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贵州喀斯特山区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整合的路径探索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摘要】生态环境是产业发展的基础和前提,产业发展的合理与否影响着生态环境的保护和优化。贵州喀斯特山区是典型脆弱生态区,环境容量有限,人地矛盾尖锐。长期以来,该区产业发展按照传统的发展模式,产业宏、微观结构不合理。因此.通过发展生态农业、工业和旅游业以及生态产,_lk4L等途径实现产业发展与生态环境保护优化整合,促进三大产业绿色化、低碳化和生态化发展,对于推动贵州喀斯特山区经济与生态的协调、可持续发展显得尤为重要。  相似文献   

2.
徐树雄 《共产党人》2012,(Z1):57-58
正宁夏中南部山区由于自然条件和历史原因,扶贫攻坚任务艰巨,从上世纪八十年代,就开始实施扶贫的另一种方式——生态移民。30多年来,宁夏中南部山区近50万人通过生态移民与劳务移民,走出大山,改变了命运,生活今非昔比。但是以前的生态移民不同于十二五时期的生态移民。从2011年起实施的生态移民工程,规模大、起点高。在五  相似文献   

3.
《实践》2021,(6)
正喀喇沁旗是典型的山区,人多地少、山多川少。全旗75万亩耕地,水浇地仅有24.5万亩,人均耕地只有2.1亩。为了化劣势为优势,变弱势为强项,近年来,该旗因地制宜、因村施策,以特色为依托,以品牌为动力,着力推动农业高质量发展。以中药材、硬果番茄、山葡萄、马铃薯、花卉种植为代表的特色农业在喀喇沁旗迅速崛起,渐成气候。  相似文献   

4.
赵开运 《当代贵州》2016,(41):40-41
正普定县守好发展和生态两条底线,抓好产业升级、生态建设、易地搬迁和民生事业四方面工作,促进脱贫攻坚,确保到2017年末实现现行标准下的扶贫对象全部脱贫。位于黔中腹地的普定县,总面积1091.6平方公里,喀斯特地貌占84.26%,总人口48万人,人口密度高达430人/km~2,是贵州乃至西南喀斯特石漠化最典型和人地矛盾最尖锐的县份之一。现有贫困人口6.91万人,贫困发生率15.14%,系国家扶贫开发重点县,生态脆弱、贫困突出仍是经济社会发展的主要矛盾,脱贫攻坚任务依然艰巨。按照中央和省委脱贫攻坚战略  相似文献   

5.
尹辉 《当代贵州》2010,(18):49-50
近年来,六盘水市紧紧把握西部大开发和新阶段扶贫攻坚的机遇,发挥能源基地优势做精做强能源工业。一改变过去煤炭粗放开采利用的“傻大黑粗”经营方式,一条以煤为依托,煤、电、焦、钢、气、水泥等产业构建的煤电煤化工产业链正在成型。近日,就如何实现又好又快、更好更快发展,本刊记者专访了六盘水市委书记刘一明。  相似文献   

6.
山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是农村发展新阶段的现实需要.山区农村具有资源、环境方面的优势,也有区位、技术、产业基础等方面的劣势.其产业结构升级有利于椎进山区农村经济增长方式的转变,有利于保护良好生态环境,对于加快山区农村经济发展,全面实现小康社会,具有很强的现实和战略意义.文幸以福建省建瓯市为例,就山区农村产业结构的现状、存在问题、升级的条件和对策作些探讨,以期能对山区农村产业结构升级、促进山区经济持续快速发展提供参考.  相似文献   

7.
历史的巧合与一座城市的崛起,不平凡的开局铺陈出30年的绚丽与奇瑰—1978年12月18日,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召开的同一天,经国务院批复,六盘水撤地建市。30年,在东经104度18分至105度42分,北纬25度19分至26度55分,钟灵毓秀的喀斯特山峦,急波湍涌奔向珠江的北盘江水,巍巍耸峙的贵州屋脊,夜以继日处于能源兴奋状态的新工业谷地,日理百万吨的西南运输通道网……一片区域、一方水土终摆脱曾经的荒远沉寂,伴随改革开放的足音与旋律,伴随中华民族的新一轮崛起,在或灿烂或沧桑的底色里,喷薄而起。30年,六盘水,云起乌蒙之巅。  相似文献   

8.
正开阳县依托丰富的自然环境资源和水东文化、农耕文化优势,积极探索建立多样化的旅游扶贫模式,以"旅游+"推动旅游产业和都市现代农业快速发展,助推脱贫攻坚和乡村振兴。开阳县作为贵阳市全域旅游的大花园,素有"喀斯特生态世界公园""中国百佳深呼吸小城"的美誉,"旅游立县"战略让开阳"水东硒州·诗画开阳"的品牌定位更加突出。作为2018年贵阳市第九届旅游产业发展大会暨第五届农业嘉年华举办地,开阳县依托丰富的自然环境  相似文献   

9.
宁夏南部山区8县土地面积3.04万平方公里,人口240多万,其中回族119.23万人,占全区回族人口的65%,是宁夏的半壁江山,也是全国闻名的贫困地区之一。经过20年的“三西”农业专项建设和“八七”扶贫攻坚,宁夏南部山区的面貌发生了较大的变化,扶贫攻坚取得了阶段性的成果。贫困地区农民生产生活条件明显改善,经济和社会发展取得了历史性进步,有力地促进了全区经济发展、社会稳定和民族团结。  相似文献   

10.
我省的10个贫困县,主要分布在两人区域:东部山区和西部地区,因自然条件不同,各自脱贫做法有较人的差异性,即使在同一区域的各县(市)也因县情差异,其脱贫之路也各不相同。多年的扶贫攻坚实践表明:贫困县走出贫困的路子很多,关键是选准一条符合本地实际的脱贫之路。我省西部6个贫困县多为盐碱风沙干旱地,制约农业生产的主要因素是水,所以解决抗旱的水源成为这一地区广大群众走出贫困的关键问题。“井旁经济”成为当地群众农业生产的特色,打一眼井,浇两切地,收入3万元,当地农民形象地称之为“123工程”。用“十年九旱”…  相似文献   

11.
一个地处边远山区的国家重点扶贫县,一个“无铁路、无航空、无水运、无高速公路”的内陆县,一个农业基础条件薄弱的山区县,如何走出一条产业发展之路、促进农民增收?  相似文献   

12.
《前线》2009,(1):35-35
如果不能解决山区农民的吃饭问题,保护生态的措施将不会有持久的动力。北京市通过实施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兼顾生态保护与农民增收,探索出一条城乡统筹的新路。2004年北京投资1.92亿元,率先在全国启动了山区生态林补偿机制,确定给管护人员月人均补偿400元。  相似文献   

13.
刘国会 《奋斗》2012,(10):64-64
黑瞎子岛位于抚远县境内黑龙江和乌苏里江交汇处,具有“一岛两国”的独特风貌。我们充分利用这一独特的地缘优势,统筹推进,合力攻坚,努力建设生态型、旅游型、商贸型、开放型和具有中国建筑特色的边境贸易旅游名城。  相似文献   

14.
椒园镇位处宣恩县西北部,素有“宣恩北大门”之称,境内山峦起伏、沟壑纵横,居住着汉、苗、土家等10余个少数民族,国土面积180.17平方公里,24591人。长期以来,椒园镇历届党委政府苦苦求索如何走出一条符合山区特色的发展道路,经过几代人不断探索,最终形成一致共识。椒园镇始终把注意力放在生态经济发展上,坚持以特色开发为方向、绿色繁荣为根本,念活了山水经,打响了生态牌,走出了一条符合山区特色的发展道路。“十一五”末,  相似文献   

15.
为深入推进“产业强区、两化兴区”战略,荆门市东宝区委、区政府提出,围绕“一新三化”.实施“4333”工程.争创中国农谷“三化”协调发展改革试验区。城北乡镇要在试验区建设中实现新作为,就必须立足发挥山区资源、生态、气候等优势.发掘农业的经济功能、生态功能和文化旅游功能.着力打造融特色农业、生态旅游、新农村建设于一体的城北生态文化旅游圈。  相似文献   

16.
刘昕 《学习月刊》2014,(10):117-117
位于鄂西山区的建始县,是国家确定的武陵山集中连片特困地区重点县,辖10个乡镇410个村和社区,人口51万。按照农民人均纯收入2300元的扶贫标准,全县目前还有贫困人口16.83万人,占全县总人口的33.98%。特殊的县情,决定了林业在农业现代化、扶贫攻坚中具有特殊的地位。林业在扶贫中面临诸多"短板"一是林果基地总量不足、质量不高、扶贫帮困基础薄弱。  相似文献   

17.
新野县沙堰镇党委始终坚持以党建工作为统领,全力推进脱贫攻坚与乡村振兴有效衔接,走出了一条平原农业大镇的特色发展之路。打赢脱贫攻坚,巩固乡村振兴坚实基础。抓住产业、就业两个根本点,结合志智双扶活动的开展,努力激发贫困户的内生动力,帮助贫困户摆脱“等、靠、要”思想,激励其主动脱贫。主动帮助有条件的贫困户开展特色养殖,积极联系优质企业到沙堰建设扶贫车间,努力争取相关政策鼓励带动贫困户实现就业。  相似文献   

18.
钱德喜 《学习导报》2012,(11):23-24
党中央国务院高度关注和重视贫困山区的发展,决定把武陵山区、六盘山区、秦巴山区等11个连片特困地区,作为今后十年扶贫攻坚的主战场,而且把武陵山区作为“先行区”,率先开展试点。武陵山片区跨湘、鄂、渝、黔四省市,是少数民族聚集多、贫困人口分布广的连片特困地区。  相似文献   

19.
茶陵县是一个内陆山区、革命老区、农业大县,在推进富民强县进程中.我们立足现实基础和资源优势,提出了以办电强工为重点,以招商引资为动力.以工业园区为平台,以民营经济为支撑,走具有山区特色的经济发展路子.实现经济又好又快发展。  相似文献   

20.
西部,是我国经济发展的"短板",缩小东西部差距是促进区域协调发展的重要任务。西部贵州,是个多民族聚居的山区内陆省份,是西北、西南联系华南及大湄公河流域地区的桥梁和战略通道,是长江、珠江上游重要生态屏障,能源、矿产、旅游和生物等资源富集,开发潜力巨大。随着工业强省战略、城镇化带动战略和西部大开发战略的实施,贵州在西部大开发中中的比较优势也日趋凸现,发展潜力日趋明显。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