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03 毫秒
1.
《湖北宣传》2006,(10):24-25
赵启正在《学习与研究》2006年第8期撰文指出,中国要成为社会主义强国,必须要政治,经济和文化同时强大。和中国对外贸晚“出超相比”,中国的对外文化交流和传播则是严重“入超”,存在“文化赤字”。以文化的典型载体图书为例,多年来我国图书进出口版权贸易大约是10:1的逆差,出口的图书主要是到一些亚洲国家和我国的港澳台地区,面对欧美的逆差则达100:1以上。  相似文献   

2.
张玉华  刘晓东 《前沿》2012,(18):18-20
广西与东盟的文化交流合作是我国对东盟文化外交的越来越重要的组成部分,且已有了较好的基础,实现了官方和民间的“两路并举”,交流活动越来越频繁和多样化,交流合作模式不断创新.但在双方的交流合作中也遇到观念、体制、基础设施等层面的问题.要推进广西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必须激发文化产业活力、拓展广西与东盟文化产业多领域的合作、完善文化服务体系、加强对外文化人才队伍建设、优化对外文化交流合作氛围,切实加强与东盟文化交流合作工作的组织领导.  相似文献   

3.
中国对外文化传播和文化出口已经进入到一个新的阶段。我们一方面需要重新定位如何选择文化内容产品及其“走出去”的策略,另一方面需要以大国的风度、平和的态度和合理的话语方式来传播我们的文化和声音。  相似文献   

4.
党的十八大以来,文化系统充分发挥福建侨乡资源和侨胞优势,充分发挥福建与台湾的“五缘”优势,以福建特色文化为主题,巧打“侨牌”和“海峡牌”,深入拓展对外对台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5.
随着我国综合国力的增强,全球兴起一股汉语热和中国文化热。“孔子日”正演变成“中国说”。党的十八届三中全会《决定》中指出:“扩大对外文化交流,加强国际传播能力和对外话语体系建设,推动中华文化走向世界。”一大批致力于传播中国文化的精英们正在为实现这一使命而努力地释放着中国能量。本TIJSE者通过积极沟通,与中国驻罗马尼亚特兰西瓦尼亚大学孔子学院中方院长杨兆宇教授达成了对话。  相似文献   

6.
文化是一个民族根之所系、脉之所维,文化认同是民族认同、国家认同的基础,文化交流是海峡两岸交流的基础。河南是文化资源大省,河南在中国历史上的地位,决定了河南的历史文化,具有“源头”、“缩影”与“朝圣”等其他地域文化所不具备的特点,以河南境内的文化为主要内容的中原文化在两岸文化交流中发挥着重要作用。在当前促进两岸交流大发展的新形势下,以中原文化引领豫台文化交流的方向,不仅具有重要的历史意义,也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一、我省文化“走出去’’的基本现状 近年来,我省把文化“走出去”作为向世界各国展示中华文化独特魅力、提升浙江文化“软实力”的重要战略任务来抓,大力开展对外文化交流与合作,积极推动文化产品和服务出口.不断加强浙江文化“走出去”的平台建设,为增进世界对浙江的了解,  相似文献   

8.
《公安研究》2014,(9):90-91
张颖、许丹在《理论与改革》2014年第3期撰文认为,文化交流发生于两个或多个具有文化源差异显著的关系之间。没有文化差异,就不会产生文化交流的势差,也就难以产生文化交流。但这种文化势差,不应该影响彼此之间的相互尊重,不应该影响文化的“正义”交流。  相似文献   

9.
尼泊尔见闻     
《西藏统一战线》2007,(4):F0003-F0003
12月19日至20日,“中国西藏文化·加德满都论坛”在尼泊尔首都加德满都举办。此次论坛由中国西藏文化保护与发展协会与尼珀尔阿尼哥协会共同主办,旨在增进尼珀尔阿尼哥民众与国际友好人士对西藏优秀传统文化的了解和认识,搭建西藏文化对外交流平台,推动中尼文化交流与双边友好交往。  相似文献   

10.
中国文化这些年“走出去”是好事,但是文化传播的首要目的,其实还是为了中国自己的发展,而不是将外邦中华化。文化交流的一个重要功能即从外面照镜子,重新认识自己;“文化走出去”某种意义上也是让中国当代文化在国际秩序中通过检证而看清自己,因而代表着中国文化建设的一次重要机遇。  相似文献   

11.
早在2011年1月,日本奈良第三次中日韩文化部长会议上,三方提出评选“东亚文化之都”倡议。根据行动计划,中日韩三国于2013年全面启动首届“东亚文化之都”评选,各国选出一座城市共同当选2014年“东亚文化之都”。这是亚洲首次也是最高规格的…‘场区域文化评选交流活动,各国仅选出一个能够代表本国文化的城市。评选综合考核每个城市的文化综合性情况,是对参选城市历史文化传统、非物质文化遗产保护和传承、对外文化交流、城市文化建设、城市软硬件设施建设、公共文化服务体系建设等各个层面的综合性评价。  相似文献   

12.
当前,中国文化产品出口的高速增长已成为国际文化贸易领域的一道亮丽风景线,文化贸易、文化交流与文化传播良性互动,开创了中国文化"走出去"的新格局。但同时,文化服务出口数量少、质量低、增长慢,也是中国对外文化贸易中不可忽视的"短板"。对此,我们应扩大文化服务出口,从市场竞争力、社会影响力和价值引导力三个维度扎实推进中国文化"走出去"。  相似文献   

13.
朱翰朝 《台声》2013,(2):53-53
2012年12月28日,第六描海峡两岸道教文化论坛在中国道教发源地江西鹰潭龙虎山开幕。本届道教文化论坛以“传承、和喈、健康、发展”为主题,内江西省宗教文化交流协会、鹰潭市道教协会和市道教研究中心主办。两岸高道大德、知名人士、专家学者等共300余人欢聚一堂,畅谈海峡两岸道教的历史渊源与发展进程,共哺中华传统文化的博火与精深,共谋海峡两岸的合作与发展。  相似文献   

14.
构建新世纪中国对外文化战略是经济全球化、政治多极化和国际社会文化化的要求,是当前对外文化交流现状和战略机遇期国家发展的要求,也是保障文化安全的要求。国家力量的不断提高、深厚的文化传统和当代中国先进文化的飞速发展为构建中国对外文化战略提供了现实的可能性。中国对外文化战略的构建必须以牢牢把握先进文化的前进方向为中心,以坚持相互借鉴,寻求共同繁荣,建立国际文化新秩序为目标,以弘扬和培育民族精神为重点,以清醒认识中华文化在国际文化秩序中的地位为前提。  相似文献   

15.
刘少华  唐洁琼 《求索》2010,(9):52-54
中国文化软实力的国际地位与中国的国际政治、经济地位不相称,现状不容乐观,问题比较突出。中国是文化资源大国但不是文化大国或文化强国,丰富的文化资源并没有转化为现实的文化软实力,中国对外文化交流与传播比较困难,面临诸多外部挑战,文化对外贸易逆差严重。影响中国文化软实力国际地位的主要因素是社会制度、意识形态、文化传播能力。对此,中国必须强化文化创新,加强文化外交,加快专业人才培养,创新文化传播技术与手段,提高文化传播能力,确立文化兴国战略,正确应对国际文化较量。  相似文献   

16.
福建是中国历史上最早实现对外交流的主要区域、中国海洋文明最有代表性的地区,闽商则是通过海洋传播中国文明的主要载体。近年来的考古学与人类学研究还表明,福建是“南岛语族”的重要发源地。长期的对外交往与商业活动不仅遗留了大量福建人在世界各地、海外交通、异域风情的书籍;而且,西方许多国家也将“福建”作为了解中国的窗口,他们以不同的语言、在不同的历史时期写下了他们眼中的福建。  相似文献   

17.
中外文化交流对中国青年的影响邵涡阳青年对外交往的实质是青年的对外文化交流,包括物质文化和非物质文化交流两个方面。物质文化,指物质世界中,经过人为加工并体现了人的思想的东西,非物质文化,指社会制度、行为规范、价值观念等,又称精神文化。我国自1979年实...  相似文献   

18.
王智琦 《今日上海》2013,(10):37-39
今年暑期,闸北区共和新路街道文化活动中心迎来了一批碧眼隆鼻的爱尔兰师生。这是8月的一个下午,智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主办的“中国文化之旅”邀请了21名爱尔兰艾瑞戈中学师生到上海体验中国传统茶文化交流活动。经过了3天在共和新路街道的学习与交流,活动主办方智达国际文化交流中心、共和新路街道茶艺队与艾瑞戈中学师生互换礼物,依依惜别。  相似文献   

19.
陈筠 《两岸关系》2008,(10):66-67
“通过参加妈祖文化旅游节,我认识了很多朋友。两岸妈祖信众聚在一起,就像一家人一样。”在第四届“中国·天津妈祖文化旅游节”上,台湾北港朝天宫董事会常务董事长蔡辅雄对本刊记者说道。“妈祖文化旅游节有利于促进两岸文化交流,而且两岸妈祖文化的交流越来越频繁了。”台湾大甲镇澜宫副董事长郑铭坤说。  相似文献   

20.
王丹丹 《前沿》2009,(6):92-95
新疆少数民族非物质文化遗产作为我国非物质文化遗产的重要部分,是新疆各民族历史的产物,它以独特的民族地域特色的“活”的形态深刻表现了它的时代印记,因此有着丰富的文化内容和文化价值,对它的保护将有利于增强中华民族的凝聚力和我国和谐社会的和谐文化建设,同时也有利于促进世界文化多样性和对外文化交流。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