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890 毫秒
1.
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关系着地区民族团结、经济社会发展和地区稳定。我国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干部的培养历来受到国家重视,已形成了较为成熟的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当前西部地区的经济社会发展进入新的历史阶段,新形势对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提出了更高的要求,需要从培养观念、教育力度、干部结构、管理制度等方面进一步完善西部地区少数民族干部培养机制。  相似文献   

2.
少数民族教育是我国整个教育事业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民族工作的重要内容。受教育权作为少数民族的一项基本权利,关系着其生存权和发展权的实现。在对玉龙纳西族自治县教育发展现实状况实地调研的基础上,从少数民族受教育权保护的必要性,目前少数民族受教育权的保护现状、成功经验及存在的困境,加强少数民族受教育权完善等方面来阐述,旨在呼吁提高对少数民族地区受教育权的重视,构建起多元文化和谐共存的现代国家治理体系。  相似文献   

3.
改革开放三十年以来,中国的现代化建设取得了巨大成就,并以稳健的速度在向前推进.面对快速发展的现代化进程,西北少数民族地区应该加强政治文明的建设.落后的政治文明建设必然会对该地区的发展产生一定影响.但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着特殊的客观条件:一是在历史上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发展进程缓慢;二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民族关系、宗教信仰比较复杂;三是西北少数民族地区政治文明建设的基础相当薄弱.政治文明建设面临着一些特殊的问题.因此,只有从实际出发,西北少数民族地区的政治文明建设才能取得应有的成效.  相似文献   

4.
通过全面而系统地审视近些年来中小学青少年教育的现状,可以发现许多失重问题,即:在青少年教育观念上,重应试教育轻素质教育;在青少年素质目标上,重社会发展需要轻青少年发展需要;在青少年教育方式上,重个别教育轻集体教育。这些失重问题,严重地影响着青少年身心发展和社会适应能力的提高。  相似文献   

5.
大力发展少数民族教育有利于巩固和发展各民族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有利于增强少数民族国家认同感,是马克思主义民族理论的内在要求之一,也是思想政治教育学、政治学、民族学等学科关注的重点内容。辽宁省56个民族齐全,少数民族人口占全省总人口的15.2%,是一个民族工作大省,民族教育问题在民族散居地区具有一定代表性。本文在对辽宁省少数民族教育取得的成就和问题进行评析的基础上,提出以辽宁省为代表的民族散居地区发展少数民族教育可供参考的路径。  相似文献   

6.
少数民族青少年价值观,作为民族传统文化深刻凝结的果实,是在长期与特定的自然、家庭及社会环境相互作用的实践中形成的,具有较强的地域特色和特殊审美取向。影响少数民族青少年价值观形成的因素是多方面的,外部因素主要有民族传统文化、家族伦理、学校教育、公众传媒、宗教伦理、社会环境等;内部因素有个性倾向性、理解能力、个体需要、实践经历等。认识这些影响因素,对于提高少数民族青少年价值观教育水平具有较大实践价值。  相似文献   

7.
随着高校的逐年扩招和少数民族加分政策的推行,越来越多的少数民族学生进入高校学习。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是建设我国民族地区的宝贵人才资源,是维护民族团结、文化交流和社会稳定的中坚力量。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思想政治教育具有十分深远的意义。在理论与实践相结合的基础上,针对目前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现存问题,分析了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的特点,并提出了几点加强高校少数民族大学生思想政治教育工作的措施。  相似文献   

8.
高校中少数民族学生的教育服务与管理工作十分重要,是普通高等学校教育工作的重要组成部分,是关系贯彻党的民族政策、教育方针及培育和践行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发展和振兴民族地区经济,国家的稳定和构建和谐社会的关键所在。由于少数民族学生有着自己的独特特点,因此在教育管理中要关注少数民族学生的特点,基于此因人而异,因材施教,构建新形势下高校少数民族学生群体的教育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9.
我国少数民族群众多数分布在地理位置偏僻、经济欠发达的地区,教育质量不高。寄宿制是符合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实际情况的重要形式,促进了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顺利实施,推进了教育的均衡发展,提高了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阶段的教学质量。发展少数民族地区寄宿制,有利于社会公平与和谐的推进,能较好地促进少数民族地区义务教育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人类正面临着前所未有的生态环境危机,生态道德教育及其现实意义,对青少年进行生态道德教育的必要性等角度,论述了西部大开发首重加强西部地区公民、特别是青少年的生态道德教育。并指出这关系着西部大开发的成败,关系着可持续发展战略的实施。  相似文献   

11.
江泽民同志作为党中央第三代领导集体的核心,一直以史学家的厚重,革命家的胆略,战略家的敏锐,密切地重视、关心、指导着青少年一代的成长。总书记经常置身于青少年群体之中,非常关心着广大青少年的成长,他在不同的场合,以不同的视角发表了一系列体现时代主流精神,体现社会发展规律的精辟论述。这些论述充分体现了江总书记对青少年教育的重视和关怀,同时,也对广大青少年一代和青少年教育工作者提出了新的要求,为我们的青少年教育指明了前进的方向。它具体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   一、一脉相承:继承了马克思主义的青少年教育…  相似文献   

12.
目前我国青少年学生较普遍地存在着心理素质差、抗挫折能力弱的情况,加强青少年学生挫折教育已成为全社会的共同心声。本文在分析青少年学生心理挫折成因的基础上,提出对青少年学生进行挫折教育的基本途径。  相似文献   

13.
民族习惯法是少数民族地区法文化表征,对少数民族地区进行社会治理,维护本地区和谐稳定发挥着重要的社会功能。文章以贵州省黔南州境内的石板地区作研究视角,采用文献研究,并结合实地勘察之方法,以揭示该地区婚姻家庭、经济交往、社会保障及生态环境保护等习惯法存在现象,并作进一步梳理和整合。  相似文献   

14.
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已有50年的发展历史,全国55个少数民族中共有43个少数民族实现了民族区域自治,民族地区的各项事业都取得了前所未有的成绩。伴随着我国政治经济体制改革的不断深入,我国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建设也逐渐开始从地方性的经济建设向制度化建设靠拢。1992年江泽民同志指出:“民族问题既包括民族自身的发展,又包括民族之间,民族与阶级、国家之间等方面的关系。”  相似文献   

15.
边疆少数民族地区历来是我国开展民族团结教育的重点区域,而高校思想政治理论课则是建设社会主义核心价值体系的前沿阵地,因此,在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的思政课中贯穿民族团结教育是符合边疆稳定、国家和谐发展的需求。由于边疆少数民族地区高校具有一些不同与其他高校的特点,在思政课中贯穿民族团结教育时,要结合当地实际情况加以改革和创新。  相似文献   

16.
在把握散居地区少数民族教育意义的基础上,通过南通市对西部学生少数民族教育的调查,剖析当前教学管理服务中存在的问题,根据2014年中央民族工作会议和第六次全国民族教育工作会议要求,提出了完善教育联动、政策激励、优胜劣汰、研讨互动和公平导向等五项机制,以改进散居地区少数民族教育工作,为民族地区和谐、发展培养合格人才。  相似文献   

17.
在少数民族地区开展社会主义精神文明建设,不仅要从现实的经济政治和文化教育的实际状况出发,而且必须正确处理精神文明建设同少数民族传统文化的关系,在继承弘扬民族传统优秀文化、剔除不适应时代发展要求的文化糟粕的同时,致力于少数民族地区现代文明的构建,这样就...  相似文献   

18.
感恩教育是青少年思想道德教育的重要内容,受到社会的广泛关注。但是,目前青少年感恩意识淡薄现象越来越严重,这与当前的感恩教育没有发挥应有的作用有一定的关系,为此我们要采取各种可行的措施,加强青少年的感恩教育,构建和谐的社会主义价值观。  相似文献   

19.
流行文化的存在为青少年的发展传输着一定的正能量,但它本身承载的世俗性、商业性等负能量特质,不仅削弱了主流价值观的传播,还影响着青少年的认知与行为。面对其存在的合理性及所带来的挑战,需要在坚持以主流文化引导流行文化,加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的同时,提高青少年的文化品位,还要整合各种引导方式加强对青少年的理性引导,以期实现思想政治教育的实效性。  相似文献   

20.
新中国成立初期,为了建立一个红彤彤的新世界,中国共产党在民族地区进行了政治、经济和文化一系列建构,取得了巨大成就。主要表现为:在政治上,建立了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在经济上,发展少数民族贸易,无偿发放农具,减免农业税等;在文化上,扶持少数民族教育和公共卫生的发展。除此以外,还正确处理少数民族纠纷,实行民族政策检查,等等。通过这些政策和措施,广大少数民族大众深深认同中国共产党的执政权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