创制文字时,曾明确规定各种文字的基础方言(对苗族的方言文字来说,应称为基础土语)和标  相似文献   

7.
几年来,我省苗文试点推行工作取得了很大的成绩。经过宣传和实践,许多同志已认识到,推行苗文,是提高苗族人民科学文化水平的重大措施,愿意学习苗文的人越来越多。一些民族院校、师范学校和中、小学校先后开设了苗文课。但是,我们也应看到,目前仍有不少同志没有认识到推行苗文的重大意义,看不到母语的作用,毫无根据地担心学校开设苗文课会影响汉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因而对双语教学,对苗文进入学校,持怀疑甚至反对的态度。因此,本文试以苗语和汉语在语音、词汇、语法、修辞等方面的对比,希望能或多或少地帮助这些同志解除疑虑,提高认识,支持苗文进入学校,开展双语教学,促进汉语文和其他学科的学习。  相似文献   

8.
我省是一个多民族的省份,少数民族就有七百多万,占全省总人口的百分之廿六点零一。其中:苗族二百八十五万多;布依族二百一十万多;苗族八十四万多;彝族五十六万多,他们不但都有自己的语言,而且还有自己的文字。我省正在实验推行的七种文字(苗文四种、布依、侗、彝文各一种)可分为两种类型。 苗文、布依文、侗文是中央五十年代为我省少数民族创造的拉丁字母形式的拼音文字。  相似文献   

9.
为了了解台江县试行苗文的情况,我于今年三月下旬至四月下旬到台江县城和该县施洞区所办的部分试点进行了实地调查。现将情况简要报告如下。 一、推行苗文的基本情况 台江县是我省黔东南苗族侗族自治州苗族聚居地区,苗族人口占全县总人口百分之九十三以上,是我国苗族人口比例数最高的县。该县苗族使用的语言属苗语黔东方言,距标准音点凯里的养薅较近,彼此都能通话。该县地势山高谷深,道路崎岖,交通十分不便。居住在农村的苗族人民绝大多数都不懂汉话,边远、贫困地区,文盲达百分之八十到九十以上,症结是语言的障碍。全县广大苗族群众有学习苗文的强烈愿望,人们得知民族语文工作重新开展之后,纷纷要求开班办点。  相似文献   

10.
《贵州民族研究》1989年第二期上刊登了龙致光同胞写的《苗语与世界语》一文,开头部分有一个不小的错误。文章简单介绍了苗族及苗语的基本情况后,写到:“正因为如此,1956年创制与改革的苗文就有四种(指国内),其中的中部、东部、西部、即黔东、湘西、川黔滇三种是创制的,北部(即滇东北)苗文是改革的。这些苗文至今仍然在推行着,而且川黔滇苗文早已传出国外,在老挝、法国、澳大利亚等国苗族地区正式列入了学校的课程  相似文献   

11.
在明清王朝统治的3个多世纪里,南方数省毗邻的武陵山及云贵高原东部,多次发生针对当地少数民族的“赶苗拓业”事件。“赶苗拓业”虽然不见于正史的记载,但却是包括明朝开国皇帝在内的封建王朝的统一行动,是统治阶级“平蛮”政策的实施。它给被剿杀、驱赶的相关民族带来了巨大灾难。并迫使苗族大规模西向迁徙,最终形成了今天的分布格局。  相似文献   

12.
黔东南雷山县西江苗族服饰经约三十代人的创造发展,在苗族服饰中一枝独秀。近年来在市场经济中,在功利因素驱使下苗装工艺技术衰微,苗族服饰文化的变迁引发了种种问题,应及时保护西江服饰文化精华。探求将苗族服饰要素应用于时装设计的方法,将传统文化价值转化为经济价值,使西江苗族服饰文化艺术在时装中永存。  相似文献   

13.
当前流行的"苗银"一词是一个模棱两可的说法。在黔东南地区,苗族银饰的佩戴有其传统与文化,明清起则以白银硬通货为原料制作银饰。白铜作为替代品有其产生渊源,但不能替代苗族银饰的文化精髓。用"苗银"来称呼白铜饰品,和用盛装女子指代苗族一样,是伴随权力与资本的话语制造。  相似文献   

14.
浅析黔东南苗族体育文化的发展变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苗族体育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同时又是中华民族灿烂文化中的瑰宝。苗族传统体育萌生衍传于苗族同胞的生产、生活和社会实践,并在形成发展的过程中不断满足苗族人民的社会需求,不断地显示出它特有的社会文化价值,成为苗族人民生活中不可缺少的文化娱乐方式。认真调查研究苗族体育文化的变化发展过程,对于促进民族体育事业的发展,弘扬民族文化,提高民族素质都有十分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5.
从人口及户数、家族、家支与酒堂、风俗、服饰等几个方面对下寨苗族文化的变迁情况进行了较全面的论述,分析了下寨苗族文化变迁的原因与规律。下寨苗族文化变迁主要属于主动变迁的类型。从文化内部因素来看,文化的接触和传播、新的发明和发现、价值观的冲突等是变迁的主要原因;从文化的外部条件来看,社会关系和结构的变动、人口的变化等是变迁的主要原因。  相似文献   

16.
田铁 《贵州民族研究》2007,27(3):189-193
目前有关苗语量词的研究主要是对苗语部分方言区的名量词的描写和分析,对苗语动量词的研究则很薄弱,对苗语各方言区的量词也缺少整体上的对比描写和分析。本文认为可以把苗语黔东方言、湘西方言、川黔滇方言三大方言区作为一个整体,全面考察苗语量词,并从语言类型学的角度出发,对苗、汉量词之间的关系作谱系内的对比研究。  相似文献   

17.
贵州苗族芦笙文化初探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芦笙文化是苗族世代沿袭下来的一种具有典型意义的古老文化.在贵州苗族地区的社会生活中,芦笙是一种多功能的文化复合体.在祭祀活动中,它是祭器也是法师;在社会教育中,它是件具有语义性的教化工具,在文化生活中,是一件不可或缺的乐器,它以历史赋予的特殊身份和多种功能,作用于苗族社会生活中的各个领域,并为当今贵州苗族地区的文化、旅游服务.  相似文献   

18.
芦笙文化是苗族传统文化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在苗族的社会生活中具有文化认同、增强不同父系家族间社区组织的凝聚力、传承乡土知识等社会功能.但由于苗族分布面广、方言土语尚存在着一定的差异性,因而在不同地域里以芦笙文化为主题的节日活动仪式中呈现出"区域性板块"结构的特征.本文通过对贵州省从江县岜沙社区苗族芦笙节活动仪式的符号系统及其文化象征意义的研究和分析,从人类文化的视野中初步地揭示了苗族芦笙文化的丰富性和独特性.  相似文献   

19.
Yin Hongbiao 《当代中国》1996,5(13):269-280
This paper observes the most important ideological and political tendencies of the Red Guard Movement during the first three years of China's Cultural Revolution. This paper focuses on the differences between them—the Old Red Guards, conservative Red Guards, rebel Red Guards and ultraleft Red Guards. The Old Red Guards were the initiators of the Red Guard movement. They mainly attacked the intellectuals, overthrown ‘class enemies’ and some leaders in the educational and cultural fields. The core members of the Old Red Guards were children of leaders. They stressed their red family background and strove for political and social superiority and privilege. The conservative Red Guards followed the example of the Old Red Guards but depended on and defended the local Party's leadership. The rebel Red Guards mainly attacked the power holders and the organs of the Party and government. They came from the social groups that had been out of power. In politics, they relied on the support of Mao and the left wing of the Party. The ultraleft Red Guards negated and criticized the political leadership and the existing system as a whole. They were in small groups and suppressed by Mao and his headquarters but they left independent thinking on Chinese politics and society.  相似文献   

20.
通过对发展行动项目实验戏剧《季刀苗寨的女人》的参与和观察,总结反思行动对黔东南巴拉河流域季刀苗寨的有效影响,认为反思行动尊重人们现有的知识和经验,与贵州民族社区文化心态相适应,对于提升民族文化认同具有积极作用,尤其是在观光旅游为主导的乡村旅游日益扩展的背景下,从长远来看,反思行动干预将有益于贵州少数民族村寨的文化传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