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30 毫秒
1.
台湾对东南亚直接投资与“南向政策”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20世纪 80年代中期以来 ,台湾对东南亚国家的直接投资迅速发展。近年 ,台湾对东南亚的投资战略以“南向政策”为主导 ,并进行了几次调整。台湾的三次“南向政策”的背景、动因和措施有其相似之处。近期来 ,台湾的第三次“南向政策”似乎有所收获 ,但其前景与第二次“南向政策”一样并不被看好  相似文献   

2.
从1985年起,台湾投资目标转移到东南亚,投资重点先后是泰国、马来西亚、菲律宾和印度尼西亚。本文试图对近年来台资大量流往东南亚的原因、现状、特点及其发展趋势作一初步剖析。一进入80年代,台湾经济实力日增,出口贸易迅速成长,累积了庞大的贸易盈余。但由于岛内投资环境日趋恶化,新台币大幅度升值,劳工严重短缺及工资迅速上升,尤其1989年1月1日起,美国取消了对台湾等亚洲“四小龙”的普惠制待遇,致使台湾出口产品竞争力明  相似文献   

3.
1997年春季开始,泰国、东南亚的金融危机,使在东南亚投资的台商倒抽凉气,也让以东南亚为出口市场的台湾公司战战兢兢,毕竟东南亚市场占了台湾出口比重的12.6叽,这Ioo多亿美元的出口货值要消化、转出口绝非易事。到了9月,台湾终于对东南亚金融风暴有了感觉。过去响应当局号召,分散祖国大陆投资去东南亚“南向投资”的台商,在当地货币贬值的影响下吃尽苦头,通过各种渠道大吐苦水,大有“悔不当初”的痛苦。台湾当局在内外压力下,也对“南向政策”紧急叫停,要台商暂缓对东南亚的投资。金融风暴终于在10月登临台湾,台湾企业和民众…  相似文献   

4.
东南亚是中国大西南最重要的周边市场。近年来,东南亚国家经济持续高速增长,贸易和投资环境不断改善,各国市场逐渐融合并向一体化方向发展,引起世界各国瞩目,成为世界贸易和投资的热点市场。本文拟就大西南进入东南亚投资市场作些探讨。一、大西南对东南亚投资的紧迫性1、以投资促进贸易已经成为当今各国和地区发展对外贸易的重要手段。进入80年代以来,世界贸易保护主义非但没有被压抑,反而愈演愈烈,以反倾销和反补贴为主的关税壁垒不断强化,以各种技术性贸易壁垒为核心的非关税壁垒层出不穷,严重地限制了各国对外贸易的发展。与…  相似文献   

5.
80年代末以来,台湾的众多企业以取道香港为主要途径,“西进”大陆进行了大量的投资.90年代初期和中期,台湾企业又实施了一项强化对印尼、菲律宾、越南等东南亚国家的投资,同时继续保持50年代以来对马来西亚、泰国的投资势头的“南下”战略.台湾资  相似文献   

6.
当今世界经济一体化和中国经济持续增长的情况下,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对外国投资,尤其是对中国的投资呈现增长的势头。本文概括了东南亚华人企业集团的特点及发展,分析了其对外国、特别是对中国投资的趋势。  相似文献   

7.
金融危机以来,东南亚各国纷纷调整其外贸政策、外资政策和经济技术合作政策,采取了放宽限制、改善投资环境、小区域经济合作等政策措施。从而为经济长期稳定的发展提供了保障。  相似文献   

8.
本文在深入归析东南亚各国开展华文教育的教育政策的基础上,探寻东南亚“华文教育”哲学基础的变更,进而对新时期华文教育的内涵进行界定,并预测未来海外华文教育发展的新趋势。  相似文献   

9.
“南向”政策的提出1992年初邓小平南巡讲话以后,祖国大陆进一步扩大对外开放,并形成了全方位、多层次的对外开放格局。在这种形势下,台商投资大陆的信心大大增强,台湾岛内形成了一股投资大陆的热潮。据统计,1991年台商投资大陆的批准额为8.4亿美元,1992年猛增为33.26亿美元,1993年为59.78亿美元。在这种背景下,台湾当局于1993年7月提出了“南向投资”的政策,试图抵销台商“西进投资”的趋势,将台商对大陆的投资引向东南亚地区。统计资料表明,台商对东南亚地区的投资额从1993年的8.84亿美元增加到1994年的39.85亿美元,1995年…  相似文献   

10.
为了深入分析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和我省的影响,探讨应对的措施,为实现湖北经济新一轮发展服务,省经济学团体联合会、省金融学会、省法学学会、省国际经济贸易学会于7月7日在湖北省社会科学活动中心联合召开了“东南亚金融危机对我国经济的影响及湖北的对策座谈会”,现将会议讨论的主要观点综述如下。一、东南亚金融危机的成因省经团联执行主席、博导夏振坤认为,造成东南亚金融危机的原因是多方面的,但主要是这些国家的国内政策错误或不当,尤其是国内金融政策走得太快,金融干预过多,金融结构调整滞后,以及经济政策泡沫化。从外部…  相似文献   

11.
最近,台湾当局重提“南向政策”,鼓动台商投资东南亚国家,引起了台湾岛内外的关注。“南向政策”并非为了发展台湾经济 与李登辉的“南向政策”如出一辙。1994年,台商投资大陆出现了新热潮,两岸的  相似文献   

12.
东南亚华侨华人占世界华侨华人总数80%以上,其华文教育在海外华文教育发展中具有举足轻重的作用,本文从教育政策,结构、办学形式、课程设置及师资等方面分析东南亚华文教育特点。  相似文献   

13.
台湾的对外投资始于50年代末60年代初,其投资基本集中在东南亚地区,直至70年代中.期起才逐步转向以美国为主的西方国家.但80年代中期以前,台湾对外投资一直是零星、少量的,80年代中期以后,由于受国际经济的影响,加上岛内政治、经济发展的需要,台湾的对外投资才引人注目地迅猛发展,其经济发展进入了一个新阶段.东南亚地区与我国大陆处在同一经济发展阶段,近年来,东南亚各国纷纷调整其经济政策,改善投资环境,以利用台湾的资金和产业转移来促进本地的经济发展,1986年—1993年台商在东南亚投资的累计总额约为160亿美元,东南亚国家已成为台商的海外投资热点,成为我国大陆吸引台资的主要竞争者.  相似文献   

14.
何芳 《创造》2019,(2):49-51
随着“一带一路”建设的发展,我国对外投资的规模不断扩大。东南亚国家具有与我国相邻的地缘特点,渴望引进外资的迫切要求,丰富的自然资源和较为廉价的劳动力,成为国内很多企业对外投资的优先选择。但东南亚国家立法的稳定性不够,行政审批项目繁多,国有化征收补偿不充分等,都是在东南亚国家时投资会遇到的法律风险。本文在对现行的越南和印度尼西亚相关立法研究基础上,结合云南省对外投资实践,就我国在东南亚直接投资的法律风险识别及防范作一些分析和探索。  相似文献   

15.
1997年5月,西方“金融炒家”挥动“量子基金”,首先出击泰国,引发震惊全球的东南亚金融危机(以下简称“危机”)。中国自墨西哥金融危机和巴林事件后,虽早有防范,但在世界经济一体化的框架里也难免受影响。云南地处东南亚前沿,更是深受其害,因此众说纷纭。不...  相似文献   

16.
东南亚金融危机犹如一场金融浩劫,风暴掠过,“奇迹”不再,“悲剧”宛然。对于这场危机的起因,已有不少人士从不同角度进行归结。一般的看法是,巨额国际游资对东南亚各国货币的冲击是触发危机的外因;处于危机中的国家在自身发展战略、经济政策、产业结构、政治体制方面存在的问题则是发生危机的内在因素。香港中旅集团投资策划部总经理郎威先生则认为,日美两个经济强国发展的不平衡是本次危机的一个主要原因。换言之,这绝非几个岛国孤立刮起的金融“龙卷风”,而是太平洋经济的“厄尔尼诺”现象。  相似文献   

17.
“金融市场接触传染”——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在市委统战部、市委讲师团组织的一次报告会上,中国银行金融研究所陶礼明所长指出:东南亚金融危机的传导机制与以往金融市场的传统传导机制有所不同,美国联邦储备委员会主席格林斯潘形象地称之为“金融市场接触传染”...  相似文献   

18.
檀江林 《台声》2002,(6):16-18
从“亚太营运中心”到“全球运筹中心”1995年前后,台湾李登辉当局为阻挠岛内厂商大量转移祖国大陆设立生产基地,制定“戒急用忍”政策,采取种种手段限制厂商西进,而鼓励他们“南下”东南亚投资,并进而提出将台湾建设成为“亚太营运中心”。但随着1997年开始的亚洲金融风暴,大批台商在东南亚的投资血本无归,所谓构建“亚太营运中心”随之成为泡影。相反,那些敢于到大陆吃第一份螃蟹的台湾厂商却获得巨大的成功。其中如统一、顶新、旺旺、汤臣等集团不仅在祖国大陆站稳脚跟,获利丰硕,而且也成为最受大陆欢迎的品牌。近年来…  相似文献   

19.
林勇 《八桂侨刊》2001,(2):41-44
跨国并购正日益成为东南亚华人企业跨国直接投资的重要方式之一。本文对东南亚华人企业的跨国并购现象及其原因、动机、形式、行业及区位分布等方面进行了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20.
东南亚在“东方文化圈”内,它与中国特别是西南地区有深厚的文化渊源,不但 地理相连,而且越南属“汉字文化圈”,华人是中国文化外传的重要桥梁,又有众多的跨境民族保 持天然联系,而且还存在一个共同的“佛教文化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