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世纪90年代,德国发展援助政策的调整呈现出弱化、政治化、实用化三大特征.弱化趋势主要表现在官方发展援助资金下滑和公众对发展援助政策态度冷漠两个方面;政治化包含三层含义发展援助政策战略目标政治化、基本原则政治化和具体措施政治化;实用化的主要表现是淡化消除贫困的根本目标,关键之处是讲回报.  相似文献   

2.
冷战后英国外交的调整与走向王振华一个国家的外交政策总是同一定历史条件和国际环境直接有关。随着国际环境的变迁和一个国家自身政治经济和社会状况的发展变化,该国对外政策的目标、原则和设想就会不断调整,以适应变化了的现实。进入90年代以来,由于世界格局发生剧...  相似文献   

3.
《外交评论》2016,(5):81-108
中国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应置于20世纪50、60年代中美苏台三国四方在非洲不断升级的冷战竞争背景下进行重新考察。对于中国而言,对外援助是国际冷战条件下推动革命外交的政策工具,援助经历了从"量力而行"到"适当照顾"再到"全面支持"的升级。在这一过程中,中国利用援助推动非洲地区的中左派力量结成反帝反修国际统一战线,同时向非洲国家展示和传授自身的革命与建设经验,引导它们学习中国道路。对非援助政策的形成过程显示,革命外交方针之下的国际统战以及由国际冷战造成的道路选择,综合成为中国走向全面援非的主要因素。与此同时,这一对非战略导致中国对非援助在此后很长时间内趋于非经济利益导向,难以实现"义"与"利"之间的平衡。  相似文献   

4.
吕惠 《外交评论》2001,(2):53-57
冷战时期,英国为了对付苏联和华约集团的威胁,制定了以核威慑为后盾、依靠美国和北约集体安全体系的防务政策.冷战结束后,英国的安全防务环境发生了重大变化.为了适应这些变化,继续维护和扩大其既得的政治经济利益,英国于80年代末,90年代初开始重新考察其安全防务环境,并对其安全防务政策进行了大幅度调整.  相似文献   

5.
当前国际官方发展援助的若干新特点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当前国际官方发展援助的若干新特点樊莹进入90年代以来,随着国际局势发生深刻变化,国际发展援助也呈现出一些新的特点。中国从1995年下半年起对传统的援外方式做了实质性的改革,目前已初见成效。一根据经合组织(OECD)发展援助委员会1969年的《关于援助...  相似文献   

6.
孙洪波 《外交评论》2010,27(5):64-75
尽管拉美不是中国对外援助的重点地区,援助却一直是中国对拉美政策的有机组成部分,是对拉美外交的有效政策工具之一。20世纪60年代初,中国援助古巴,不仅是寻求与古巴建交,而且期望在外围地区对美国形成战略牵制。70年代,中国的援助政策推动了中拉建交高潮的到来。八九十年代,在巩固和扩大外交阵地的同时,中国对拉美的援助开始强调“平等互利、共同发展”的合作理念。新世纪以来,中国加大了对拉美的援助力度,大型标志性成套项目增多,特别是人道主义救灾援助成为新时期对拉美外交的亮点。中国对拉美援助政策的演变,反映了中国对在拉美利益认知的转变,即从支持反帝、反殖、反霸转向支持独立发展民族经济,从“涉台斗争”转向强调经济、科技和文化外交。中国对拉美援助是当前实现中拉经贸关系可持续发展不可或缺的有益补充,也是中国在拉美构建“软实力”的关键环节。  相似文献   

7.
崛起困境与冷战后中国的东亚政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孙学峰 《外交评论》2010,27(4):142-156
在中国对外政策的分析方法中,体系结构分析是具有重要影响力的解释框架,但是既有的结构分析大都以中国无法影响体系格局为理论前提展开。冷战结束以来,中国因实力地位崛起逐步成为可能推动国际体系格局转变的重要因素,中美之间的结构性矛盾也随之逐步显现,如何缓解崛起困境,即化解既要维持国家实力上升,又要尽可能降低体系安全压力的两难局面,成为中国外交难以回避的重要难题。本文尝试将崛起困境引入中国对外政策分析中的体系结构框架,考察冷战后中国对外政策的调整原因和战略效用。20世纪90年代中期以来中国东亚政策的实践表明,以崛起困境为线索的体系分析框架具有较强的适用性,能够较好地说明冷战后中国对外政策的政策措施、调整动因和政策效用。  相似文献   

8.
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   总被引:12,自引:2,他引:10  
国际制度与国际合作——反思新自由制度主义秦亚青新自由制度主义是美国80年代发展起来的国际关系重要理论流派。冷战时期,现实主义统治了西方国际关系的学理研究和政策设计。但70年代以来,现实主义理论解释乏力的迹象日趋明显,政治自由主义再度兴起。罗伯特·基欧...  相似文献   

9.
简论中韩建交的历史背景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简论中韩建交的历史背景石源华战后由于美苏冷战,尤其是50年代初期发生的朝鲜战争的影响,中韩两国曾经在政治上敌视、军事上对峙、经济上隔绝,时间长达30余年之久。中韩两国能够在1992年8月建交,并在建交后迅速发展双边关系,是70年代末80年代初以来国际...  相似文献   

10.
20世纪七八十年代,中国对非援助政策发生了由"援助换政治"到"援助推发展"的演变,通过调整力度与广度的界限,援助重心由实现革命外交转至现代化发展与国家安全战略。由于在安哥拉内战中未能建立"反帝反霸统一战线","以苏划线"的政策使中非关系陷入困境,加之国内政局变动,中国自1976年开始着手改变援非政策,逐步摒弃"以援助换政治"的原则,乃至放弃援助莫桑比克以改善自身在非洲的战略困境。改革开放道路确定之后,资源有限前提下的现代化战略开始限制对非援助的规模与让渡性,并以此形成对外援助政策的上限。同时,以反苏为主线的国家安全战略促使中国提高对第三世界的战略定位。在亚洲建立并支撑两个战略支点的同时,中国在非洲维系最低限度的援助以干扰苏联的全球部署。这一时期中国的对非援助政策在由国家安全和现代化两大关键因素构成的合理战略区间内灵活调整,进而援外部门通过将无偿援助与军售、有偿项目承包等国际经济合作措施相结合,开始实现援助与收益的平衡,有效化解了现代化和国家安全之间的张力。与现代化道路和国家安全战略维持动态平衡,是改革开放以来三十多年中国对外援助良性持续的根本前提。  相似文献   

11.
国际关系课程发展国际研讨会纪要冷战结束以来,世界形势发生了巨大的变化,国家间关系的内容和重点程度不同地发生转变。各国的对外政策也相应作了调整。新的形势对从事国际事务工作的人才自然提出了新的需求。如何适应这一系列的变化成为培养国际事务人才的学校的重大课...  相似文献   

12.
新健康地产,是一种更为科学的全新居住状态,是国际地产的发展趋势,房地产行业起步之初,由于几十年积淀下来的商品房供应短缺引发了20世纪80年代至90年代初的市场空前繁荣。其后,随着国家1994-1997年宏观调控政策的实施,房地产开发泡沫中诞生的各类房地产开发企业受到了彻底的洗礼。进入21世纪,尽管房地产中比重最大的住宅产业已被列为国家新的经济增长点,成为上世纪末中国经济“软着陆”后启动内需的重点发展产业,但与十几年前所完全不同的是,随着市场的规范,以及消费者的日益理性和成熟,房地产已不再是一个仅仅靠投机就可以获利的行业了……  相似文献   

13.
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由来、机制及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美苏冷战结构是战后西欧开启政治一体化进程的重要动因 ,而 90年代初 ,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的确立则是这一进程逐渐发展的结果。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支柱无论在机制上还是在效率上与 70年代初建立的欧洲政治合作机制比较起来都有了很大的突破和进展 ,但政府间主义仍然是其基本性质。目前的欧盟共同外交和安全政策支柱存在着许多问题 ,其中两个重要问题是国家主权与超国家权力之间的矛盾和其运作机制本身的制度缺陷。  相似文献   

14.
冷战后,美国的战略分析家就预言,由美国和欧洲组成的西方将主宰整个世界。然而历史并没有按照他们的设想和愿望发展,后冷战时期,国际格局的确发生着深刻的变化,美欧同盟关系的调整有可能超过其他矛盾,成为这场变革的最主要内容。建构主义是 20世纪 90年代以来崛起的国际关系理论派别。关于它的理论方法和基本观点国内学者以多有论述。本文试图从建构主义的认同视角,对比冷战时期的美欧认同,探究特别是伊拉克战争后美欧矛盾中的深层问题,并以此为基点,试窥美欧关系发展的趋势。  相似文献   

15.
张浚 《外交评论》2010,27(5):20-34
外援是一种跨国的财政转移支付,这种性质决定了外援是一种跨国的国家干预行为,并成为一种重要的、将援助国国家利益和国家形态延伸至境外的重要工具。西方发达国家主要是利用援助的杠杆作用,为援助附加各种条件来实现其政策目标。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在内部建立起了社会主义制度,对外倡导以“和平共处”五项原则为基础的新型国际关系准则,因此,中国的援助表现出了与西方国家及前苏联援助不同的一些特色,不为援助附加任何条件即为其中之一。从20世纪50年代末至70年代初,中国的援助在非洲产生了巨大的影响,其原因即在于中国的援助实践体现了一种不同的发展道路和制度模式,以及新型的、不同于新/老殖民主义的国家间关系。  相似文献   

16.
在美国的对外(华)决策过程中,学术界具有独特和重要的作用。从60年代初美国政府开始考虑调整对华政策起,美国学术界就一直参与其事,提供背景情况、分析和建议等。从80年代末和90年代初起世界进入后冷战时期,美国外交决策的国内外背景发生重大变化,涉及到对华...  相似文献   

17.
曲博 《外交评论》2006,32(5):103-109
20世纪90年代以来,随着经济全球化的进展和冷战的和平终结,经济要素和国内政治过程因素在国际关系研究中变得越来越重要。近十几年以来,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主题集中于对全球经济和国内政治的关注。在统一国内和国际两个层次、政治和经济两种力量的学术努力下,国际政治经济学研究的进展增进了我们对国际政治经济现实的理解并推动了理性主义国际关系研究的发展。本文旨在分析和评述国际政治经济学的这种进展、主要研究问题及其取得的成果。  相似文献   

18.
90年代初,随着苏联的解体,冷战结束,国际形势总体上趋于缓和。但是,就全球来讲,大量的曾因东西方意识形态斗争所掩盖的民族矛盾和纠纷很快地凸现出来,酿成了一个又一个的新的地区冲突与热点。  相似文献   

19.
冷战结束以来,由于中国自身内部的变化,也由于外部世界的变动,更由于中国与外部世界关系的历史性变更,中国外交发生了许多具有重要意义的变迁。中国外交转型是一个动态的过程,这一进程至今仍未完成。国外学者对冷战后中国外交转型的研究大致可分为20世纪90年代和21世纪初两个阶段。在不同的阶段,有着不同的研究重点。对国外学者尤其是西方学者的研究结论,要有所鉴别、批判,不宜完全拿来,照抄照搬。但是,其研究方法有不少可借鉴之处。  相似文献   

20.
冷战后欧洲社会党政坛沉浮的原因及其启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冷战后,欧洲社会党在欧洲政坛的政治影响力走过了一条低落———短暂高涨———低落的轨迹,说明社会党并没有走出自上世纪80年代以来的政治危机。这与社会党在冷战后的理论变革和政策调整的局限性有关,也与社会民主主义至今难以撼动新自由主义在西方的强势地位有关。社会党的政坛沉浮轨迹对于中国共产党巩固执政地位、加强自身建设具有重要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