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正>近年来,海晏县把增加村集体收入作为巩固党在农牧区执政的“根”和牵动农牧区基层党建的“纲”来抓,构建以党建为统领的组织带动、多元发展、保障跟进的村集体经济发展新路子,力促全县村集体经济在转型升级中发展壮大、行稳致远。2022年海晏县村集体经济总收入1284万元,村均收益44.28万元。  相似文献   

2.
正铁岭县幅员面积2249平方公里,人口39万,下辖15个乡镇(场),216个行政村,573个基层党组织,党员18021名,其中农民党员11415名。2014年上半年,全县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已经达到了132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1.1%,全县村级集体收入总额2370.64万元。近年来,铁岭县明确提出以"经济强村"为突破口,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过强化引导和扶持、拓宽增收渠道、加强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途径,推动强村富民。"四项措施"强保障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县委敏锐地意识到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刻不容缓,因为发展村级集体经济不仅仅是一个经济问题,更是一个重大的政治问题,是村党组织  相似文献   

3.
近年来,开江县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带领群众脱贫奔康的主要途径,以问题为导向,探索形成了"四联四破"工作法,取得明显成效.全县196个村均有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其中年集体经济经营性收入在2万~10万元的有65个,10万元以上的有6个.  相似文献   

4.
宣组 《支部生活》2005,(3):20-21
宣威市在实施“云岭先锋”工程中,始终坚持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紧迫工作,积极探索有效形式和途径,着力解决村级组织“无钱办事”的问题。截止2004年底,全市集体经济收入过万元的村有46个(其中过百万元的1个、过10万元的6个),村级集体经济收入达480余万元。通过多渠道发展村级集体经济,农村基层组织为群众办实事、  相似文献   

5.
铁岭县幅员面积2249平方公里,人口39万,下辖15个乡镇(场),216个行政村,573个基层党组织,党员18021名,其中农民党员11415名。2014年上半年,全县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已经达到了132个,占全县行政村总数的61.1%,全县村级集体收入总额2370.64万元。近年来,铁岭县明确提出以"经济强村"为突破口,坚持因地制宜、因村施策,通过强化引导和扶持、拓宽增收渠道、加强队伍建设等一系列举措,积极探索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途径,推动强村富民。"四项措施"强保障增强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支撑力一是加强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6.
《支部生活》2005,(5):40-40
广东省委决定从2005年起,组织开展“十百千万”干部下基层驻村活动。其基本内涵为:从2005年起,全省每年组织10名以上省级干部、100名以上市厅级干部、1000名以上县处级干部、3万名以上科级以下干部下基层驻农村,实行省领导挂钩地级以上市并联系一所高校,市厅级领导挂钩县(市、区),县处级领导挂钩乡镇(街道),科级以下干部驻村,每个村一般派驻1名干部。对集体经济年纯收入3万元以下的贫困村派驻工作组,建立重点帮扶责任制。一抓三年,抓出成效。  相似文献   

7.
正康平县坚持以党建为引领,通过整合资源、示范带动、健全机制等途径,有效破解村级集体经济基础薄弱、自身"造血"能力差等难题,推动村级集体经济发展走上了"快车道"。2017年,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元的行政村达67个,占总数的42%;超过50万元的行政村25个,基本消除了没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加强领导,合力推进工作落实。县委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一项重大任务,  相似文献   

8.
自省、市、区委部署开展城乡基层党组织结对共建活动以来,武汉市江夏区山坡乡党委抢抓机遇,主动作为,大胆探索,扎实推进,使结对共建工作开展顺利,促进了村集体经济快速发展。截止目前,山坡乡42个行政村与共建单位协商确定共建项目44个,预计总投资1576万元,已经投入资金235.5万元,预计今年能实现3个村集体收入超过10万,18个村集体收入达到5万元。在开展结对共建活动,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过程中,山坡乡党委探索出了四条有效途径。  相似文献   

9.
《党史博采》2008,(9):2-2
<正>尹庄乡偏崖子村位于迁西东部,紧邻迁安,是首钢占地村,全村现有387户,1378口人,两委干部4名,党员68名,2003年人均纯收入4935元,集体经济收入达50万元。  相似文献   

10.
包旭东  梅英 《实践》2021,(2):46-47
2020年,通辽市库伦旗积极探索实施产业融合、项目带动、村企“联姻”等多元化集体经济发展路径,推动嘎查村集体经济扩量提质增效。依托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引领增收。在8个苏木乡镇全部成立了合作社联合社,187个嘎查村党支部领办了专业合作社,全面推行“党支部领办合作社+基地(公司)+农牧户”模式发展壮大集体经济,带动集体经济增收、农牧民致富。六家子镇小南京洼村党支部领办的丰饶养殖专业合作社,通过“飞地抱团”争取九家子村中央扶持资金125万元、镇级联合社资金200万元、集体和村民入股资金42.5万元,建设标准化养殖基地,购进基础母牛130头,实现净收益65万元,集体经济收入39万元,全体村民通过股金分红实现年均增收10万元以上。通过合作社带动,实现全村黄牛存栏200头,村民增收138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11.
《奋斗》2018,(3)
正近年来,我们始终坚持把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作为建设食品工业强县一项重要而紧迫的任务来抓,摆上日程、因村施策、精准帮扶、市场带动,全力打造多渠道、多类型、多元化发展格局,取得了明显成效。2017年,全县共实施村集体经济发展项目17个,消灭"空壳村"22个,全县79个行政村中有集体经济收入村总数达到74个,收入总额2708.8万元,其中收入达50万元以上村13个、10—50万元村38个。  相似文献   

12.
在长春市郊有个村子名叫和平村,这地方在两年以前还穷得叮当响。乡亲们面朝黄土背朝天,汗珠子掉地下摔八瓣,一年到头还是挣不来几个钱,村集体欠外债40多万元。两年后,这个村发生了翻天覆地的变化,1994年人均收入达1750元,集体经济收入达100万元。1995年“七一”前夕,这个村被原郊区区委、区政府评为全区村办企业20强中的第8名,村党支部被区委命名为先进红旗党支部。  相似文献   

13.
《共产党人》2009,(15):21-22
冯立珍是盐池县冯记沟乡马儿庄村党支部书记。作为一名共产党员、一名基层党务工作者,冯立珍始终坚持“一名共产党员就是一面旗帜,一个党支部就是一个战斗堡垒”的信念,团结带领党支部一班人真抓实干,艰苦创业,将全村打造成为经济全面发展、人民安居乐业、社会安定团结的先进村。2008年全村实现农民人均纯收入35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连续三年突破10万元。2009年,冯立珍同志被评为全区“优秀村党支部书记”。  相似文献   

14.
《实践》2017,(4)
<正>近年来,乃玛岱村充分发挥党支部的核心引领作用,以"党支部+合作社"模式为抓手,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现了人均纯收入2万元,村集体年收入10万元,村集体资产400多万元,成为吉日嘎朗图镇第一个拥有集体经济收入的村。选能人强支部带头谋发展村集体经济的发展,离不开"两委"班子的坚强领导,更离不开一个好的带头人。在乃玛岱村,就有这样一个一心为民谋发展的"当家人",他就是村党支部书记梅旺。  相似文献   

15.
《新长征》2020,(1):F0002-F0002
长春市绿园区同心街道双丰村现有村民6684人,党员104名,2018年村集体经济收入1154万元,村民人均收入1.03万元。多年来,村党委不断加强基层组织建设,坚持强班子带队伍,强化基层党组织凝聚力、战斗力。注重抓经济谋发展,明确大力发展第三产业的思路,科学经营龙峰殡葬服务中心,将五十街区综合市场进行改制,大幅提升村集体经济收入。  相似文献   

16.
汪光华 《学习月刊》2010,(20):104-104
近年来,鄂州市东沟镇始终把发展壮大村级集体经济作为加强农村基层组织建设的基础和关键.积极探索村级集体经济发展的有效途径,全镇村级集体经济得到较快发展。截止2009年底,全镇12个行政村的村级集体经济总收入达到81.5万元,村平均6.8万元.年平均收入水平突破10万元的村有5个.5~10万元的村有3个.1—5万元的村4个。  相似文献   

17.
正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坚持以党建为引领,大力探索"三聚三建"发展模式,向改革要动能、向产业要红利,初步建成"组织强、产业兴、百姓富、生态美"的小康田园村。2002年,思南县塘头镇青杠坝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200元,村集体经济收入为零;2017年,全村农民人均纯收入1.4万元,村集体经济收入突破1000万元。如今的青杠坝,环境幽  相似文献   

18.
《实践》2019,(12)
<正>对达茂联合旗德令沟村村民来说,最近有件全村的大喜事。原来,今年上半年村"两委"引进了60千瓦光伏发电项目,建成后预计每年增加集体收入5到8万元,从此德令沟村将告别没有集体经济的历史。像德令沟这样的村子,在达茂旗还有很多。2018年以前,达茂旗集体经济收入为零的"空壳村"有45个,占58.4%,  相似文献   

19.
<正>村集体经济是办好农村公益事业的物质基础,是决胜脱贫攻坚、实现同步小康的现实需要,也是建设社会主义新农村的客观要求。一、村集体经济在决胜脱贫攻坚中的作用(一)村集体经济弥补了公共财政对自身无力脱贫"兜低保障"不力的"短板"思南县邵家桥镇渔溪沟村党支部带领村民大力发展村集体经济,从2014年开始,到2016年仅仅用了三年时间,村集体经济从"空壳村"发展成为拥有资产1000万元,经济收入达400多万元的富裕村。2016年,  相似文献   

20.
宋兆璐 《共产党人》2005,(10):17-17,16
2005年西吉县在总结“发展壮大村集体经济实践活动”试点工作的基础上,把具有一定规模、发展潜力较大的50个村(包括原30个试点村),确定为全县发展壮大村集体的示范村。到2005年底,要求2003年开展试点活动的6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5万元以上;2004年开展试点活动的24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2万元以上;2005年新确定的20个村,村集体经济收入达到1万元以上。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