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一句口头禅引发的思考 认识一个在某中大型企业做人力资源的朋友,“我们正招人呢”是他的口头禅。有次,一个朋友打趣他:“你们怎么天天招人?公司就不会人满为患吗?”结果那位HR说:“单位总有些岗位招不到合适的人,所以才经常招人。”  相似文献   

2.
小巷鲜汤     
二十多年前,一位同事新婚。当晚,我们一帮人到他的住处“闹洞房”。洞房设在县机关办公楼的第三层,就那么一间房子,一应家具陈设都很简单。我想了四句顺口溜,让一对新人做一个小节目:请他俩手挽手,肩并肩,在房中绕圈圈,绕一圈,我说一句词。前三句忘了,最后一句是“从此少吃牛肉汤”。  相似文献   

3.
从小生长在铁路公路旁边,有一句俗话如雷贯耳:“千金难买回头看!”意思是说在铁路公路上行走不时回头看看有利于人身安全。本人也确实因此而几免于祸,所以坚信“回头看”实在是“千金难买”.行路中“千金难买回头看”,工作和事业的历程中又何尝不是如此呢?一周一月过去了,回头看看走过的路子,及时修正前进的步子,以后会少绕弯子、少跌跤子;半载一年过去了,回顾回顾,总结总结,取得经验,悟得教训,寻得规律,敢。1来年胜令年。小至一个单位一个人,大至一个政党一个国家,莫不把这种“回头看”视作基本功甚至重头戏。君不见举…  相似文献   

4.
一个地方或单位“怎样花钱”是个大事。大至国家,小到两三个人组合的单位,都由“头”握着花钱的“一支笔”。一个乱花钱的“一把手”,毁掉一个单位的事不少。“一把手”的权力有多大?他的那支“笔”有多“神”?下面有则报道可让人大开眼界。我国某市长到英国访问,结束时他热  相似文献   

5.
不许失败     
我们是一个很宽容的民族,怜悯弱者原谅失败者会被人颂为美德,自匕容许自己失败也是一大特色,“吃一堑长一智”、“胜败乃兵家常事”这些中国式的真理在人们心中扎了根。这一观念体现在行动上就是许多这样的事发生了:有的企业经营者把一个好端端的企业搞破产了,宽容的上级一句“要吸取教训呀广’就又派这个人去另一个企业当厂长去了;与外国人做生意去国外考察,却只“考察”了国外的风光,回国时自然少个了彩电冰箱.而买回来的却是人家报废的设备,宽容的领导一句“花钱买教训”后又会派这个人去买下一套设备··,…这样做的结果产生…  相似文献   

6.
联想集团的前任总裁柳传志在培养人才方面,总是要狠狠地“折腾”,尤其是对企业的管理人才。他有一句名言“折腾是检验人才的唯一标准。”他有两个接班人:杨元庆、郭为。殊不知,为培养这两个人,柳传志将他们一年调换一个新岗位,“折腾”了十几年,才把他们培养成了“全才”。  相似文献   

7.
“加大力度”,是一个常见的提法,其意是在原来的基础上更进一步鼓劲出招,做到该办的不拖,能办的不等,难办的不靠,想事上心,干事认真,成事创新。这种精神状态和工作劲头,对于深化当前的改革,做好各项工作是十分必要的。在全国深入开展严打整治斗争之际,此举对于战斗在第一线的公安民警而言,更显得特别重要。然而,稍加留意就不难发现,这么一句严肃而又气派的话,在一些地方和一些人那里却成了一句极随便的官话、套话,其泛泛地“活跃”在一些党委政府的文件上,“出没”于一些领导的讲话中。而对一些实际工作,某些领导却只喊不…  相似文献   

8.
八月里的一天.上午刚上班.通辽电台新闻中心就迎来了一位特殊的客人.“我是科区余粮堡镇一街村的村民.叫周淑荣.今天到市里找你们新闻单位.我想反映问题。”起了一个大早。一路奔波,脸晒得红红的,周淑荣顾不上坐。来不及喝水.就着急地打开了话匣子:“我想向你们讲讲我们村党支部书记李臣的事.他可真是一个大好人.是一个一心为老百姓办事的好村官呀.他给村民办的好事实在是太多了,怕记不全我自己写了一个稿子你们看看能不能发表?我和他不是亲属。见面的次数也不多,村里调整土地时他还给我们家少分了一分地.当时我们全家都很生气,觉得他做事不公,对他一直有意见.但后来我看到他为我们全村做的一件件好事,我就想通了,我们全村的人都说他是一个好支书,是值得我们信任的当家人,”周淑荣机关枪式的一番讲述引发了我们下面的故事。  相似文献   

9.
河南省济源市民政局长冯万明有个观点:“福利企业怎么搞,条条发动块块办,全社会一起上。这样做有两个好处,一是速度快、规模大、效益好,能形成集团作战能力;_二是民政部门少担风险,少背包袱。’他举了一个例子;某县是豫北的福利生产大户,兴办了数十个福利企业,年产值逼近一个亿,利税突破千万元大关。令人深思的是,这个县社会办的福利企业大都盈利,只有民政局唯~的直属企业是个亏损户.年年吃“救济”。看来,“救济”救不了“亲生子’的命,如此下去.像这样的直属企业很难摆脱厄运。对此,我与冯万明局长有同感。去年夏季,…  相似文献   

10.
谈“事业看精神”郭治琛清代名臣曾国藩在其《冰鉴》一书中说过这么一句话,“事业看精神”。意思是说一个人的事业能否成功只要看一看他的精神状态就能知道。仔细揣摩这句名言,确实能给人以深刻的启示。小到一个人,大到一个国家,没有宏大的精神力量,想成就一番事业是...  相似文献   

11.
学会尊重     
记得曾读过一篇文章,作者是一个在日本留学的美国人。有一次,他的一位日本朋友在跟他谈天中,说他刚听了一堂很没有意义的课,讲课人是个“jerk(译为笨蛋)”。作者很好奇地问:“用日语怎么说‘笨蛋’这个词?”那人想了很久,然后非常遗憾地告诉他说,在日语里实在很难找出一个与“笨蛋”这个词相对应的词汇。那么日本人如何表达他们的愤怒情绪呢?一次,作者亲眼看到一场车祸,他很想知道这两个司机在撞车后会说些什么。没想到,两个司机下车后先互相说了句“对不起”。作者实在无法相信日本人不会发脾气,于是他很认真地观察身边的日…  相似文献   

12.
近年来,党中央高度重视反腐工作,采取了一系列重大措施,推动反腐败斗争向纵深发展。但是有些地方腐败现象蔓延的势头还没有得到有效遏制,尤其是近年查处的“腐败窝案”现象,表明腐败已由单个的人或单个的事,发展到一个单位、一个地区,形成了带有一定社会性的问题。 编织网络 难解官场“ 千千结”“腐败窝案”的最大特点,就是腐败分子勾结在一起,形成一张“腐败网络”。他们互相包庇,狼狈为奸,少则几人、十几人,多则几十人、几百人;小则一个家庭、一个单位,大则一个系统、一个地区。当前,“腐败窝案”有以下几种形式:“地区…  相似文献   

13.
志淳于一     
《北京观察》2011,(8):34-35
程茂全(字淳一),北京人,1957年10月出生于书画世家,从小受父兄的熏染研习书法艺术,后师承章草名家郑诵先老先生学习书法,因其聪敏好学,深得郑老喜爱并赠其一字日“淳一”。  相似文献   

14.
大春 《创造》2001,(1):47
一个朋友向我诉说他所在的单位的一些怪事:那里的一把手对单位里的事情,全都是他一人说了算。整个单位里,每一个人都沉默不言,每天按时上班,按时下班,给人一种有条不紊的景色。实际上那个单位各项工作都让人不敢恭维。   一个单位的一把手是单位的灵魂,一把手的统筹和协调能力是带动所在单位内部一班人同甘共苦,有效开展工作的重要因素。而一把手的这些能力,在单位内部的体现,就在于他如何看待部下的主观能动性,怎样把握民主与集中的问题。“三个臭皮匠,能抵一个诸葛亮”,作为工作在第一线的部属,在执行各种任务和措施…  相似文献   

15.
我之所以自不量力妄谈学习,主要是有感于近日听到的一句顺口溜。那是我的一位朋友从党校学习归来,问他这次学习定有不少收获?他笑笑说,收获是有的,党校给了我一个"认认人、养养神、串串门、办办事"的好机会。对此我不禁惊愕,感到有必要说上两句。  相似文献   

16.
有一位出身贫寒的农村青年,为了要永远摆脱命运的羁绊,高中刚一毕业便四处活动着给自己找份工作。然而,此君最大的弱点就是怕苦怕累,得陇望蜀。在甲单位干不上一年,受不了辛苦,认为乙单位清闲,便千方百计地跳槽到乙单位。到了乙单位后,方发现“条条蛇都咬人”,看似悠闲的工作,真正干起来却并不轻松。没奈何,只好又往丙单位“挪”。就这样换片子般的“跳”来“跳”去,其结果是把自己“跳”成了一个真正“放长假”的“闲人”。非但自己命运并未得到根本的改变,反而倒应验了本地的一句俗语:“张小二过年,一年不如一年”。单位没…  相似文献   

17.
真情与责任     
真情与责任吕晋中国有句俗话:山不在高,有仙则灵。农发行睢县支行,单位可谓小,人员可谓少,资金算不上雄厚,妇代会更是比“芝麻官”还小的“官”。然而,她们硬是让5万多名妇女告别贫困,走上致富之路。妇代会有12名同志,听起来不少,可都是兼职。一个“兼”字可...  相似文献   

18.
现代社会时兴一个词.叫做“度”.通俗一点说.就是火候。夸奖一个人事情办得好.常常用一句“他度把握得很好”.意思就是说他火候拿捏得恰到好处。但在中国这样一个地域辽阔、民族众多、地区差异多样、人情世故复杂的国家,怎样把握好“度”.怎样才算适度.火候怎样才算拿捏得好,确实不太容易。  相似文献   

19.
目前,部分机关干部身上存在“十多十少”的不正之风,广大群众十分厌恶。 一是闲谈多,学习少。工作时间三五成群“侃大山”,甚至“一杯茶、一支烟、一张报纸看半天”,放松了政治理论和业务知识的学习,忽视了自身素质的提高。 二是讲成绩多,讲缺点少。开会或汇报工作时,许多干部讲成绩绘声绘色、头头是道,而对存在的缺点和问题却讳莫如深,找客观原因上推下卸,甚至文过饰非,把问题当成绩。某单位领导由于头脑发热,盲目拍板上了一个项目,结果负债累累。明明是问题,他却恬不知耻地说:“从中取得了经验教训,这是一个了不起的成…  相似文献   

20.
金庸是中国五千年来第一个致富的知识分子。除了传说中的陶朱公外,能够同时成为大儒和富翁的,绝无仅有。他不仅是一个著名武侠小说家,更是一个有非凡商业才能的人。对公益事业,金庸出手大方。有次他将一张100万港币的支票捐赠给香港大学,校长接过支票开了句玩笑:“查先生,您忙得写漏了个‘零’吧。”他二话没说,立即又送去900万。家乡浙江,金庸各种各样的捐赠,至少不低于2000万。金庸,本名查良镛,笔名“金庸”系“镛”字一分为二。他的致富传奇,恰似他书中描写的“桃花岛”一样多姿多彩……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