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81 毫秒
1.
民族事务法治化是实现依法治国方略的重要组成部分。民族政策是民族立法的前期基础,民族立法是民族政策贯彻落实的保障。但是,目前中国民族立法政策化的现状阻碍了民族事务法治化的进程,是中国法制化曲折进程的投影和制度变迁路径依赖的产物。因此,要克服制度变迁"锁定效应",树立依法治国理念,厘清民族政策与民族立法关系,完善民族立法形式,加强民族事务执法效果,不断推进民族事务法治化进程。  相似文献   

2.
西周乐艺教育的人文性考察及其对后世的影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余立文  张译文 《求索》2011,(4):235-237
西周是我国古代思想文化史上的一个重要时期,各种思想流派纷呈。西周的礼乐制度是对夏、商传统的继承和发展,是阶级分化后形成的等级社会不可分割的整体。西周礼乐制度下的乐艺教育体现了重视人内在身心的协调发展,用"乐"调和人的心理,主张"乐所以修内也,礼所以修外也"之特质。提倡"游于艺,成于乐",由技入道达到对宇宙本体和生命本体"道"的追求,获得乐艺中蕴含的人文精神滋养。本文拟从乐艺教育与礼乐文化的关系,对西周乐艺教育中的人文性进行考察,以期对当代社会文化的发展获得可供借鉴的启示。  相似文献   

3.
田小飞  ;王延庆 《传承》2010,(15):62-63
在介绍历代中央王朝和少数民族关系的基础及民族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唐太宗的大一统思想及民族观,指出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实施是以大一统的思想为基础,同时是唐太宗个人开放的民族观相结合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4.
民族政策与民族法律本质不同,不可替代,却有诸多联系。民族政策对民族法律的制定和实施具有指导作用,民族法律对民族政策的制定和实施具有制约、促进和保障作用。正确运用民族政策与民族法律之间的辩证关系,对民族地区发展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5.
在介绍历代中央王朝和少数民族关系的基础及民族观念的基础上,探讨了唐太宗的大一统思想及民族观,指出唐太宗民族政策的实施是以大一统的思想为基础,同时是唐太宗个人开放的民族观相结合的综合体现.  相似文献   

6.
邓小平民族思想,全面反映了邓小平对民族问题、民族关系和民族工作的看法和根本观点,在民族问题、民族关系和民族工作上必须遵循民族发展的客观规律,并由此开创了具有中国特色解决民族问题的正确道路。邓小平民族思想涵盖了民族平等论、民族发展论、民族区域自治制度论、民族改革论、民族团结和民族共同繁荣论等。对于促进各民族的平等团结和繁荣发展,构建平等、团结、互助、和谐而多元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把我国民族团结进步事业不断推向前进有着重大的指导意义。  相似文献   

7.
岩采 《今日民族》2009,(5):34-36
在市委、市政府的领导下,普洱市民族工作部门坚持以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为指导,认真贯彻党的民族理论、方针和政策,全面贯彻落实民族区域自治制度,牢牢把握各民族“共同团结奋斗、共同繁荣发展”的民族工作主题,切实保障少数民族合法权益,巩固和发展平等、团结、互助、和谐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  相似文献   

8.
土司制度是封建王朝在少数民族地区实行的民族政策,与民族文化密切相关。播州是西南地区的重要一隅,其土司制度的推行对播州社会的发展,包括其民族政治形态的演化、社会经济模式的变化以及民族文化的形成和多元化发展都起到非常重要的作用。  相似文献   

9.
改革开放以来,在邓小平理论指引下,我国现代化事业取得了举世瞩目的伟大成就,但是,民族地区的发展仍然落后于东部发达地区。要使民族地区得到更大更快的发展,需要紧紧依靠邓小平理论和“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紧紧抓住国家实施西部大开发战略这一千载难逢的机会,以党的十六大精神为指导,“全面贯彻党的民族政策,坚持和完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巩固和发展民族团结互助的社会主义民族关系,促进各民族共同繁荣进步。”一、促进民族地区的发展应是政治、经济、文化的全面发展我们党历来十分重视民族地区的全面发展问题。早在1950年,邓小平同志就曾指…  相似文献   

10.
董必武同志在几十年的革命生涯中十分关注我国的民族问题,民族法制思想是其法学思想的重要组成部分.文章以历史发展的脉络为主线,考察了董必武同志在各历史阶段有关民族法制建设问题的重要论述,概述了董必武同志民族法制思想的精髓坚持民族区域自治,维护宪法权威;坚持民族平等,维护民族团结;加强民族合作,促进民族发展;大力培养少数民族干部,保障国家法律在民族地区的有效实施;加强人民代表大会制度建设,让各民族人民参与国家管理.并指出了董必武同志的民族法制思想在新的历史时期仍具有的重要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1.
民族工作在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有着重要作用,民族团结进步事业是一项长期的基础性事业。习近平民族工作的重要论述为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提供了根本遵循,找准关键、贴近实情、内容丰富、方式新颖、结构多样,共同构成了民族工作发展的重要基础和基本向度。新时代,开展民族工作要完善民族区域综合治理体系,促进各民族交往交流交融,发挥主流意识形态在网络民族工作中的重要作用,建设各民族和谐共生的网络生态,积极构建中华民族共同体意识体系,稳步推进民族团结进步事业。  相似文献   

12.
中国民族教育政策可以分为普遍性民族教育政策、差异性民族教育政策和多样性民族教育政策,三者共同构成中国民族教育政策的有机体系。差异性民族教育政策又可分为积极差异性民族教育政策和消极差异性民族教育政策。多样性民族教育政策既要保护和发展民族文化的多样性,也要促进各民族文化之间的交流和交融。  相似文献   

13.
清代贵州民族文化变迁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清代贵州的民族文化变迁,经历了一个由表及里,由简到繁,由物质层面到精神层面,最后到观念层面的过程。自然选择、政策影响、文化互动是促成这场深刻文化变迁的主要因素。清代贵州民族文化变迁的启示在于:民族文化的发展与融合是不可避免的,但必须注意文化变迁过程中的平等性。  相似文献   

14.
炸龙是贵州省德江地区的土家族的传统民俗活动,传统炸龙活动包括一套完整的宗教仪式,而炸龙仪式中的重要环节"炸龙"明显带有体育活动的竞技性和表演性功能。在历史发展过程中德江土家族社会中政治、经济、文化生活等多方面发生了巨大转变,炸龙活动的祭祀意义已经逐渐丧失。在当代,炸龙作为体育活动的功能日渐显现,民族体育成为了德江土家族传承民族文化的重要载体之一。借助于体育运动的外在表现形式,炸龙活动的开展不仅带来了广泛的文化交流,更促使了民族文化自身的创新和发展。  相似文献   

15.
"一带一路"背景下少数民族民间音乐的跨文化传播能够提升丝路地带的国家政治互信和促进文创经济交流,能够促进沿线文化多元融合和拓宽音乐文化内涵,能够传承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和传播中华优秀文化。但目前,在少数民族音乐文化跨文化传播中还面临着很多困境,由此,我们需要构建差异化传播模式,深入研究"一带一路"沿线国家音乐文化;增强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自觉,搭建多元化的文化交流平台;增强"柔性"传播,重视创新跨文化传播方式;借助现代化传播媒介,打破惯用的传播模式,以此促进我国少数民族民间音乐文化的跨文化传播。  相似文献   

16.
少数民族文化政策与时俱进的变迁与发展是培育少数民族新型公民的需要,是构建少数民族国家政治认同的基础条件。文化认同是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桥梁和纽带。文章通过对新中国成立以来少数民族文化政策变迁的内容与特点进行比较分析,深入挖掘少数民族文化政策的政治内意,即通过文化认同、价值认同动员少数民族同胞凝聚共识,推动国家认同与民族认同的统一。  相似文献   

17.
成竹  刘桂芬 《思想战线》2000,26(5):48-52
前南斯拉夫是一个远未发展成熟的"混合体”,它的解体和民族冲突不能归咎于社会制度本身,而在于自身潜伏的"毒瘤”.前南斯拉夫的民族分离主义和种族冲突呈现出多层的、原始的、野蛮的、历史远因与现实近因相互作用、内部争斗与外部挤压互动的特点.这些历史远因和近因的相互作用,引发了冷战结束以来最大规模的民族分离主义运动和民族冲突.  相似文献   

18.
十一届三中全会以来我国民族法学研究回顾与展望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方慧 《思想战线》2000,26(2):116-119
民族法学是我国改革开放以来发展起来的一门新兴学科.20年来,我国的民族法学研究主要在民族法学基本理论、民族区域自治法、民族法制建设、民族法律文化等方面进行了广泛深入的研究.  相似文献   

19.
伍琼华 《思想战线》2007,33(6):74-81
南传佛教壁画是东南亚佛教文化圈里重要的外显文化之一,也是对贝叶经中所载典籍、历史、文学故事等内容的一种艺术化的解读和教育传播方式。它在云南的本土化和民族化,使其长期以来影响着这些地区少数民族的意识形态,并成为民族历史、民族关系、民族传统工艺、民族生态观、民族伦理道德教育等内容的重要载体;又因其国际性地位,还肩负着文化交流的作用,在政治、经济、文化冲突中起着缓和乃至化解的功能。  相似文献   

20.
以孙中山为代表的辛亥革命先驱倡导的五族共和学说,从狭隘的民族主义发展而来,顺应了历史进步和时代要求,是三民主义的重要理论组成部分;以毛泽东同志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建立的民族区域自治制度,从理论政策到实践措施,对解决中国的民族问题作出了重大贡献。五族共和和民族区域自治,都是中国近代革命发展的必然结果,二者之间有历史的内在联系,共同促进了多民族国家的统一,民族的团结,社会的进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