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05 毫秒
1.
张方杰 《法制与社会》2012,(21):194-195
随着我国互联网的不断发展和普及,网络舆情逐步成为了社会舆论监督的重要力量。作用于司法领域的涉法网络舆情,是人民群众监督司法活动的主要途径之一。然而,涉法网络舆情一方面具有监督司法活动,促进司法公正,提升司法公信力的正面作用;另一方面也具有干预司法审判活动,损害司法公信力的负面作用。近年来,虽然国内法院在网络舆情管理方面取得了一些成绩,但还存在着诸多不足,难以有效应对和管理日趋复杂的涉法网络舆情。因此,进一步加强涉法网络舆情管理工作迫在眉睫。  相似文献   

2.
涉法网络舆情作为一种特殊的网络舆情,正形成为一种舆论力量,对法院产生越来越大的影响。在当前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大背景下,法院应通过转变网络舆情应对理念,探索全新的网络舆情应对措施,协调司法权威与媒体监督的关系,以更好地践行司法为民,实现三个至上。  相似文献   

3.
正一、网络涉腐舆情的类型对网络涉腐舆情进行类型化分析和合理分类,有利于提高收集、分析和研判网络涉腐舆情的水平,是做好网络反腐工作的基础。从不同角度,可以对网络涉腐舆情作不同分类。其一,根据载体的不同,可以分为纪检监察和检察机关举报网站上的涉腐舆情、公共网络上的涉腐舆情。前者可直接进入办案单位的视线,将启动相应程序,一般也会得到反馈意见;而后者常见于天涯社区、凤凰  相似文献   

4.
刘劲青 《政法学刊》2011,28(2):86-89
随着现代网络的快速发展,网络涉警舆情也大量增加,既为警察公共关系建设创造了新的机遇,也为公安行政与执法带来了新挑战。应吸取凤凰"9·4案件"教训,警察应顺势而为,掌握涉警舆情应对主动权,以塑造警察良好形象。  相似文献   

5.
新媒体技术的快速发展,网络用户越来越多,涉法网络舆情事件不断涌现,对社会政治生活形成多方面的影响。试图通过对当前我国涉法网络舆情的传播特点与法律法规进行分析,探讨健全网络舆情管控的法律体系,管理控制与引导规范制度,完善我国网络空间的法制化、制度化的途径。其中,出台管控的法律是根本,健全引导的体系是关键。  相似文献   

6.
通过对近期发生的网络涉警舆情的案件和国内著名学者的观点研究总结,对网络舆情、网络涉警舆情和网络语境下涉警舆情引导分析研究得出看法。并以长沙市为例进行详细的分析和对比,得出引导网络语境下涉警舆情的可行方法。  相似文献   

7.
冯燕萍 《法制与社会》2010,(35):168-169
互联网时代,与检察机关直接关联的“涉检网络舆情”问题,已成为不可回避、必须高度重视和正确并冷静面对的课题。涉检网络舆情具有扩散性、放大性、不可控性、影响不确定性等特点。本文指出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必须转变思维,与时俱进,强化从检人员素质,正确面对,充分利用自身和外界的各种条件正面应对,有效消解其负面影响。  相似文献   

8.
刘力皲  邓瑶 《法制与社会》2014,(22):135-137
随着网络技术和信息技术的普及,公民利用网络平台表达意见、维护自己切身利益的意识逐渐加强,随之而来网络涉警舆情及舆情危机也越来越多。为有效防控和化解舆情危机,湖南长沙市公安机关陆续采取了建立公安门户网站、增强网络信息发布、严密网上监控、强化涉警舆情预警机制等措施,但仍不尽人意。因此,今后应进一步健全网络舆情应对机制、创新管理模式,通过营造警、媒友好关系,来确保网络舆情应对处置工作的效果。  相似文献   

9.
于海防 《法律科学》2010,(5):100-107
在民事诉讼管辖制度中,只有特殊地域管辖才受到案件涉网络性质的影响。造成影响的直接缘由是迥异于现实空间定位规则的以TCP/IP协议簇为核心的网络空间定位规则,法律事实发生地与法院辖区间的原本关联被切断。这种影响的直接表现是在涉网络案件中是否需要剔除或增设管辖连接点,以及如何结合网络空间定位规则,重新建立法律事实发生地与法院辖区间的直接关联。网络空间具有"技术——社会"的双重结构特性,涉网络案件管辖问题的解决,应在网络空间的社会性的基础上,参酌技术性,主要以法律解释的方法对传统规范进行改良。在涉网络合同案件中,经由规范解释便可解决问题,而在涉网络侵权案件中,还需要对规范加以修正,建立"实际发生损害"标准。  相似文献   

10.
马国兰 《法制与社会》2012,(12):164-167
随着全球化的深入,社会变迁步伐加快,我国已进入了一个新的高度媒体化的传媒时代,各种警网络舆情对公安机关的影响愈来愈大。在风险社会的背景下,涉警网络舆情作为一种可以影响大众思维、推动公安工作前进的巨大社会力量,越来越得到各级公安机关的重视,因此,研究如何推动涉警网络舆情的良性发展,对于提升公安机关应对和化解涉警网络舆情危机的能力,推进和谐社会的建设具有深远的意义。  相似文献   

11.
本文通过分析侦查、公诉等法律监督环节容易发生涉检网络舆情的情况,提出涉检负面网络舆情的应对和引导策略,并对预防和减少涉检负面舆情作了思考。  相似文献   

12.
郗琳  李斌 《中国检察官》2010,(21):56-58
近年来,检察机关因为各种事件、案件而卷入网络舆论之中,涉检网络舆情备受关注,所谓涉检网络舆情,是指众多网民通过互联网对涉及检察机关的事件、行为、问题等发表言论,可能或已经对检察工作或检察形象产生重大影响,并进而形成具有一定倾向性的意见的汇总。  相似文献   

13.
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的和谐互动之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年来法院工作日益成为网络舆论关注的焦点,司法审判面临严峻舆情危机的挑战。公众熟知并密切关注的杭州"5·7"交通肇事案的个案研究表明,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两者之间具有实现和谐互动的内在基础。要实现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和谐互动,法院必须把握好三大基本原则:坚持正面及时回应,坚守司法底线,注重方式方法创新。构筑司法审判与网络舆情和谐互动关系,具体机制和举措包括网络舆情信息监测研判机制、舆情应对联动机制、网络舆论监督的规范化建设等以及实现对司法舆情的程序性回应与吸纳、加强网络舆论监督规范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夏如 《法制与社会》2011,(19):119-120
涉检网络舆情的发生、发展和变化,其背后的推动力系网民对涉及检察工作与检察形象相关网络事件所持有的态度、立场、信念和价值观的演变。因而,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危机的出路,关键是正确研判网民个体和集体心理作用网络舆情的趋势特点,采取有效的应对策略,使检察机关主导网络舆情的变化发展,将网络舆情的导向限制在可控范围内,从而维护好检察机关的社会形象。  相似文献   

15.
随着互联网的快速发展,一些负面涉警舆情在网上形成、传播、蔓延,如果不加以正确引导,势必会影响公安工作的正常开展和公安队伍的建设,引发涉警舆情危机。网络涉警舆情危机主要具有突发性、聚焦性、破坏性、难控性、偏差性的特点;其内部根源主要在于部分公安人员在执法执勤过程中存在问题、在舆情危机处置上应对不力,外部根源在于危机的产生是网络舆论传播的必然结果、公安机关的执法环境不容乐观、公众对公安机关的"机构性话语"产生理解上的偏差;针对于此,本文提出了预防涉警舆情危机发生所引入的理念、遵循的原则和建立的机制。  相似文献   

16.
互联网时代.网络越来越成为反映社情民意的重要渠道之一.从“躲猫猫”到“喝开水死”再到“女检察官暴打小学生”.无不展示了网络舆情的复杂态势和巨大影响。针对网络舆情现状和特点如何与时俱进地研判和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及时有效地加以正确引导。妥善化解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是信息化条件下检察机关亟待深入研究、严肃对待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17.
叶飞  周洁 《法制与社会》2013,(36):143-144
当前,涉检网络舆情呈现出较快的增长趋势,对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带来了全新的考验和挑战。本文阐述了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及其特点,针对涉检网络舆情危机方面所存在的问题进行了分析,进而提出了相应的解决对策,籍此抛砖引玉。  相似文献   

18.
在处置涉检网络舆情工作中,丰县检察院从强化自身建设入手,提高认识,完善机制,树立正确的舆情观念,克服“瞒、慢、蛮”的工作弊端,做好涉检突发公共事件舆论发现和引导处置工作,成功疏导了3起可能引发的越级上访事件,进一步提高了检察机关的执法公信力。  相似文献   

19.
随着互联网的迅速普及,网络舆情群体事件逐步出现在人们的视野中,并在社会热点问题中起到了重要作用,本文将在研究网络舆情特点的基础上,论述检察机关应对涉检网络舆情的现状及措施。  相似文献   

20.
随着网络的广泛普及和网民数量的日益增加,涉检网络舆论将愈来愈受到社会各界的重视,这给检察机关带来了新一轮挑战,涉检网络舆情既有正面效应,也有负面影响;要想缓解网络舆论造成的负面冲击波,必须正确应对涉检网络舆情,建立快速反应的网络舆论引导机制,将网络舆论引向积极向上的主流舆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