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718 毫秒
1.
胡斌 《人民论坛》2010,(3):98-99
校友组织利他模型揭示了民营企业中的校友心理和教育机制的复杂相关性。从民营企业主体、社会主体以及制度模型三个层面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在江浙一带,校友文化具有传承民间历史和促进经济文明形态生成的意义,高校校友利他模式保障了平均适存度的稳定提高,而不是简单的互利互惠。  相似文献   

2.
校友组织利他模型揭示了民营企业中的校友心理和教育机制的复杂相关性。从民营企业主体、社会主体以及制度模型三个层面进行调研的结果显示,在江浙一带,校友文化具有传承民间历史和促进经济文明形态生成的意义,高校校友利他模式保障了平均适存度的稳定提高,而不是简单的互利互惠。  相似文献   

3.
新冠肺炎在全球范围的肆虐,不仅给各国人民的身心健康带来严重威胁,还导致了族群污名化现象的泛滥。污名化不光是一个公共卫生学或文化人类学问题,从其生成机制与防治对策来看,它更是一个公共治理问题。本文试图沟通微观层面上族群的流行病心理和宏观层面上社会结构之间的理论桥梁,对大流行病时期族群污名化现象的生成机制进行整体性分析。在此基础上,进一步思考如何从公共治理的角度来破解族群污名化,防范污名化的发生。  相似文献   

4.
肖浩 《长白学刊》2010,(5):142-145
当前频繁发生的群体性事件反映出部分群众存在的不平衡心理、不满心理、不同社会主体的隔阂心理、“以闹促关注”的心理、压抑心理、无助心理、盲目从众心理、焦虑心理、对干部的不信任心理。基于此,要从“完善社会工作的体制和机制、培育健康的国民心态、构建民意表达的畅通渠道”等方面来努力构建群体性事件的解决机制。  相似文献   

5.
人的一切活动都有其心理动力驱动,而需要是心理动力的源泉。高校青年教师心理动力的主要表现为:生存需要的动力、升迁需要的动力、尊重需要的动力、成就事业需要的动力和学习提高需要的动力。建构起激发青年教师心理动力的机制,既要施加外部压力,更要强化主体的内部动力。具体来说,可以进行评估强化、晋级强化、奖励强化以及自主强化。  相似文献   

6.
领导干部的偏见受政治站位、管理理念、心理机制、文化修养的制约和影响,立足政治社会学、公共管理学、应用心理学和传统文化,多维发力"以正纠偏"乃是一种客观选择。领导干部只有在克服偏见的基础上,真抓实干、攻坚克难、勤于奉献,才能真正形成干事创业的强大动力。  相似文献   

7.
行政文化与政府效能在生成过程、主体承担、功能作用上都是具有同构性的,从变更行政文化入手来提高政府效能不失为一种合理选择。行政文化与政府效能在生成时间、生成空间和起点上都是交织的,同时政府效能的建设主体与行政文化主体也是同样的,行政文化与政府效能类同的作用体现在维护政府合法性及有效回应社会需求作为自己的价值旨归,都是推进行政管理体制改革的重要突破口,都是政治建设的一部分。  相似文献   

8.
政协委员的主体作用包括履行职能的参政作用、团结作用、带头作用和祖国统一的促进作用.而发挥委员在政协工作中的主体作用,是一个复杂的系统工程,要从社会系统来综合考虑、系统协调,良性互动,并从机制上制度上确保政协委员主体地位和作用的实现.  相似文献   

9.
论基于能力建设的领导绩效评估制度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近二十年来,政府绩效评估一直是现代政府管理的前沿课题,我国各级党委和政府在借鉴西方政府绩效评估的有益经验的基础上,也积极探索适合我国国情的政府绩效评估制度。从我国各种形式的绩效评估实践中,党委组织部对领导班子和领导干部的绩效考核是最为社会关注的一种形式。这与西方的单纯组织绩效评估有很大差异,主要原因是决定绩效的约束机制有所不同,西方国家强调管理主体与客体之间的法律合同关系和绩效预算制约,组织绩效的好坏是组织行为的结果。而我国更注重上下级之间的领导责任关系,强调“凭政绩用干部”的约束机制,“官位”是激励高…  相似文献   

10.
关于构建不敢腐、不能腐、不想腐的有效机制,习近平总书记在很多重要场合作出过一系列重要论述。构建这种机制,需要从源头上遏制腐败心理的产生,阻止腐败行为的实施。因此,需要以心理学为切入点,从精神分析理论、需要理论以及行为理论三个角度研究腐败心理的作用机制,对腐败犯罪动机形成和行为实施两个环节进行分析,利用心理评估遏制犯罪动机形成,加强教育化解犯罪动机,优化职业环境,防止腐败犯罪行为的发生。  相似文献   

11.
成熟是表明事物发展的特定阶段或状态的一个范畴。但是,这种特定阶段或状态是事物量变与质变的统一。因此,成熟在本质上是一个历史性生成过程。主体的成熟就是主体在实践活动中,通过主客体的相互作用而不断促进主体要素、结构、功能以及自组织、自反馈、自调节等机制的优化的特定状态和优化过程的统一。  相似文献   

12.
本文基于2010年对14~17岁全国总人口的随机抽样调查,其中包括19.5%的校外少年。数据从主体建构的角度出发,考察当今中国这个年龄段的少男少女对于多元社会性别认同与男性气质、女性气质的认同;从心理与行为两个层次的六个角度展现他/她们的"同性恋取向程度"。然后针对常见的社会偏见与认识(刻板印象),分性别地分析性别气质、异性交往等因素与"同性恋取向程度"之间的关系。通过在问卷中体现多元社会性别敏感性的尝试,通过高质量实证数据的展现,让社会更好地了解少男少女们的多元性别成长现状,挑战社会偏见,期待目前的性教育能从正面的态度积极地、主体地看待少男少女们的社会性别。  相似文献   

13.
产生于20世纪70年代的利益相关者理论促进了企业管理理念和管理方式的根本转变,其所倡导的二元企业所有观和多边的治理结构适应了企业社会责任、外部性内部化的企业以及社会变革的需要.非营利组织是基于社会志愿行为而创设的组织类型,其组织宗旨、组织特征和组织机制的特殊性是和利益相关者的理论主张不谋而合的.为此,可以用利益相关者理论为支撑,分别从建构治理主体、整合治理过程、创建评估机制来建构非营利组织的治理机制.  相似文献   

14.
偏见     
“残疾人保蹿法”已颁布10年了。在我们的社会中,对残疾人的偏见,仍然是一个客观存在。在许多时候,这种偏见常常出于不自觉的潜意识,因而更加令人忧虑。长春读者罗永忠对偏见的反应是:愤怒与悲哀。本文作者提出了一个新的观点:必须容许偏见存在;我们的尊严在于超越自身局限的努力中,而不在他人的评价中。这是一个很好的观点,尤其是对残疾人群体而言,自强、自立,才有自尊。我倒认为,这可以看作一个问题的两个方面。作为偏见所针对的主体,可以较为宽容,可以更加积极;而作为主流社会,却不应容忍偏见的存在。因为,偏见终归是偏见,还是“正见”多一些为好。  相似文献   

15.
叶淑兰 《探索与争鸣》2023,(8):96-108+179
在国际关系中,国家自塑形象与他塑形象之间存在的形象鸿沟是指国家形象主客体对该国形象的认知、评价与情感方面的鸿沟,这在数字化驱动的形象政治时代具有扩大化趋势。国家自塑与他塑形象鸿沟的生成具有权力、文化与心理三个层面的动力。在权力层面,形象鸿沟的生成受到国家间权力博弈、西方霸权主义的驱动,在文化层面受到跨文化差异、文明冲突的影响,在心理层面受到集体自尊、集体情结以及心理认知误区的驱动。理解与超越国家自塑与他塑形象鸿沟,需要从战略高度加强国家形象设计、管理、沟通与修复,保持文化自觉与文化自信,加强文化主体反思意识,建立稳固而富有弹性的国家主体形象。  相似文献   

16.
罪犯心理矫治工作的制约因素有警察和罪犯双方对心理咨询认识有偏差,监狱对心理咨询工作管理存在不足,网络机制运行不畅等方面。罪犯心理矫治工作深入推进的方法有普及相关知识以纠正认识错误;健全心理咨询工作平台和心理咨询人员培养机制以整合资源、加强人才建设;发挥心理健康教育的预防性作用、团体心理咨询的牵引性作用和以点带面的示范性作用来夯实基础、创建特色品牌;理清心理咨询师的管理主体、完善心理咨询师考评机制和心理矫治工作运行机制以实现罪犯心理矫治工作常态运行。  相似文献   

17.
学分制条件下高校综合测评评估机制研究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现行的高校一般是实行综合测评评估机制来对学生进行评估 ,综合测评评估存在着评估导向、评估机制以及操作体制上的一些弊端。更为自由的学分制使这种弊端更加明显。建立一种与更为自由的学分制相适应的大学生评估机制势在必行。本文对学分制条件下高校大学生的评估机制进行了探讨 ,提出了一些新的思路。  相似文献   

18.
如何突破我国狱政部门原有的对青少年犯的劳动改造、教育改造,狱政管理的传统模式,而建立一种针对青少年犯不同的罪错心理,采用符合时代脉搏要求的心理矫治模式,是法学界和心理学界研究的重要理论课题之一。本文从微观、中观、宏观三种心理矫治模式的角度,对青少年的犯罪心理机制及其矫治进行了探讨。一 青少年犯的微观心理矫治(一)直接故意违法犯罪心理及其矫治。在直接故意犯罪中,犯罪行为是围绕犯罪目的展开的,因此,整个犯罪行为的生成和进行过程,是行为人有意识地藐视法律的规定,在犯罪动机的驱使下,通过认识、情感和意志等心理活…  相似文献   

19.
政府绩效评估活动对于政府工作质量的提高、社会和谐的实现有着非常强的现实意义。政府绩效评估的相关主体间利益的差异和冲突则妨碍着评估活动顺利进行。为了保障政府绩效评估结果的科学性,应该从交流、激励、学习机制等方面整合主体间利益差异。  相似文献   

20.
腐败根源的政治心理学分析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腐败对一国社会经济发展和政治稳定造成极大威胁。腐败的根源涉及诸多层面,但腐败主体隐性的心理因素更有其内固性。从腐败的心理过程、腐败者的心理状态和个性心理等三个层面,可以对腐败发生的主观心理机制进行初步的探析。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