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黄泽纯 《工会博览》2009,(7):155-156
科学发展观的以人为本,落实到高校思想政治教学教育工作上,就是要以生为本,科学施教。以生为本,科学客观地评判学生群体,营造和谐的师生教学关系,在教学中结合实际,开展课堂教学,教学实践,从而真正达到“内化育人”的教学教育目标。  相似文献   

2.
谢振勇 《工会博览》2010,(7):168-169
在汽车保险教学过程中引入案例教学法,可以充分调动学生学习的积极性.能动性,体现学生在课堂教学中的主体地位,同时也有利于提高教师的教学、科研等综合能力,最终达到提高课堂教学质量的目的。  相似文献   

3.
两岸关系制度化的动力来源包含理性选择与社会建构两大因素。从两岸关系的制度化进程来看,两岸双方以追求共同利益的理性计算为出发点,在此基础上,伴随双方社会化交往越来越密集,越来越多的社会性因素被纳入制度化进程之中,推动着两岸关系的制度化向更高层次发展。推动这一制度化动力转变的机制主要包括三类:外部激励、规范说服以及社会学习。概括起来,理性选择和社会建构因素的双重动力推动了两岸关系制度化从低级向高级、从简单向复杂的发展,形成了一个综合的战略性社会建构动力。两岸战略性社会建构动力下的制度化建设可分为制度规范兴起、制度规范内化以及制度化的深化三个阶段。  相似文献   

4.
二千多年前,古希腊的大思想家亚里士多德在《政治学》中这样写道:“政治学术应该考虑适合于不同公民团体的各种不同政体。最良好的政体不是一般现存城邦所可实现的,优良的立法家和真实的政治家不应一心想望绝对至善的政体,他还须注意到本邦实现条件而寻求同它相适应的最良好政体。”在此,亚里士多德点出了政治制度建构的最基本原则:立足现实,建构适合国情的政体。  相似文献   

5.
李萍 《工会博览》2009,(10):53-53
在数学教学过程中,恰当、正确的借助计算机辅助教学,充分发挥多媒体课件中融“声、图、文”于一体的优势,不但能改变学生的学习方式,而且有利于调动课堂气氛,创设学习情景,使整个课堂教学洋溢情趣、充满生命的活力。怎样才能让课堂教学活起来呢?下面本人通过自己几年的教学实践,谈谈自己的一些看法。  相似文献   

6.
浅谈体育教学应侧重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根据创新教育理论及学校体育教学的特点,体育教师在课堂教学中应倜重创新教育,就是根据有关创造性发展的原理,运用科学性、艺术性的教学方法,培养学生的创造意识、创造能力和健康个性,造就创作人才的一种新型教学方法。现代体育课堂教学就是要体现创新,创新教育的根本就是改应试教学为全面素质教学,创新是人类社会发展的动力。  相似文献   

7.
孟祥印 《工会博览》2010,(7):178-179
基于课堂教学这一高等教育人才培养模式中最一般现象的现状,本文对影响其效果的具体因素进行了从点至面的分析研究。学生、教师之于教学的组合关系,决定着实际课堂教学的操作情况。如何分析并了解教学中每个因素自身的特点及其相互间的结构关系,对教学本身的良好运行至关重要。只有优化这些层次复杂的具体因素的相互间组合,才能取得良好的教学效果。  相似文献   

8.
十月革命标志着世界历史从此进入资本主义与社会主义共存的“一球两制”新时代。“两个必然”不可避免,两制共存也不可避免。关于“两制关系”的理论探索,大体存在替代论、利用论、趋同论几种理论范式。关于两制共存的交往策略,大体存在和而不同的理性方案、统一战线的应急方案、生死博弈的激进方案、同而不和的同化方案等。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深刻洞察两制长期共存的历史大势,从世界历史和人类命运高度求解两制共存的世纪难题,提出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的两制方案。人类命运共同体遵循马克思主义“两个决不会”的原则精神,打开了资本主义占主导地位的国际背景下两制和平共处的历史空间,重建了“西强东弱”格局下两制和谐共生的国际生态,重塑了“东升西降”阶段两制良性竞争的世界图景,为建构“后西方时代”两制交往新范式提供了前瞻性构想。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是真正站在全人类高度思考两制未来的“建构性方案”,是中国马克思主义在“两制关系”理论上的元哲学创造,书写了马克思主义全球史观的中国版本。  相似文献   

9.
周泳 《法制博览》2024,(8):166-168
诉讼法是一门兼具理论和实践的法学学科。根据高职院校培养目标,遵循“理论必需、够用为度”的原则,高职法律专业诉讼法课程教学有其自身的特点。随着数字化技术的发展,如何应用数字技术手段提高课堂的教学效果,是现阶段我们面临的挑战。本文将从诉讼法课程课堂数字化教学改革的必要性、现有的课堂教学模式的分析等方面建构诉讼法数字化课堂教学模式。  相似文献   

10.
尤尔根·哈贝马斯在其《交往行为理论》提出了一种以沟通为取向的行为理性,以此来建构社会合理和行为合理问题,彰显主体间的沟通和参与意识即主体在客观语境下充分表达自己的意见和主张,并在互动的基础上进行批判和论证,以期最终达成一种交往的共识。  相似文献   

11.
王晓羽  曹江 《工会博览》2009,(3):127-127
课堂教学是高校培养人才的主要途径,课堂教学效率的高低直接影响着高校的教学质量,因此必须结合教学实际,采取多种教学策略,以达到提高教学质量之目的。本文针对目前高校课堂教学中存在的问题,提出几点教学策略:以学生为本,尊重了解每一个学生;采用多元化的教学方法;教学内容整体优化;合理使用多媒体;构建和谐的师生关系。  相似文献   

12.
张春霞 《工会博览》2009,(7):148-148
正确引导、系统灌输是交往常规培养的首要条件。角色游戏是促进幼儿交往的有效形式。要不断激发幼儿社会交往的主动性,形成交往自信。在生活和学习过程中要尽可能多的提供交往机会。观察、家园沟通是幼儿交往能力培养中值得注意的问题。  相似文献   

13.
车耳 《法制博览》2008,(10):27-27
野史少避讳,便有更多的真实。清朝官吏的腐败和舞弊,在野史里被鞭挞得淋漓尽致。清代,特别是晚清,已腐败得不可挽救,再歌功颂德显然不真实。这样一比较,就会让人感觉野史里有很多真实或者说是本来面目。满清的腐败,在野史中留下的史证极多,好多正史中的正人君子,到了野史中都显露了贪鄙的真面目。  相似文献   

14.
一司法实践表明,少年犯罪原因以外部影响占主导地位,而外部环境的诸因素中,因不良交往而误入岐途的尤为明显。笔者所在的上海普陀区法院少年庭,1998年审结少年犯罪案共51件,涉及少年被告人102名,初犯、偶犯为50%,犯罪原因为外部影响的为100%,其中不良交往有72人,占70.6%。由此可见,不良交往与少年犯罪的关系,确实不可轻视。(一) 不良交往是少年犯罪的“中介剂”。家庭、学校、待业、文化生活等因素都与少年犯罪相关,但这些因素都是通过不良交往的“中介”而起作用。如家庭因素中,父母双亡、父母离婚、管教不当都可能导致青少…  相似文献   

15.
高轩 《工会博览》2009,(10):48-48
让教学回归生活是教育改革实施以来的热门话题之一,他不仅给予学生生活的知识和技能,而且给予学生生活的智慧,促进学生的全面发展,而心灵体验作为一种新型的教学模式,在素质教育中有自己重要的价值取向,提高教学手段的情景性和生动性,真正体现师生的合谐互动,让学生在受教中体验生活,促进素质教育更好更快的发展。  相似文献   

16.
约翰·鲁杰大量借鉴涂尔干的社会事实理论和吉登斯的结构化理论,从建构主义的角度探讨了国际体系演变这一国际关系研究中的传统问题。国际体系结构具有二元性,既制约行为体,又由行为体所创造和再造。包括新现实主义和新自由制度主义理论在内的新功利主义国际关系理论主要关注的是国际体系结构对行为体的制约,忽视了行为体建构和重新建构国际体系的能动作用。鲁杰以从中世纪封建国家体系到现代领土国家体系演变的细致分析,阐述了自己的体系演变理论:国际体系中行为体交往密度的变化,在时间和空间两个维度上改变了国际体系的单位分异原则,单位分异原则的变化导致国际体系的变化。  相似文献   

17.
艾平 《当代世界》2014,(12):22-24
<正>六、"烧冷灶"用"烧冷灶"来形容中国共产党的对外交往,可以有两个层次的含义。一方面,它表明执政党的对外交往不像国家关系特别是峰会那样引人注目,更多的是为今后深入交往做铺垫。另一方面,它强调中国共产党的交往对象不仅限于对方中央政府的执政党,也包括参政党、合法的反对党、地方执政党,乃至智库、民间团体和媒体。因此,党际交往尽管不那么立竿见影,却可以有更多的交往对象,能更深入地了解对象国,交更多的朋  相似文献   

18.
习惯使然     
洪少霖 《法制博览》2011,(18):29-29
世俗,存在太多不好的习惯。习惯自私。生活中,许多人常常会先一步考虑到自己的利益,不愿付出太多,却想收获无数。习惯虚伪。为了自己的面子,总想要高人一等,于是语言之中常常很不真实,显得做作、虚伪。习惯客气。并不是心里真实的想法,显得十分世俗。拒绝真感情的流露,不能接受他人的好意,无法进行心与心的沟通。  相似文献   

19.
王沛纯 《工会博览》2009,(5):110-110
本文从“同义句式”的比较研究出发,介绍了语用能力的可教性,并从交际法的应用、营造真实汉语语境.充分利用多媒体资源和网络资源、检测教学实际效果以及如何纠正语用失误策略等五个方面,探讨教师应该如何在对外汉语教学中更合理地讲授语用方面的知识。  相似文献   

20.
从香港、新加坡、上海[卢铁荣、蔡绍基、苏颂兴(2005)]的很多真实个案可见,个案不难发现一些共通领域,包括与家人的关系、家庭管教、学业表现、友情交往和犯罪的机会等因素均与犯罪行为有直接或间接的关系。在了解青少年犯罪的原因,犯罪学者甚少提及情绪与心理的因素。本文会藉著列出一些在香港的临床体验以及对台湾犯罪与情绪的研究参考,分析青少年盗窃与性侵犯的犯罪个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