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网络攻击往往由非国家行为体发起,实践中亦罕见有国家主动承认对网络攻击负责的实例。相应地,由于网络攻击的溯源存在技术、政治和法律方面的难题,受害国很难在传统自卫权的框架下对来自他国的网络攻击行使自卫权。非国家行为体尚不能构成传统武力攻击情境下的自卫权行使对象,更不宜成为网络空间自卫权的行使对象。作为替代,近年来将"不能够或不愿意"理论适用于网络空间自卫权的主张"甚嚣尘上"。"不能够或不愿意"理论表面上具有一定的正当性,但从既有国家归因标准和常规的自卫必要性的角度来看,该理论本质上缺乏实然法层面的法律依据,而且在适用时将面临一系列的法律不确定性。中国在参与网络空间国际造法的进程中,应当警惕将非国家行为体作为网络空间自卫权行使对象的主张,并应努力防止"不能够或不愿意"理论的引入和滥用,以遏制网络空间的军事化。  相似文献   

2.
全球化时代对国际犯罪进行全球综合治理的思维范式和多边的冲突解决机制使反恐行动模式更加国际化。《制止核恐怖主义行为国际公约》的签署使防范当前核恐怖主义犯罪在界定核恐怖主义犯罪、完善打击恐怖主义的国际法律框架、有效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方面都将有进一步的发展。在此框架下,完全有必要对相关基础概念和特征进一步展开讨论,对我国防范核恐怖主义犯罪事业的经验进行总结,并提出新时期的完善建议,以期全面遏止非国家行为体核恐怖主义犯罪。  相似文献   

3.
国际恐怖主义现在成为了国际社会的公害,无论是恐怖分子的袭击还是某些国家对恐怖分子的报复。都引起了国际社会的关注。在国际法层面,尽管非国家组织所实施的恐怖主义行为值得关注,但是作为国际法主体的国家所实施的国际恐怖主义行为更能引发探讨。目前还没有一个国际社会公认的恐怖主义定义,恐怖主义如何界定(包括国家是否能成为恐怖主义实施主体),国家实施恐怖主义活动的行为性质都是各国分歧所在。本文就恐怖主义的界定问题(兼论国家成为恐怖主义实施主体问题)做简要的分析和论述。  相似文献   

4.
全球化的发展催生了治理全球化的全球治理理论,但这并不代表全球治理的时机已经成熟。由于经济全球化本身尚不成熟、世界各国人民在处于核心地位的价值观上的差异、在全球治理中权力如何分配的问题上尚不明晰以及非国家行为体能否担任起其在全球治理中的职责等问题的存在,实现真正的全球治理障碍重重。全球治理到底是现实政治的前进方向还只是乌托邦式的理想而已有待于我们去探究。  相似文献   

5.
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在适用过程中存在诸多亟待解决的争议性问题。犯罪主体方面,国有单位、家庭式的个体工商户与具有单位性质的一人稳定经营式个体工商户应属“其他单位”,确定单位性质是认定单位内部工作人员身份的第一步;“公务说”是非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认定的第二步;“是否利用了职务上的便利”既是非国家工作人员身份认定的第三步,也是兼具双重身份的工作人员行为认定的关键。行为性质方面,对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的“利用职务上的便利”的理解宜采限缩解释,非国家工作人员单纯的“事后受财行为”不构成非国家工作人员受贿罪。  相似文献   

6.
论全球化进程中的国际组织   总被引:21,自引:0,他引:21  
饶戈平 《中国法学》2001,(6):126-136
国际社会的组织化是同全球化互为因果、彼此促进的历史进程,其标志即为国际组织的繁衍并活跃于国际事务的所有方面。政府间组织和非政府组织作为性质不同的非国家行为体,在国际社会中各自发挥着不可替代的巨大作用。国际组织法由规范、调整政府间国际组织行为的原则、规则和制度组成,是国际法的一个重要分支,它着重研究国际组织的机构法、程序法及其法律秩序。对国家而言,国际组织是一种现实的至关重要的国家利益。中国应更加重视和积极参与国际组织的活动。  相似文献   

7.
随着国家参与的经济活动越来越多,限制豁免理论逐渐发展成为国际习惯。如何认定国家行为,是限制豁免理论要解决的首要问题。国家行为是由合格的主体代表国家所从事的行为,判断国家行为的标准有"目的标准"和"性质标准"。从各国的司法实践来看,性质标准更具有合理性。我国已经从绝对豁免的立场向限制豁免的立场转变,但根据什么标准来认定国家行为,国内尚存在立法空白,因此,应尽快制定《外国主权豁免法》,以适应发展的要求。  相似文献   

8.
孙畅 《河北法学》2011,29(6):127-134
有效的国际气候体制安排是解决气候变化问题的最佳途径。气候变化与发展的冲突是国际气候体制构建中的核心"张力",负担的分配与公平、率先减排的利弊得失以及不确定的发展进程都会影响国家参与气候体制的意愿。国家制度惯性以及国家转制的代价则是制约国际气候体制构建的瓶颈。唯有通过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政府的"智能型"决策以及人类生活方式的改变,将发展融入气候变化问题之中,国际社会才可能逐渐走出气候治理方法和手段上的僵局,构建起有效的国际气候体制。  相似文献   

9.
张健坤 《法制与社会》2013,(12):199-200
本文通过对热带雨林与国际政治体系相比较得出两者在整体、雨林物种与国际政治行为体及演变过程中的相似特征,通过热带雨林环境下物种生存的特点引发了对一国在国际政治舞台行为的思考,并给出了具体建议。  相似文献   

10.
废弃物国际贸易给发展中国家造成了较大伤害,违背了环境公正和国际公正的原则和基础。从国际法上确定归责问题的三个要素,即控制要素、组织要素、领域要素来看,国家应当对私人在国际法不加禁止的活动中造成的环境损害承担国家赔偿责任;从国家应当对其管辖或控制下的行为负责的国际法原理出发,国家应当对其非国家行为承担责任。在废弃物国际贸易中的经营人行为基本上是在国家的管辖或控制下进行的,经营人赔偿责任无法阻止废弃物贸易危害性行为的发生,国家也应当对此行为承担一定责任。  相似文献   

11.
个人在国际司法机构中地位的上升是国际法院与法庭发展的重要趋势之一。在传统的国际法上,国际司法机构是一个只有主权国家才具有诉讼权利的领域,但近几十年国际司法机构的快速发展使这种状况大为改观。现在,国际审判已经不再仅仅是由国家所垄断的事务,因为越来越多的国际法院与法庭允许非国家行为体尤其是个人的参与。在一些国际司法机构,与个人(包括自然人和法人)有关的案件占据了压倒性的地位。这既是国际法治的突出成就,也反映了国际法的新发展。本文拟对这一新的发展进行分析。概说:个人在国际司法机构中的地位的几种情形笔者认为,在广义上,目前世界上运行中的国际司法  相似文献   

12.
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冲突·规范·非国家行为体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曹阳 《知识产权》2007,17(2):93-98
国际关系的不同理论为国际知识产权现状与未来的解读提供了新的视角。现实主义理论相信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单边主义是不可避免的;自由主义重视非国家行为体在塑造国际知识产权制度的重要作用;而建构主义者重视现存的国际知识产权规范,同时相信共同的知识产权文化价值对于国际知识产权制度建设的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3.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的主要影响因素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中国与中亚能源合作是关系中国未来发展的重大现实问题。本文指出经济利益、大国关系、中亚各国内部体制及非国家行为体等因素是影响双方能源合作的主要因素。  相似文献   

14.
混合主体共同受贿犯罪是指国家工作人员与非国家工作人员共同受贿犯罪。关于混合主体共同犯罪问题,一直以来就备受关注,尤其是在两个问题上争论不休:一是关于非国家工作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的共犯争论;另一个就是关于非国家人员能否构成受贿罪共同犯罪的实行犯的争论。本文对各种观点进行分析评论,认为非国家工作人员不仅能够成为受贿罪的共犯,而且能够成为受贿的实行犯。  相似文献   

15.
经济全球化与跨国经济立法模式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下载免费PDF全文
经济全球化趋势对国际经济领域法律制度的创制提出了越来越强烈的需求,而以“各国共同同意”为基础的传统立法模式严重制约着国际经济法律规则的供给。为缓解这种供需之间的张力,应以“全球治理”理论为基础,在“国际公法”仍居主导地位的前提下,将部分国际经济立法权让渡给有关政府间组织、政府下属的经济管理职能部门、非政府组织、跨国商业组织等非国家行为体,由它们来制订相应的国际经济“软法”,藉此将形成一种“跨国经济立法”的新模式。  相似文献   

16.
前沿性的犯罪构成理论在宏观上应关注这样一个事实 :在活生生的社会现实中 ,由极其复杂的权力机制决定了犯罪的成立与否 ,所以不能仅基于国家权力来讨论犯罪构成。实际上 ,正是在国家权力和非国家的行为评价机制间不易察觉、难以描绘的冲突与调和、抗争与妥协的运动过程中 ,沉寂的事实要素最终得以生成为被法律框定、具有形式意义的犯罪构成要件事实 ,从而填充着犯罪构成框架结构中的空域。  相似文献   

17.
一、问题的提出 作为行政行为的重要载体,职员是国家行政管理以及企事业管理的基础,没有职员个人的发展也即没有单位的发展.在我国改革开放与市场经济建设过程中,职务犯罪行为不断凸显.在国家严厉惩治职务犯罪的对策面前,职务犯罪却依然屡禁难止,甚至愈演愈烈,成为人们不愿看到却无法回避的重大问题.现实提醒我们,也许应回到职务犯罪的原点,从新的视角审视职务犯罪及其治理对策.  相似文献   

18.
国际投资法上国家责任构成与判定的不确定性,增加了东道国行使规制权的障碍和风险。国家责任不同于合同责任,国家责任除导致经济上的负担之外,还影响着东道国作为主权国家的国际形象和国际地位。明确东道国国家责任的构成要件有助于东道国正确行使投资规制权。东道国国家责任需要以《国家对国际不法行为的责任条款草案》为基本参照,同时结合国际投资法上国家责任的特殊性,从“可归因于国家”和“国际不法行为”两个构成要件入手进行分析。国家主体身份具有二重性,区分东道国的主权行为和合同行为是“可归因于国家”要件的关键问题。东道国是否存在“国际不法行为”则需结合公共利益的“价值位阶”和国际最低待遇标准进行讨论。区分东道国主权行为与合同行为,应逐步成为国际投资仲裁和国际社会的共识。当前,国际社会呈现国家“回归”的趋势,东道国国内法在判断国际最低待遇标准问题上应起到更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19.
垄断犯罪是一个国家法律规定应当承担刑事责任的具有严重限制竞争效果的垄断行为。当前,垄断行为犯罪化是国际反垄断立法的一大趋势,这是由于垄断行为妨碍了市场主体的自由决策,限制了市场要素的自由流通,对自由竞争秩序这一需要由刑法保护的重大法益构成了侵害。在现实中,垄断行为犯罪化的过程是竞争政策和刑事政策互动的结果在法律中体现的过程,一方面竞争政策的有效实现是刑事政策的目的和任务,另一方面刑事政策发挥作用也需要一定的条件。但可以肯定垄断行为犯罪化将有助于国家通过法治的手段实现对市场竞争行为的干预。  相似文献   

20.
2001年岁末,国家审计署审计长李金华在天津举行的公司治理国际研讨会上强调,我国将全面治理财务信息失真和会计造假行为。财务信息失真和会计造假的问题依然十分严重,已经成为阻碍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毒瘤,不仅上市公司信息失真是治理的对象,一些非上市公司由于内部治理机构不够健全,财务会计人员综合素质不够理想,管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