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了《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按照《决议》精神,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将是我们今后面临的一项重大而紧迫的战略任务。《决议》高度重视法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因为,要推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就要树立崇高的道德观念,荡涤利己主义的浊水;培植遵纪守法的风尚,消除公共生活的无序状态;繁荣文学艺术,扫除精神垃圾,等等,这一切都需要依靠社会主义法制。法制既是社  相似文献   

2.
我国的社会主义法制,作为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其作用就是为巩固和发展社会主义公有制的经济基础服务,为保护和促进生产力的发展服务,以及为保障和促进与这种经济基础相适应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服务。一句话,社会主义法制,一定要为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服务。当然,进行“两个文明”的建设,不能仅仅依靠法律,更重要的是要依靠党的领导,依靠党的正确的路线、方针和政  相似文献   

3.
法的教育功能,是法学理论中的一个重要问题。研究法的教育功能特别是社会主义法的教育功能,对于丰富和发展社会主义的法学理论;对于发展社会主义民主和健全社会主义法制以及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都具有重大的实践意义。但是,目前法理学界似乎还没有充分重视这项具有重大理论价值和实践意义的课题。为了引起法理学界的重视,共同拓展这一新的研究领域,本文仅做如下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4.
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是三中全会以来党中央提出的建设社会主义的一个战略方针,是我们党在新的历史条件下丰富和发展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一个重要表现。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代表党中央所作的报告中,重申了党在大力建设高度的物质文明的同时,要努力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并且明确提出了共产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这就为我们正确而有效地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指明了方向,确立了重点。正确认识和深刻理解共产主义思想是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这一科学论断,有着重大的理论意义和迫切的实践意义。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四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明确提出了新形势下精神文明建设的指导思想、目标任务、工作方针和重大措施,这对于进一步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必将发挥重大的指导作用。加强精神文明建设是全党、全社会的共同任务,政法部门作为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在精神文明建设中担负着重要责任。 要把大力加强思想政治建设作为首要任务,坚定正确  相似文献   

6.
《法学》1986,(12)
《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从现代化建设总体布局的高度,阐明了精神文明建设的战略地位,是一个纲领性的文件。随着精神文明建设的开展和理论探讨的深入,精神文明与法制的关系愈来愈为人们所关注。现将学术界对这一问题的不同观点概述如下。一、认为任何历史类型的法制都是精神文明的内容自我们党1979年春天提出建设两个高度文明的主张之后,就有一些同志发表文章,把包括剥削阶级法律制度在内的任何历史类型的法制都作为精神文明的内容。这种观点的理论根据是摩尔根和恩格斯关于文明时代的论述,以及董必武同志在1957年军事检察院检察长、军事法院院长会议上所说的“说到文明,法制要算一项。”(《论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第154页)为  相似文献   

7.
《法学》1986,(11)
中国共产党十二届六中全会《关于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强调指出:必须“大力加强以宪法为根本的社会主义法制”。这一重大方针,是根据我国进入全面改革时期精神文明建设的法制需求确定的。这些法制需求体现在立法、司法和守法等各个方面。  相似文献   

8.
乡规民约是群众自觉遵守国家法律、社会公德,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维护社会主义民主和法制的重要手段。它是社会主义法律的补充、人民群众自我管理、自我教育的好办法。乡规民约是由一村一乡的群众共同制定的。首先由村民委员会、大队管委会或治保调解委员会等基层群众组织,在广泛深入宣传社会主义法制和共产主义道德基础上,发动群众根据本地具体情况拟出条文规约,然后报经乡政府批准备案,公布实施。这种自下而上的制定,就可反映人民群众自己的意愿,真正体现乡规民约的群众性、民主性,为切实  相似文献   

9.
我院讲师刘海同志参加全国首届法制系统工程讨论会,并提交了论文:《世界新技术革命的挑战和我国社会主义法制与法治系统工程研究》,文章指出,我国社会主义法律与法制系统工程的基本特点是;(一)建立在我国社会主义公有制经济基础之上,旨在巩固和发展我国的社会主义经济、经济制度以及宪法和法律所允许的其它经济成份的合法利益,保护人民权利,维护社会主义秩序。最终目标是实现共产主义。(二)积极维护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法律和道义上的日趋接近与和谐统一,并积极维护和促进我国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0.
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包括教育、科学、文化、艺术、卫生、体育以及社会政治思想和伦理道德的发展水平,而进行共产主义道德教育,加强社会主义法制,是建设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两个重要环节和有效措施.三中全会以来,党和国家强调抓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建设,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又把它放在重要地位作了阐明.对这个问题的认识,人们是逐步提高的.在粉碎"四人帮"后,许多人鉴于国民经济濒于崩溃的边缘,认为只要发展社会  相似文献   

11.
邓小平同志提出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这对于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建设和精神文明建设,以及社会主义法制的完善,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问题,胡耀邦同志在党的十二大报告中作了系统的阐述。当前,如何建设具有中国特色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如何揭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规律性,如何发挥法制对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的保证作用,不仅是一个理论问题,而且是实践问题。“观今宜鉴古,  相似文献   

12.
《中共中央关于加强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若干重要问题的决议》(以下简称《决议》)科学地阐明了法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决议》指出:“社会主义道德风尚的形成、巩固和发展,要靠教育,也要靠法制.”李鹏在《政府工作报告》中说:“社会主义思想道德建设是精神文明建设的核心部分,对我国现代化事业有巨大的能动作用.”本文主要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的核心部分——社会主义道德同法制的关系,探讨法制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作用.  相似文献   

13.
社会主义法制和社会主义法律意识都是社会主义上层建筑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法制指的是国家的维护人民民主专政的法律和制度。一般来说,它包括法律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二大明确提出要用共产主义思想教育共产党员和人民群众。同时指出:“在现阶段,我们必须在经济和社会生活中坚持按劳分配制度和其他各项社会主义制度。”这对我们建设高度的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和物质文明,无疑是十分必要的,也是完全正确的。但是,人们往往还会提出这样一个问题:共产主义要求无报酬的劳动,而按劳分配则要求劳动有报酬,这两者如何并行不悖呢?如何正确理解和处理好这两者的关系,在当前确实是一个值得  相似文献   

15.
(一)党对国家的领导,首先是通过自己的正确的政策来实现的。社会主义法和党的政策都是建立在社会主义经济基础之上的上层建筑,都反映工人阶级为领导的广大人民的共同意志,都是在马列主义指导下制定和实施的,都是调整社会主义社会关系的重要手段,肩负着共同的历史任务,因而两者具有本质上的一致  相似文献   

16.
迄今为止,社会主义社会是人类社会发展史上的最高形态,社会主义精神文明与社会主义法制文明也必然与之相适应地成为人类文明史上最完美的精神文明与法制文明。这两种文明自我完善中相互适应、相互促进,共同推动人类文明一步一步地向新的高度迈进。  相似文献   

17.
邓小平同志关于“一手抓建设,一手抓法制”的指示,把法制建设提到了与经济建设并驾齐驱的战略高度。在党的十二届六中全会通过的《中共中央关于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指导方针的决议》中,明确指出:“要在全体人民中坚持不懈地普及法律常识,增强社会主义的公民意识。”这一切都充分说明了法制建设在我国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的总体布局中,特别是在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中的重要地位和特殊作用。新宪法确定了我国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8.
法律与道德在实现一定的阶级统治、维护一定的社会秩序中,其地位孰高孰低,其作用孰大孰小?这个问题,早在我国春秋战国时期,儒法两家就有不同的看法。在现实生活中,也有人认为法律是“硬键”,具有力量,而道德是“橡皮铐子”,起不了多大作用。因此,很有必要弄清这一问题。这对于加强社会主义法制和共产主义道德,促进社会主义物质文明和精神文明的建设,有着重要的意义。  相似文献   

19.
反腐倡廉,一要靠法制,二要靠精神文明建设,特别是道德建设,两者缺一不可。道德是分层次的,目前在我国至少可以分三个层次: 一是社会公德。这对于一切社会都是共同的东西,例如上海所倡导的“七不规范”。当然社会公德的范围不限于“七不”,还要更宽广。  相似文献   

20.
<正>法治是人类文明的重要标志,是各国人民共同的向往和追求。1997年,党的十五大报告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确立为治国基本方略。在1999年宪法修正案中又增加了"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的内容。"法制"与"法治",虽是一字之差,却体现了党和国家战略决策的重大转变。法制侧重于法律制度本身的完整,实行法制的主要标志是一个国家从立法、司法、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