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2003年战争后,伊拉克什叶派摆脱萨达姆政权的长期压制,走到政治舞台的中心.伊拉克政府在战后难以向社会提供基本的经济和安全保障,这给什叶派宗教填补政府的权力真空提供了机会,伊拉克由此呈现弱国家—强宗教的特点.西斯塔尼凭借宗教盛名、议价能力、选择性干政而被伊拉克国内各方所推崇.他在伊拉克的国家构建中发挥了极其重要的作用,并将建立什叶派王国的构想纳入其中.但是什叶派构想与伊拉克国家构建之间存在着张力,加上西斯塔尼年事已高,各方围绕纳杰夫马尔扎耶将展开激烈的争夺.伊拉克的国家重建能否从倚重西斯塔尼转到依靠制度尚有待观察.  相似文献   

2.
岳汉景 《国际展望》2012,(4):115-127,141
伊拉克战争后,该国政治形势的巨变以及两伊在地理、历史、文化等方面的密切联系,使得伊朗对伊拉克的影响力大增。这种影响力体现在经济、文化、政治等多个方面,同时这些不同方面的影响力又相互促进。伊朗对伊拉克的影响力在伊拉克重建的不同时期大小是不同的。随着伊拉克政治形势的好转,伊拉克民众民族主义的增强,该国什叶派内部政治矛盾的加剧,两国固有的领土、民族等纷争日益显现,再加上美国等外部势力的干预,伊朗对伊拉克的影响力将受到越来越大的限制。  相似文献   

3.
王雷 《当代世界》2016,(8):48-51
正自2014年9月阿巴迪接替马利基成为伊拉克总理以来,新政府给外界的信号一直是伊拉克正走向正确的方向,然而由于新政府未能满足国内民众对改善民生和反对腐败的迫切要求,伊国内爆发了新一轮政治危机。随着国内政治力量和域外大国势力的不断博弈,阿巴迪政府愈来愈无力依靠自己来摆脱目前的执政困境。  相似文献   

4.
肖建明 《南风窗》2014,(14):79-81
<正>ISIL控制了伊拉克西北部逊尼派聚居区,还扬言要摧毁南部什叶派圣城纳杰夫和卡尔巴拉。中东教派冲突的大风暴将不可避免。伊拉克第二大城摩苏尔的陷落,既震惊了伊拉克政府,也震惊了美国!尽管政府军之后的反攻挫败了"伊拉克和黎凡特伊斯兰国"(ISIL)进军巴格达的势头,但当初政府军3万士兵面对800  相似文献   

5.
国际     
《南风窗》2012,(13):21-21
风云Major Issue伊拉克爆炸300多人伤亡6月13日,伊拉克境内多地发生有组织的系列爆炸,造成至少80人死亡,300多人受伤。仅巴格达就发生了10次爆炸,多数爆炸发生在什叶派朝圣者的聚会场所。这一天是什叶派伊玛目穆萨·卡济姆的祭日。  相似文献   

6.
在2004年的伊拉克战争中,作为美国盟友的意大利派遣3000多名意大利官兵参加了英美联军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其中纳西里耶之战是意大利军在伊拉克所进行的主要作战行动,对手是600多人的什叶派非正规军,他们大多数是什叶派领导人穆克塔达·萨德尔(MoqtadaSadr)领导的“救世主军”(al-MahdiArmy,也译作“迈赫迪军”)成员。“救世主军”主要装备有AK-47步枪、德拉古诺夫狙击步枪、60追击炮及火箭筒等武器。根据美国方面的资料,萨德尔大  相似文献   

7.
什叶派要建立稳固的政权,没有逊尼派的合作是不可想像的。 随着萨达姆锒铛入狱,旧政权复辟的 最后一丝隐忧被消除,伊拉克政局开始重 新洗牌。伴随着昔日长期享受特权和优待 的逊尼派的式微,伊拉克什叶派的复兴获 得了千载难逢的历史机遇。 政敌暗杀。20年后。阿里的儿子侯赛因作 为先知穆罕默德硕果仅存的外孙和"阿里 党"的领袖,公开举起反抗主流派的大旗, 结果在伊拉克的卡尔巴拉城战败被杀。这 两件事成为后来什叶派悲惨遭遇的历史起  相似文献   

8.
<正>2003年3月20日,美英联军以伊拉克研制大规模杀伤性武器为借口发动了对伊战争。在不到两个月的时间里,美英联军先后占领了首都巴格达等大城市,进而控制了伊拉克全境,以萨达姆为首的伊拉克复兴党政权被颠覆,伊拉克的萨达姆时代宣告终结。同年5月1日,美国时任总统布什宣布在伊拉克的大规模军事行动结束,美英占领当局在政治、经济和安全等三个主要领域开始重建伊拉克,其中政治重建的目标是对伊拉克  相似文献   

9.
中东变局发生以来,教派因素不仅成为影响阿拉伯国家转型的重要因素(如巴林、叙利亚、也门、伊拉克动荡中的教派矛盾),而且充当了各派力量尤其是地区大国争夺地区领导权的工具,对中东国际关系和地缘政治格局的重组产生了深刻影响。从历史的角度看,1979年伊朗伊斯兰革命、2003年伊拉克战争、2010年以来的中东变局等重大历史事件的发生,导致中东政治中的教派矛盾不断被激活,并成为影响中东地区格局和国际关系的重要因素。巴林教派矛盾的形成有复杂的历史和现实根源,其实质主要体现在三个方面:首先,教派矛盾是巴林逊尼派王室和什叶派反对派进行政治动员的工具;其次,教派矛盾成为沙特抗衡伊朗的重要工具;最后,美国和西方是巴林教派矛盾的背后推手。因此,认识中东的教派矛盾需要透过现象看本质,同时更要重视挖掘教派矛盾的历史与现实根源。在中国,学界要做到历史、客观地研究,在舆论界宣传层面要做到保持清醒,避免人云亦云。  相似文献   

10.
11月21日,伊拉克民族和睦大会首次预备会议在开罗的阿盟总部闭幕,各派在70%的议题上取得了一致,其中首推外国驻伊军队撤离问题。什叶派和库尔德人代表之所以不再坚持挽留外国军队,有两大原因: 首先,美军13日的突击搜查将什叶派控制的内政部涉嫌虐囚事件曝了光, 什叶派自觉理亏且有点恼羞成怒,抱怨美军“帮倒忙”;而在12月的伊拉克议会选举来临前,过渡政府也需要与美军“保持距离”。其次,美国参议院15日以压倒多数通过决议,要求伊托克人从明年起承担本国安全的主要责任,以便美国分阶段撤军,这显示在2006年国会中期选举前,布什正面临美国国内要求撤军的强大压力。  相似文献   

11.
<正>一、伊拉克左翼的萌生、发展与现状20世纪初,伊拉克工人阶级壮大,国内民主斗争加剧,社会主义解放思想遍布全国,伊拉克左翼在政治经济发展和社会转型的良好环境中产生并得以发展。1934年3月31日,伊拉克共产党正式成立。为实现和平、民主与社会公正,维护工人、农民等劳动者权利,伊拉克左翼力量在国内及阿拉伯地区的反殖民、反资本主义扩张、反独裁等斗争中作出了巨大贡献。左翼力量以马克思主义、社  相似文献   

12.
迄今为止,美国只在伊拉克的政治重建上得了高分,安全方面仍不及格,经济重建则一筹莫展。  相似文献   

13.
如今“伊拉克团结联盟”胜利在望,谁来出任总理成了最大疑问。如果是在“什叶派三剑客”中挑选,那么迈赫迪作为伊拉克实力最强、影响最大的政党“伊斯兰革命最高委员会”的重要领导人,占尽天时地利。  相似文献   

14.
伊拉克政治重建进程结束了吗?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2005年12月15日,伊拉范举行了世人瞩目的议会选举.依据新宪法举行的议会选举,标志着伊拉克战后政治重建进程的结束.大选后,伊拉克将组建一个新议会,并产生一个为期4年、享有完全主权、有权决定美军去留的正式政府.然而目前看来,尽管大选进行的较为顺利,但选举并没有解决伊拉克的安全问题,目前有种种迹象表明,伊拉克局势发展的前景令人担忧,在新的一年中有进一步恶化的可能性.  相似文献   

15.
伊拉克战争是美国新帝国论下单边主义外交政策的直接产物。虽然美国在伊拉克的军事行动几乎没有遇到什么阻力。但从政策层面上来看 ,谈论单边主义的胜利为时尚早 ,而且也不太可能。基于对伊拉克战后国家重建所面临的困难等分析 ,美国的伊拉克战略要想从军事上的胜利走向政治上的成功殊非易事。为此 ,伊拉克战后的美国全球战略的调整也是必然的 ,其政策从单边主义向重视合作的变化已现端倪。  相似文献   

16.
伊拉克局势从4月份以来发生了重大变化,美军遭到逊尼派和什叶派激进武装力量大规模的武装反抗,反抗美军占领的武装冲突从费卢杰和纳杰夫两地很快蔓延到伊拉克许多城市,仅仅4月份一个月就导致约140人美军死亡,成千上万伊拉克平民死伤.  相似文献   

17.
一九九○年八月二日,伊拉克侵入科威特在国际社会引起强烈反响。伊拉克总统萨达姆立即成为举世瞩目的人物。美国公开申明希望伊拉克内部政变,推翻萨达姆。随着海湾战争结束,伊拉克陷入政治经济困境。北部什叶派和南部库尔德民族骚乱使萨达姆政权风雨飘摇。萨达姆政权在内外交困中仍能存在原因何在?本文拟就从历史心理,萨达姆个人政绩以及国际关系等方面对此作一剖析。  相似文献   

18.
由于特朗普政府单方面退出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并重启对伊强硬政策,伊朗局势在短暂平稳两年后再度升温。当前,域内外大国围绕伊朗问题激烈交锋,远超出伊朗核问题本身。地缘政治竞争构成大国博弈的中心议题,而这反映了"后美国时代"新的中东地缘政治秩序。这场博弈不仅关系到伊朗核问题全面协议的存废,也关系到海湾地区的稳定和中东地区安全秩序的重建。当前背景下,伊朗核问题的解决既取决于美伊之间的博弈,也与国际社会能否制定一个地区性集体安全解决方案密切相关。  相似文献   

19.
“今年我刚好18岁,我把这次投票看成我生命中最重要的一次投票。”2月中旬,历时两周的伊拉克大选计票工作尘埃落定,各党派议席分配情况随之出炉。推举副总统贾法里出任过渡政府总理的什叶派“团结联盟”拿下半壁江山,成为组阁的大热门。现总理阿拉维领导的什叶派组织以过渡议会中占据40席屈居第三,加之其与拥有75  相似文献   

20.
年初以来,随着为期4年的伊拉克国民议会宣告成立、以马利基为首的首届伊拉克民族团结政府内阁成员正式宣誓就职,半个多世纪以来饱受当局镇压的伊拉克共产党在新内阁中也谋得一席,成为伊政局一支重要的力量.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