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节约是一个古老而又不断深化的概念,有着与时俱进的特征。在自然经济占主导地位的农耕社会,"节约"一词主要是就消费领域而言的,它有三种含义:节俭、节省、节用。其中"节俭"主要是指个人修养方面要以俭朴为标准,以"俭"为美,以"俭"为善;  相似文献   

2.
俭以养德     
蔡建军 《新长征》2014,(8):64-64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联合在全国范围内开展的"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为党员领导干部戒奢克俭制定了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为推进作风建设树立了一个标杆。党员领导干部应按照节俭养德的要求,努力在个人修养和能力素质上达到新的境界。"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节俭和道德修养经常会紧密联系在一起。  相似文献   

3.
正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之一,本义为"约束、克制",后来转化成在财物用度方面的"节省、节约",与奢相对。古人无论在治国还是修身养性上,都非常重视俭。以俭治国中国传统典籍《尚书》中,专门针对治国而提到了俭。《尚书·太甲》载"慎乃俭德,惟怀永图",意思是说,在统治中要非常认真地践行俭德,才能长久地维持统治。老子认为节俭就是积厚德,厚积德就没有什么事不能克服;没有什么事不能克服,就具备了无法估量的力量;具备了无法估量的力量,  相似文献   

4.
《江淮》2007,(10)
十月三十一日是世界勤俭日。节俭成为世界性话题,这是件好事。我国自古就有节俭的优良传统,把节俭视为中华民族传统美德。经史子集倡导节俭的论述比比皆是。"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先秦《左传·庄公二十四年》篇把节俭视为善行中的大德,把奢侈视为邪恶中的大恶。"君子以俭德辟难。"《周易·  相似文献   

5.
姜文明 《唯实》2012,(12):26-30
俭是中国的传统美德,主要包含两个层面的价值:一是节用爱物,通过节约、省俭防止物质匮乏,俭以足用;二是制欲、养德,以俭为重要德目。前者体现了人类的生存理性智慧,后者对个人的修身立德至关重要。俭是中庸之德,其价值实现须符合一定的标准,合度为俭。  相似文献   

6.
节俭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司马光说:“俭,勤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一个人形成节俭的良好习惯应当从幼年时代开始。本文通过中国幼儿节俭现象分析,探讨中国幼儿节俭意识养成与发展,提出了中国幼儿意识养成与发展的主要途径和方法。  相似文献   

7.
老子的智慧     
林语堂 《党的建设》2010,(10):47-47
三件宝贝老子说,我有三件宝贝,持有而珍重它。第一件叫慈爱,第二件叫节俭,第三件叫不敢处在众人之先。老子认为,正是因为仁慈,所以才能做到英勇无畏;正是因为节俭,统治者的统治地位才能长久;正是因为谦和退让,才能成为万物的尊长。"慈""俭""不敢为天下先"这三宝,其力量与价值是无可估量的。"慈"包含有柔和、爱惜之意,即爱心加上同情心。"慈",不仅是要仁慈待人,而且还不可做害人之事,不说损人之话。"慈"是三宝的首要原则。"俭"的内涵一是节俭,二是收敛。老子要求人们不仅要节约人力、物力,  相似文献   

8.
现代社会普遍认同的强调适度消费的节俭观,实质上是一种中庸之俭。在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树立“以艰苦奋斗为荣,以骄奢淫逸为耻”的进取型节俭观,对于现实的经济和道德建设具有重要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9.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在全国联合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为党员领导干部戒奢克俭规定了应遵循的基本准则和目标追求,为推进作风建设树立了一个标杆。作为领导干部更应按照节俭养德要求,努力在个人修养和能力素质上达到新的境界。"自古兴俭以劝天下,必以身先之"。革命战争年代,我党我军的先辈们已经给我们做出了表率。井冈山时期,从军长到士兵,每人都是5分钱的菜金;湘鄂西根据地,贺龙与战士"有盐同咸,无盐同淡";  相似文献   

10.
尽管"节约光荣、浪费可耻"无人不知,尽管"成由节俭败由奢"无人不晓,但放眼当今社会,大手大脚、铺张浪费的现象实在不少,甚至在某些领域让人触目惊心。提倡厉行节约,摆脱节俭的"知易行难"困境,必须以执行党的十八大后制定的"廉政新规"为契机,从思想、行为、制度、惩处等多个层面狠刹浪费奢靡之风。一、勤俭节约是中华民族的优良传统近年来,伴随经济快速发展、社会转型步伐加快,浮躁之风渐起,享乐主义不断泛滥。在一些人眼中,奢靡和铺张意味着"成功"和"地位",奢侈浪费之风似有愈演愈烈之势。  相似文献   

11.
《北京支部生活》2014,(6):10-10
中宣部、国家发改委日前发出开展节俭养德全民节约行动的通知,要求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为根本目标,紧紧围绕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的培育践行,深入进行节俭节约宣传教育,广泛开展多种形式的节俭节约实践活动,在全社会营造厉行节约、拒绝浪费的浓厚氛围。  相似文献   

12.
“要进一步增强节俭意识,始终发扬艰苦奋斗的精神”,这是胡锦涛同志在今年“两会”上强调的增强“三种意识”的内容之一。在物质财富越来越充足、人们越来越有条件享受富裕生活的今天,我们是否还需要节俭?回答是肯定的。节俭不仅是一种生活方式,也是一种精神理念和工作作风。时代再发展,条件再优越,倡俭戒奢的要求不能变,倡俭戒奢的道理应当经常讲。  相似文献   

13.
北宋史学家司马光的生活作风节俭朴素,“平生衣取蔽寒,食取充腹”,但却“不敢服垢弊以矫俗于名”。为了教戒儿子,使其认识崇尚俭约的重要,他以家书的形式写了一篇论俭节的文章,其主要内容是:  相似文献   

14.
俭与奢,小而言之是两种不同的消费观念和生活方式:前者量入为出、适度消费,由于留有余地,生活虽不丰足,也能有所积蓄;而后者却寅吃卯粮、过度消费,由于坐吃山空,难免荡尽家产,贻害子孙。大而言之,俭与奢关系到一个企业、民族乃至国家的风气、传统与兴衰。战国时期的大思想家荀子有句名言:虽有戈矛之刺,不如恭俭之利也。其意思是说,金戈铁矛的作用也比不上谦恭节俭更有威力。比喻中包含着一个极为深刻的道理:节俭传统不可丢,奢靡之风不可长。  相似文献   

15.
"节俭"一词,中国人太熟悉了。几千年来,它不仅是大力崇尚的传统美德,而且是身体力行的持家之道。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先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话语都一针见血地点透了"节俭"与修身、齐家、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6.
"节俭"一词,中国人太熟悉了。几千年来,它不仅是大力崇尚的传统美德,而且是身体力行的持家之道。古人云:"静以修身,俭以养德。""历览先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这些话语都一针见血地点透了"节俭"与修身、齐家、治国的关系。  相似文献   

17.
守持俭德     
“历览前贤国与家,成由勤俭败由奢。”节俭是我们民族的传统美德。古今智者莫不戒奢尚俭,守持俭德。节俭是人们德行的基础。俭以养德,玩物丧志。《左传》上有名言:“俭,德之共也;侈,恶之大也。”宋代司马光对此解释说:“共,同也,言有德者,皆由俭来也。夫俭则寡欲。君子寡欲,则不役于物,可以直道而行……侈则多欲,君子多欲,则贪慕富贵,枉道速祸;小人多欲,则多求妄用,丧身败家。”此识颇有见地,是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事实证明,俭朴勤奋乃修身之必需,立业之  相似文献   

18.
勤俭节约是劳动人民的优良品德,也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中国传统文化历来积极倡导勤劳节俭.孔子说:“楮则不孙,俭则固.与其不孙也,宁固.”(《论语.述而》).墨子把节俭提到治国治民的高度来认识,认为节俭则“民富国强”,“俭节则昌,,淫佚则亡”(《墨子. 辞过篇》).勤俭节约指勤劳、俭朴、精打细算、不奢侈、不浪费,劳动人民是社会生产力的主力军.他们用自己的辛勤劳动和聪明智慧创造了社会物质财富和精神财富,必然分外珍惜其劳动成果.劳动人民的这种刻苦、勤劳、俭朴、不贪图享受的高尚品德被无产阶级发扬光大,发展成为社会主义革命和社会主义建设的“传家宝”.老一辈无产阶级革命家在这方面为我们树立了光辉的榜样.  相似文献   

19.
周湘智 《学习导报》2013,(12):11-12
从去年8月开始,浏阳在全市开展了"文明餐桌行动",大力倡导文明、节俭用餐。客人点菜时,服务员会提醒客人适量控制点菜数量,就餐结束时,服务员会提醒客人打包。这些餐饮机构还推出了"半份菜""大、中、小盘菜""公务套餐"等新菜式,既照顾了顾客的“面子”,又为顾客节约了“票子”,深受顾客喜欢。  相似文献   

20.
《实践》2014,(3)
<正>党的群众路线教育实践活动开展以来,党风好转了,政风好转了,特别是在党中央"厉行勤俭节约,反对铺张浪费"的号召下,官方少了"三公浪费",民间少了"奢华剩宴","勤俭节约"成为关键词,"拒绝浪费"成为新风尚。习近平总书记吃包子的节俭用餐之事被人们传为美谈,节俭这一优秀传统文化,也成为人们的热议。老子把俭作为"三宝"之一,孔子把俭作为"五德"之一,诸葛亮一生勤俭,并告诫儿子:"俭以养德"……纵观中国历史,取天下立天下者,一个很重要因素是注重节俭,而无论是哪个朝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