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本文结合党的十六大精神的学习 ,对苏共亡党的教训提出了几点思考。本文从三个角度分析苏共亡党的教训。第一个教训 ,苏共没有解决好在贫穷落后国家取得政权后如何发展生产力这样一个重大的世纪难题。第二个教训 ,苏共理论指导思想上的重大偏差使自己在政治上付出了巨大代价。苏共的理论指导思想偏差主要地表现在两个方面 :其一 ,激进主义 ;其二 ,教条主义和僵化 ,没有与时俱进。第三个教训 ,苏联模式是苏联在极其特殊条件下所确立的一种建设社会主义的方式。破除苏联模式的束缚是社会主义今后发展的重要任务。党的十六大精神实际上就是中共破除苏联模式束缚的很好范例。  相似文献   

2.
苏联共产党与苏联知识分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苏联知识分子问题,是苏联社会主义建设中一个带有特殊性的重大问题.苏联知识分子对苏共的向背,实际上决定了苏联社会主义的成败.苏联知识分子曾经与工人阶级、农民阶级一起创造了建设社会主义的辉煌业绩,取得了卫国战争的伟大胜利,在科学、文学和艺术创造中也取得了光辉成就.然而,与此同时,苏联知识分子也曾经在多次的政治运动中遭到压制和批判,知识分子的作用和地位始终没有得到苏共领导应有的重视,在严密的行政领导和组织控制下,知识分子的作用始终没有得到充分的发挥.到戈尔巴乔夫时期,由于改革方针的错误,政治局势发生动荡,知识分子终于站到了苏共的对立面,抛弃了苏共,抛弃了苏联式的社会主义.本文从理论和实践相结合上论述了苏共最终被苏联知识分子抛弃的原因和教训.  相似文献   

3.
1956年的苏共二十大,是赫鲁晓夫执政后确定苏联党和国家内外政策全面调整的一次转折性会议,也是他巩固在苏共党内地位、树立党内威信、战胜党内对手的一次关键性会议.这次会议开始反思斯大林所犯的错误,解放了思想,提出了党内民主、党际民主等诸多问题,点燃各国共产党人开始探索本国建设社会主义道路的激情.斯大林去世后,苏共党内斗争成为重要的不稳定因素.由于对斯大林的批评过激,引发了国际共产主义运动的思想混乱,造成了深远而严重的影响和后果.  相似文献   

4.
1932—1933年在苏联发生了一场几乎遍及所有产粮区的饥荒。饥荒发生的原因,乌克兰侨民以及西方研究者认为是苏共领导人有意制造的,目的是为了对乌克兰人实施种族灭绝。如今,越来越多的档案材料证实,饥荒的发生有多方面原因,斯大林对社会主义工业化、农业集体化政策制定与实施过程中的失误负有不可推卸的责任,但没有证据证明斯大林故意制造饥荒,以及对乌克兰人实施种族灭绝。对于这个问题,要根据历史事实来说话。  相似文献   

5.
苏共长期未能完成从革命党向执政党的转变,没能始终如一地将马克思主义与俄国的具体实际相结合,并根据时代的变化坚持和发展马克思主义,从而影响了党的先进性.苏联剧变首先是苏共,特别是苏共领导层出了问题,而其中最关键的、贯穿整个苏共理论与实践的核心问题是苏共在思想路线上长期坚持超越发展阶段的理想主义,在实现党的战略目标和贯彻党的各项具体方针、政策时惯用简单的、强制性的手段.超越发展阶段的理想主义使苏共不能始终客观、冷静地探讨社会主义发展的规律性,并在此基础上推动社会主义的发展,从而使苏共逐渐丧失了思想上的先进性.而专制主义倾向使党群关系、干群关系长期处于一种不正常的状态.苏联社会主义建设实践中的专制主义倾向既来源于沙皇俄国专制制度的传统,也来源于对人类光辉未来的向往和追求.当把终极目标神圣化之后,为达到这个终极目标而设立的各种阶段性目标便也随之神圣化了,任何为达到目标所采取的具体政策、任何非常手段便成为理所当然的了,这种倾向发展到极限便不可避免地会出现滥用专政、滥施暴力的现象.苏联政治上超越社会发展阶段的理想主义和专制主义倾向虽不直接涉及政权的性质,却使无产阶级政权、社会主义的声誉受到损害,成为苏联剧变的思想政治根源.  相似文献   

6.
苏共二十七大以来,苏联在提出加速社会经济发展战略、在国内进行彻底的经济、政治体制改革的同时,提出了对外开放的战略。本文试图对苏联对外开放政策的产生、内容、近一年来的新发展以及今后发展的趋势作一初步探讨。一苏联十月革命成功后,列宁曾提出“租让制”等新经济政策思想。因列宁的早逝,  相似文献   

7.
苏联社会科学的命运--从斯大林的秘密"谈话"说起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苏联社会科学管理体制是在斯大林的指导下、在20世纪30年代特殊的历史条件下形成的.苏联社会科学管理体制以及苏共对社会科学领域的路线和政策导致了苏联社会科学发展的停滞和扭曲.苏共的意识形态和苏联社会科学长期被教条主义所统治.教条主义者构筑的理论不能及时而准确地反映不断变化的现实,不能对人民群众真正关心的问题给以令人信服的回答.因此,不管苏共用多么强大的宣传机器向社会灌输它的理论,仍然不能对人民群众产生应有的吸引力和号召力.这种管理体制不符合社会科学的发展规律,不仅阻碍了社会科学各个学科和马克思主义自身的发展,而且最终导致执政党永葆青春的思想源泉枯竭,使国家失去兴旺发达的动力.苏联社会科学管理体制的弊端是苏共丧失政权的重要原因.苏共执政长达73年之久,没有能够解决如何正确领导社会科学的问题,这是历史的遗憾,也是历史的悲剧.  相似文献   

8.
马来西亚从1970至1990年实施的新经济政策,并不是单纯的经济政策和经济发展战略,它还包含了比较完整的社会政策和社会发展战略。新经济政策的实施,使马来西亚当时面临的一个最主要的社会问题——马来族人的贫困问题得到了妥善的解决。本文主要不是从经济的角度,而是要从社会和民族关系(主要是指华人与原住民的关系)的角度去考察和研究马来西亚这一时期实施的“新经济政策”。一、背景马来西亚政府实施“新经济政策”是有深刻社会历史背景的。独立以后,马来西亚建立了以马来人为主体的政府,马来民族在国家政治生活中占了统治地位,但…  相似文献   

9.
制度变迁带有路径依赖性质,俄罗斯体制转型经历了很长的时期,从新经济政策转向计划体制,又试图从计划体制转向市场体制,但是转型的效果都不好,苏联时期转型的最大特点是把社会主义同商品市场完全对立起来,所以改革只是对原有计划体制的修补,从戈尔巴乔夫后期开始推行激进的转轨,最终导致苏共解散和苏联解体。独立后的俄罗斯全面推行激进的“休克疗法”,但实际上只有“休克”没有“疗效”。俄罗斯转型失败的教训值得我们借鉴。  相似文献   

10.
试析戈尔巴乔夫时期苏联的宗教政策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席博 《西伯利亚研究》2010,(4):82-84,88
宗教问题是影响国家社会生活的一个重要因素。社会主义国家对宗教问题处理得好坏,直接影响国家的政局稳定和社会安定,甚至关系到国家的前途和命运。戈尔巴乔夫时期苏共对于宗教问题的政策是一种宽松的甚至是放任的政策,这也成为导致苏联解体的一枚隐性炸弹。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