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三线建设与西部大开发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在酝酿制定第三个五年计划的过程中 ,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三线建设堪称西部大开发的先行 ,同时也为西部大开发提供了可资借鉴的经验和教训。西部大开发 ,不是三线建设简单的重复和延伸 ,不能走计划经济的老路。  相似文献   

2.
1964年6月,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中央领导集体,毅然作出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并雷厉风行地指导实施,这是新中国建设史上的重要篇章。邓小平是三线建设重要决策人和组织实施的重要领导者之一。在纪念邓小平诞辰110周年、庆祝三线建设决策50周年之际,联系当前错综复杂、风云变幻的国内外形势,冷静回顾、认真研究中国经济建设史上的空前壮举,我们不能不为50年前毛泽东等中共中央领导人高瞻远瞩的战略眼光、宽阔厚重的政治胸襟、力握乾坤的巨大权威所折服。为此,特邀本刊特约撰稿人,三线建设研究分会的主要倡导者之一、首届三线建设研究分会常务理事,中共中央文献研究室研究员、副巡视员宋毅军,撰写此文,以示纪念。  相似文献   

3.
郑婕 《世纪桥》2010,(12):4-9
<正>20世纪60年代,中共中央制定实施了三线建设的重大战略决策。三线建设是以备战为指导思想进行的大规模国防、科技、工业和交通等基本设施建设。时任中央政治局委员、中央书记处书记、国务院副总理兼国家计委主任的李富春作为三线建设的决策者之一,对三线建设战略决策制定和实施作出了重大贡献。  相似文献   

4.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始至80年代初期,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共中央第一代领导集体领导实施的一项以战备为目的、以国防建设为中心的重大战略决策。周恩来总理作为三线建设的主要组织者,从决策到实施,始终关注和指导着三线建设,并为此倾注了大量心血,发挥了巨大作用,作出了卓越的贡献。  相似文献   

5.
陈晋 《党的文献》2015,(4):96-102
经略西部,解决东西部地区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难题,近代以来已逐步凝结成为一种"西部梦",成为了中国梦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经略和开发西部的梦想开始变成现实。特别是1964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开发得以加速。三线建设这根"扁担",确实挑起了国防战备和发展西部这两个战略要求的重担。改革开放后,随着"两个大局"战略构想、西部大开发战略,直至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近代以来积累的西部梦想,就这样一步步向我们靠近,一步步在我们眼前落实。毛泽东等在50多年前提出和实施的三线建设战略,恰如西部梦想实现途中承上启下的里程碑,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牢牢记住了。  相似文献   

6.
经略西部,解决东西部地区生产力和社会发展不平衡的难题,近代以来已逐步凝结成为一种"西部梦",成为了中国梦的一部分。新中国成立后,经略和开发西部的梦想开始变成现实。特别是1964年,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作出了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西部地区的建设和开发得以加速。三线建设这根"扁担",确实挑起了国防战备和发展西部这两个战略要求的重担。改革开放后,随着"两个大局"战略构想、西部大开发战略,直至党的十八大以来"一带一路"发展战略的提出和实施,近代以来积累的西部梦想,就这样一步步向我们靠近,一步步在我们眼前落实。毛泽东等在50多年前提出和实施的三线建设战略,恰如西部梦想实现途中承上启下的里程碑,被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历史牢牢记住了。  相似文献   

7.
<正>三线建设是中共中央和毛泽东于20世纪60年代中期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它营造了中国战略大后方,改善了全国生产力布局,为21世纪的西部大开发奠定了工业基础。重庆是三线建设的重点地区1964年,面对严峻的国际形势,毛泽东一直在思考如何防御帝国主义发动侵略战争的问题。6月6日,他在中央工作会议上提出:“决定战争最后胜利的不是原子弹,而是常规武器。要搞三线工业基地的建设,一、二线也要搞点军事工业。”  相似文献   

8.
重庆地区的三线建设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线建设是20世纪6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在国际局势日趋紧张的情况下,为加强战备,逐步改变我国生产力布局而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重庆作为三线建设最大的中心城市,在建设和调整改造中受益匪浅,甚至有论者认为,三线建设是自重庆开埠以来的第三次(重庆开埠、抗战时期、三线建设)大的发展机遇。2006年11月17日,中共重庆市委党史研究室就重庆三线建设有关问题,专门采访了重庆市能源投资集团公司党委书记马述林。他原任重庆市发改委副主任,长期在发展改革系统从事国民经济管理工作,是重庆经济界的资深专家。  相似文献   

9.
毛泽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的一个重大战略决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霞飞 《党史纵横》2008,(1):42-45
毛泽东在上世纪六十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中国有了一个相对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的威慑力。中国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是史无前例的。  相似文献   

10.
攀枝花中国三线建设博物馆充分展示传承以毛泽东、周恩来、邓小平为代表的共和国缔造者为捍卫国家安全而进行三线建设战略决策的备战决心与大无畏斗争精神,展示反映三线建设中独立自主、自力更生地开展科技攻关、解决“卡脖子”问题的勇于创新精神,展示弘扬“艰苦创业、无私奉献、团结协作、勇于创新”的三线精神,成为全国三线建设主题博物馆的优秀典范。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建国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  相似文献   

12.
夏飞 《党建》2009,(9):54-55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建国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也是前无古人的。  相似文献   

13.
贵州三线建设述论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三线建设是 2 0世纪 6 0年代中期至 70年代中期中共中央和毛泽东根据当时国际形势变化作出的从战备出发调整生产力布局、建设战略大后方的重大决策。贵州是三线建设的重点省份之一 ,回顾贵州三线建设的曲折历程 ,探讨其成败得失 ,对西部大开发建设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从20世纪60年代中期开始,我国在中西部进行了一场跨越三个五年计划长达近20年的三线建设.三线建设是以毛泽东为核心的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作出的一项重大战略决策.邓小平作为中共第一代领导集体的重要成员,是三线建设的重要决策者和组织实施者.后来,作为中共第二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他决策推进了三线建设的调整改造,为三线建设作出了历史性贡献.  相似文献   

15.
加强东北边防,一个具有远见卓识的战略决策 1950年6月,全党和全国人民正在按照毛泽东和中共中央确定的关于恢复国民经济的方针和部署,有条不紊地、卓有成效地工作着.  相似文献   

16.
陈立旭 《探索》2003,5(6):9-13
毛泽东搞三线建设,经历了三个阶段.在这三个阶段,他关于三线建设的思路是随着国内外情况的变化而变化的.毛泽东为三线建设倾注了大量心血,作出了巨大贡献,也为我们留下了物质、精神、经验三方面的遗产.  相似文献   

17.
程秀龙 《党史文汇》2013,(12):16-25
20世纪50年代,由解放军总后勤部提出、60年代由毛泽东肯定并完善的"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那是针对当时的国际形势,为应对外敌侵袭而做出的一项战略举措。  相似文献   

18.
夏飞 《党的建设》2009,(11):59-60
毛泽东在上世纪60年代做出了一个重大战略决策,就是搞"三线建设"。"三线建设",使新中国有了一个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一定威慑力。新中国成立60年来,我们国家能有几十年的安全,不能不说是享受了"三线建设"的好处。"三线建设"在世界军事史和经济史上是前无古人的。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面临着严峻的周边局势。1960年中苏两国关系急剧恶化,苏联在中国北部边境陈兵  相似文献   

19.
陈立旭 《湘潮》2023,(3):8-11
<正>毛泽东在20世纪60年代作出了搞三线建设的战略决策。实行这个决策,中国有了安全的战略后方,同时也形成了中国的威慑力。中国能有后来几十年的国家安全,其中就有三线建设的因素。回顾历史可以更深刻认识到,毛泽东是伟大的战略家。在核威胁下形成的新思路20世纪60年代,中国面临严重的国家安全威胁。首先威胁中国的是苏联。20世纪60年代后半期,苏联在中苏两国边境挑衅不断。  相似文献   

20.
正赶赴大西南实地视察指导大三线建设为了建设好西南大三线,1965年2月26日,中共中央和国务院做出《关于西南三线建设体制问题的决定》,决定成立西南局三线建设委员会,以加强对整个大西南三线建设的领导。邓小平提议由中央政治局委员、西南局第一书记李井泉任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