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 毫秒
1.
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以防范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李成学 《人民论坛》2013,(14):34-35
群体性事件对社会稳定和经济发展造成很大的负面影响。我国正处于社会转型期,诱发群体性事件的因素大量存在。作为社会管理者要加强和创新社会管理,始终把人民群众利益放在首位,这是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的根本;同时,仔细分析可能引发群众不满情绪的因素,掌握做好群众工作的技巧,有利于防范群体性事件发生。  相似文献   

2.
美国加州大学戴维斯分校的"辣椒水事件"持续发酵,校警对该起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违反行政法上的比例原则。处置群体性事件应遵守比例原则,比例原则包含妥当性、必要性、均衡性三个要素,比例原则的审查和适用有其自身的程式安排。在实践中,比例原则要求处置群体性事件应坚持合法性原则和谦抑性原则。  相似文献   

3.
阐述了群体性事件的定义和性质;论述了基层政府与公民的关系;分析了群体性事件频发的主要诱因:表象诱因是公众利益无法诉求、信息公开滞后、基层政府发展理念失衡,而根本诱因是分权制衡体制的缺陷、官本位思想严重、权利体系设置不合理;提出了有效应对群体性事件的相关对策:建立健全群众利益诉求渠道、及时公布真实信息、把公平正义放在首位...  相似文献   

4.
群体性事件近十几年呈激增的状态,但其发生有深刻的历史背景。从总体上讲,群体性事件主要是人民内部矛盾,其诉求具有一定的合理性。公关机关作为处理群体事件的首要机关,其处置水平对最终处理结果有很大的影响。但群体性事件是多方面因素共同作用的结果,限于公安机关的职能,不能奢求公安机关自己可能一劳永逸地解决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5.
张勤 《警察教育》2004,(4):46-49
近年来,我国的群体事件频繁发生,严重影响了人民群众的安居乐业以及国家的政治稳定和社会安全,妨碍了国民经济健康持续地发展,也在一定程度上降低了党和政府在人民群众中的威信,引起了党和政府以及广大人民群众的极大关注,如何妥善处理群体性事件显得尤为重要和紧迫。“冷处理”方法就是公安机关在总结几年来的经验教训的基础上,针对群体性事件的处置而提出的一种积极而有效的处置方法,  相似文献   

6.
坚持“依法治国”方略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龙显雷 《公安研究》2001,(12):50-53,83
从法治的角度判断群体性事件是市场经济的内在要求,是社会发展的必然趋势。判断群体性事件的性质要从合法与非法、违法性质及程度、群体行为与个体行为、原因与表现等方面分析。法律是处置群体性事件的重要依据。  相似文献   

7.
群体性事件是治安问题,也是社会问题,处置群体性事件是一项复杂的社会工程。公安机 关必须正确认识使命,认真找准角色,当好党委政府的参谋助手,积极预防和妥善处置群体性事件。  相似文献   

8.
群体性事件:从政治概念到法律概念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群体性事件作为一种社会现象,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其社会形态、表现形式、名称及其内涵和外延经历了一个漫长的演变过程。新中国成立后,群体性事件的语词演变大致可以划分为五个阶段。对群体性事件的不同表述,反映了一定社会历史时期人们对群体性事件的认识不断深化,也反映出我国政府从重视群体性事件传统意义的政治属性向重视以法律规范处理群体性事件的观念的转变。应正确区分群体性事件与骚乱事件、暴乱事件和社会泄愤事件,依法妥善处置,防止和避免主张正当利益诉求的群体性事件升级甚至恶化。  相似文献   

9.
袁志生 《人民论坛》2014,(7):226-228
当乌坎成为中国必须要迈过的一道坎时,群体性事件开始进入人们的视野,并且在越来越多的地方上演着类似乌坎的群体性事件。直到最近出现的平度群体性事件再次兴起了一波浪潮:即群体性事件、社会冲突、我国基层民主的进程。任何国家在转型时期都曾出现过各种各样的问题,转型本来就是对社会承受能力的一个考验。  相似文献   

10.
近年来,一些地方在发布有关群体性事件的信息时,爱用“不明真相人员”“不明真相群众”等词句。日前,吉林通钢事件发生后,“不明真相”一词再次被反复提及。这一说法耐人寻味,值得反思。  相似文献   

11.
解析群体性事件中的“聚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聚众"不仅是群体性事件的重要特征,也是刑事法律上的一个重要术语.从法理上分析,群体性事件中的"聚众"与刑事法上的"聚众"应是同一概念.但不同国家的刑事法律由于其法律传统和文化背景的差异,对"聚众"的解释也各不相同.以文理解释为基础,根据生活逻辑原则,肯定国民的经验、情理、感受的合理性和公众的认同感,从量和质两个方面进行综合判断,才能对群体性事件中的"聚众"做出合乎法理的正确判断.  相似文献   

12.
徐乃龙  朱弋青 《公安研究》2011,(12):33-38,62
近年来群体性事件频发,而维权几乎成了公民参与群体性事件的主要目的。群体性事件的实质是以集群的方式表达某种诉求或者意见,虽然合宪合法,然而其表现形式却具有明显的违法性,欲以违法形式取得善意结果,必然带有严重缺陷。对群体性事件处置采用弹压模式,不仅容易造成矛盾升级激化,更不能从根本上解决问题,只会使得矛盾和负面情绪积压。应...  相似文献   

13.
县域群体性事件特征透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执政者要实现和维护社会公平正义,就绝不能把自身的利益和某个社会群体特别是强势群体捆绑在一起,而必须从社会公平正义的角度,去平衡和调节社会利益关系,尽可能地创造社会关系的和谐近些年来,我国城市区域和县域地方都发生了一些群体性事件,但相比之下,二者既有相似之处,也有各有特点。县域群体性事件主要有以下一些特征:  相似文献   

14.
周向阳 《求索》2010,(2):200-203
清代“群体性事件”频发。清政府积极立法,《大清律例》中制定了多条专门性条例,这在中国古代法制史上尚属首次。这些条例虽未独立成篇,且不系统,但其内容广泛,规定具体,构建起了应对“群体性事件”的基本法律制度,使“群体性事件”的处理大体上有法可依。不过,这一立法仍相当粗糙和模糊,刑罚过于严酷,使法律的实效性大打折扣。而且,清政府将“群体性事件”非法化,断绝了民众正当表达和协商的途径,使社会矛盾长期累积而得不到正常的宣泄,最终民众只能通过极端的、暴力的方式来维护自己的权利,国家立法在民众的反叛中起到了推波助澜的作用。  相似文献   

15.
《时事资料手册》2008,(5):112-113
7月19日,云南省普洱市孟连傣族拉祜族佤族自治县勐马镇发生一起暴力冲突事件.执行任务的民警遭到500多名胶农暴力围攻,41名执勤民警在冲突中受伤,执勤警车被砸坏;危急情况下.民警被迫使用防暴枪自卫,2名胶农被击中后死亡。“7·19”事件表面上是警民冲突,而实质是胶农与企业的经济利益长期纠纷所引发的一起较为严重的群体性突发事件。  相似文献   

16.
文章在回顾余姚市公安局成功处置“7·1”拦截列车群体性本件经过的基础上,总结出处置群体性事件的几条经验:一、积极发挥公安机关的参谋助手作用一、坚持正面教育疏导为主;三、充分发挥公安机关的职能作用;四、依法打击触犯刑律的闹事为首分子。  相似文献   

17.
社会转型期群体性事件频发主要有社会机制原因,利益诉求机制不畅,部分群众法制观念淡薄、从众心理引发危机事件等原因。我国宪法、刑法、行政法规、行政规章等有关群体性事件的规定都不完备,立法现状亟待改革。宪法层面应进行许可制的改革和请愿权的入宪;刑法层面应明确群体性事件的首要分子、积极参加者的范围,严格区分罪与非罪的界限;行政法层面应加强法律法规的具体适用;同时,健全预警机制,加强普法宣传,完善行政救济制度,深化司法体制改革,促进信访向诉讼转变。  相似文献   

18.
无直接利益诉求群体性事件的发生有其特殊规律,一般经历起因小——基层反应迟钝——事态升级扩大——基层无法控制——惊动上级——迅速处置——事态平息这样的过程。和一般群体性事件相比,此类事件具有聚集速度快、影响范围大、破坏程度高、治理难度大等特点。从G省N市"6.13"群体性事件的生成过程、扩散机理和处理来看,如果在事件处理中研判不足、方法不当,很容易由一起简单的事件迅速演变升级成大规模的恶劣的群体性事件。对这种短期内迅速聚集的无直接利益诉求的群体性事件,应当注重把握其发展演变的特殊规律,加强事前防范、事中果断处理和事后快速恢复,才能更好地预防和化解,达到防范于未然的目的。  相似文献   

19.
以陕西省“微笑局长”事件为例,根据价值累加的理论,采用实证研究的方法来研究一个典型群体性事件发生、发展的过程。该过程分为:网络边缘信息、网络主要信息、网络信息互动、网络群体性事件四个阶段。以社会背景、社会心理、共同情绪表达、主次生事件、网络动员与行动和网络管理六个要素,对案例的相关资料进行分析以归纳网络群体事件形成的一般机制。  相似文献   

20.
姚舜诚 《公安教育》2012,(12):43-44
<正>随着信息时代的降临,网络舆情在公共安全治理过程中的影响日渐凸显,越来越多的群体性事件初期是由网络上产生并蔓延开来。我国正处在群体性事件的高发时期,网络参与的隐匿性、随意性、广泛性,无疑给公安机关预防和处置群体性事件带来了新的挑战。如何使网络更多地发挥积极作用,切实提高群体性事件预防工作中的信息管理和应对能力,是公安机关面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