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我是一名打工青年,工余勤奋笔耕,迄今已在各类报刊发表文章200多篇。认识《当代党员》缘于一次偶然的机会。上周我到厂里办事,看见办公桌上放着一本崭新的《当代党员》,精致的封面设计一下子吸引了我,出于好奇,我向办公室领导借阅了这本杂志。回家细细一读,我觉得“当代论坛”、“特别策划”、“助您成功”、“巴山夜雨”这几个栏目很亲切,很耐读。但令人遗憾的是,刊物没有一个专门为打工者倾诉心声的栏目。打工者是社会的弱势群体,他们背井离乡在都市谋生,需要的不仅仅是金钱,更需要人文关怀。所以,作为一个打工者,我建议《当代党员》能否为打工者开辟一个倾诉心声的栏目,让我们携手并进,共同振兴重庆。  相似文献   

2.
我是一名企业退休职工,中共党员,也是《当代党员》的忠实读者。我觉得《当代党员》越办越好,很有特色,我很喜欢,特别是“当代论坛”、“特别报道”、“特别策划”、“当代风采”等栏目,我每期必读。  相似文献   

3.
我是一名年轻的党务工作者。近两年来,我感到《当代党员》对我的工作帮助很大。刊物版面轻松。栏目丰富,文章精致,内容实在,也很实用。以前我时党务工作有些误解,总认为这项工作很枯燥,但当我看完《当代党员》后,我才深深懂得,原来党务工作也有鲜活的一面。在刊物的启发下,我在工作中,也尝试用一种党建记者的视角去思考工作,击发现身边那些优秀的基层组织和共产党员,甚至有时因为一些优秀事迹、好人好事没有报道出来,竟然有一种负疚的感觉。  相似文献   

4.
我是上海市一个有着40年党龄的老党员,在职时长期担任基层单位的党支部书记。现在已经退休,在社区做老年工作。退休后,我自费订阅《当代党员》已有一年多了,每当看到一期新的刊物时,总有一种相见恨晚的感觉,常常是一口气从头至尾读完刊物。我感觉自己虽然退休了,但还在和《当代党员》一起成长。欣喜之余,掩卷沉思,将自己的感受一吐为快。  相似文献   

5.
陈正权 《当代党员》2007,(12):45-45
前几天,听到一位朋友说起他的同事不喜欢看《当代党员》,我就像好朋友被冤枉了一样,忍不住向他滔滔不绝地介绍起《当代党员》的好来:  相似文献   

6.
苟渊 《当代党员》2010,(12):72-73
作为一名长期阅读《当代党员》的老读者、老作者,我对《当代党员》充满感情。这些年来,《当代党员》给我的总体印象有三:首先是“快”,紧跟市委、市政府中心工作进行报道;其次是“精”,选题精辟、稿件精炼;再次是“活”,语言生动,表达活泼。  相似文献   

7.
我是一名企业退休职工,中共党员,也是贵刊的一名热心读者。我觉得每期的《当代党员》都有几篇好文章和几个感人的故事。读了去年第12期的刊物,我觉得《我的幸福到哪去了?》和《懂得幸福才会拥有幸福》两文给我的感受颇深。  相似文献   

8.
夏思扬 《当代党员》2006,(12):51-51
作为《当代党员》的一名忠实读者,这些年来,我一直自费订阅《当代党员》,我觉得它权威、实用、通俗。它不仅是我们的良师益友,更是一份值得收藏的珍品。今年第9期的“特别策划”——《让学习成为我们的生活方式》这组稿件立意新。质量高,可读性强,让我再一次体会到春风拂面的感觉,我也立志要活到老、学到老。当我一口气读完这组文章时,心情像彩虹一般绚丽。我希望各位党员、入党积极分子,每月少抽一包烟,也要把《当代党员》带回家。  相似文献   

9.
拿到2005年第12期《当代党员》,我一下子就被封面上朴实厚道的刘安模的形象吸引住了。《让信念之声传遍仙女山》一文,我读了三遍,一个对党赤胆忠心的老党员的光辉形象屹立在我面前。当读到刘安模常对乡亲们说“思想要老来红”时,我情不自禁地拍案叫绝,他说出了当代老党员、当代老年人的心里话,闪耀着当代老党员、当代老年人的思想火花。  相似文献   

10.
进入组织系统工作两年了,《当代党员》一直扮演着我的良师益友的角色。拿到每一期刊物,我最先“品尝”的必定是“开卷有益”这道“开胃菜”。为什么?因为它好看、好读、好玩、好品,因为它板块较小、节奏明快、层次感强,正好符合我的阅读习惯。  相似文献   

11.
心灵的慰籍     
虽然我还没入党,但我对《当代党员》的喜爱并不亚于党内人士。在漫长的打工生涯中,《当代党员》伴我成长,慰籍着我的心灵。 在对生活、对工作失去信心的时候,我常常看看“助您成功”中的精品美文;遇到想不通的问题时,读读“心灵沟通”、“七嘴八舌”,从中寻找答案;  相似文献   

12.
《当代党员》2006,(12):1-1
11月7日,是一个令重庆党刊人欣喜的日子。这天,市委书记汪洋在《当代党员》杂志第11期扉页上亲笔批示:“《当代党员》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办刊组稿。真正履行了‘喉舌’的职责。应当继续坚持和发扬,努力把刊物办成广大党员喜爱的有重庆特色的思想文化阵地。”  相似文献   

13.
我是《当代党员》的忠实读者,因为它报道宣传的是发生在我们身边的人和事,让人觉得真实而又亲切。今年改版后,《当代党员》又迈上一个新台阶。一、刊物的策划意识增强了,更加具有问题意识。如今年第4期特别策划——《基层服务型党组织的创新探索》,推出了典型经验和专家支招组成的系列报道,及时回应了基层党组织对如何创建服务型党组织的疑问。  相似文献   

14.
《党员文摘》2006,(12):26-26
11月7日.中共重庆市委书记、市人大常委会主任汪洋在阅读了2006年第11期《当代党员》后,在这一期的扉页上方欣然批示:“《当代党员》围绕市委的中心工作办刊组稿.真正履行了‘喉舌’的职责。应当继续坚持和发扬.努力把刊物办成广大党员喜爱的有重庆特色的思想文化阵地。”  相似文献   

15.
2005年第14期《当代贵州》“党员信箱”栏目刊登《共产党员不能信仰宗教》一文,明确解决了很多党员的思想认识问题,对当前开展的先进性教育活动很有指导意义,很受欢迎。对这样好的文章,我反复读了好几篇,复印了10多份送给一些熟悉的党员,还把它放在办公桌的玻璃板下,经常看、经常读、经常对照思考。对于共产党员能不能信仰宗教和从事封建迷信活动的问题,本  相似文献   

16.
读作编     
读作编《党风与廉政》杂志令我爱不释手我是一名喜欢文学作品的读者,对社科类刊物敬而远之,一次,听同事介绍《党风与廉政》杂志在省内外获了不少奖,出于好奇索来一份随意翻翻。岂料一下吸引了我,如今她已成了我每月必读的刊物,且受不释手。为什么她有如此强的吸引力...  相似文献   

17.
我是一名转业军人。从部队转业到地方检察机关工作后,我发现了贵刊,还自费订了一份,经常阅读和学习。我觉得《当代党员》是一份具有时代特色的刊物,对我们提高自身素质和工作能力有很大的帮助。  相似文献   

18.
一个奇怪的现象常常发生在年轻党员干部的身上,我也不例外。身为党员却很少看有关党建刊物,原因很简单:觉得它太枯燥。还记得最早和最常看的刊物是《半月谈》,除了单位要求必读的书和文章。很少看别的刊物,党建刊物更是被束之离阁。可是,这一次,因为一本书。我改变了以往自以为是的看法。  相似文献   

19.
我是一位72岁的农民党员,近日,学习了《当代党员》刊登的《“提问栏”里故事多》,党员和群众都说,文章报道的村干部是好样的,值得村干部们学习。  相似文献   

20.
我是一名《党的生活》的忠实读者,我特别喜欢这份刊物,因为她有四个十分显著的特点:一是突出了“党”字。作为党刊.主要是宣传党的路线、方针、政策,向党员进行党的知识、党的作风、党性原则和革命传统教育,提高党员素质和党组织的战斗力,每一期都突出了这个主题。二是“系列党课”和每个月的“组织生活内容参考”安排得很有针对性,一些党员同志反映:文章通俗易懂,入情入理,一学思想就明白。还有“农村天地”专栏,深受农村读者欢迎。三是文风较好,短小精悍的文章多,可读性强。像“各抒己见”等专栏文章,一般都是一事一议,人…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