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马洁 《理论月刊》2007,(4):139-141
《周易》是中华文化的元典,是古代文论的文化根基。从文论的角度来看,《观卦》中“观我生”讲求的修美己德与文论中关于创作主体道德修养息息相关;仰观俯察的观物方式又需要创作主体有广博的识见;“观民设教”的教化思想直接启发了汉代风化说;观物取象又是古代文论关于“心物”关系的最早展现。《周易》之“观”的观者、观物方式对于古代文论创作主体论的诸多方面有着启示作用。  相似文献   

2.
曹爱春  杨晓艇 《求索》2013,(12):105-107
中国古代生命哲学融儒、道、释思想于一体,强调“养正性,顺自然;静心养,静则生”、“寡欲而柔弱不争”、“先修德后养生,精进无间”。“养生”首在“修德”,这在闵一得的生命哲学中体现得更甚,在《古书隐楼藏书》中,阂一得提出“性命双修”之“真精神”,阐发了“真一、真元”等养生哲学的理论基石,强调通过“先治以身,次治以心,内炼外养,培养真气”,以达修身治世之目的。强调“命”由后天之“气”所成,“气”由先天之“熙”所注,修得“色身”,而达“性”、“命”之恒久,这是中国古代生命哲学之真谛。观中国先哲之思想,察现代社会之气象,中国古代生命哲学在现代道德及养生精神之培育、心理及形体保健之实践诸方面都具有重要理论意义和现实指导价值。  相似文献   

3.
安北江 《思想战线》2023,(2):123-134
古代中国的“天下秩序”与“国家秩序”建构理论,有着自身的特殊性与传承性,且贯穿于中国多民族国家的形成过程。宗法式与地缘式的“天下秩序”理念,是古人诠释世界和维系国家政治安稳的核心思想。二者相结合,进一步完善了王朝国家政治制度体系。中华文明核心体的形成和族群意识的凸显,是“天下秩序”得以传承与变革的基础。“国家秩序”和“国家政治体系”的建立,是古人想象“天下秩序”崩塌与重构的结果。在“国家秩序”建构中,“一统观”与“正统观”成为主体民族政权角逐天下后的政治意识。中华文明的主体性与“天下秩序”理念,形成历史上的“中国精神世界”,最终成为多民族国家统一的向心力。为此,历史上的主体民族政权,以“中国”为核心的天下一统理想才得以实现。阐释古代中国“天下秩序”理念的传承与变革,对进一步理解中国统一多民族国家的形成有着重要意义,同时也间接回应了用西方民族国家理论来倒叙解构历史中国的舛误。  相似文献   

4.
1991年以来,河南省焦作市委组织部在对农村党员队伍、基层干部队伍、入党积极分子队伍进行政治培训的同时,大力开展了实用科技培训活动,为农村党建工作注入了新的生机和活力。焦作市农村党组织本着“实际、实用、实效”的原则,确定各自的培训内容和重点。坚持以近期能见实效的“短、平、快”技术为主,系统性教育为辅;以本地实用为主,普及性教育为辅,使  相似文献   

5.
政党政治观是政党在政治实践中形成的关于政党发展和国家政权等政治问题的根本观点。中国共产党长期领导执政的地位决定了政治观在党和国家政治体系建设中的重要导向作用。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中国古代政治文化中的民生政治观、民本政治观和天下政治观,中国共产党人推进政治建设的理论与实践创新,共同构成了中国共产党政治观发展演变的基本依据。回顾中国共产党政治观的百年演变历史,始终坚持以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为指导,始终坚持中国共产党的领导,始终坚持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始终坚守以人民为中心的政治立场,是中国共产党政治观发展演变的主要经验。  相似文献   

6.
将帅理论即关于将帅问题的理性认识.中国古代将帅思想经历了萌生、飞速发展、渐趋成熟、系统完善四个历史阶段.夏、商、周是萌芽时期,《六韬》所记姜尚的韬略理论,开启中国将帅思想史之端;春秋战国时期为迅速发展时期,以《孙子》为代表的兵学经典中的将帅观奠定了中国古代将帅思想和理论的基础;从秦统一中国到隋唐五代,“将将”思想的提出及论将专著的问世,标志着中国古代将帅思想渐趋成熟;宋元明至前清,中国古代将帅思想走向系统完善,宋代武学的兴起及明戚继光提出的“练将”思想,是其杰出成果.  相似文献   

7.
王船山的重民思想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重民思想——中国古代思想家探讨的基本课题之一。 历史上,不论是儒家、法家、道家,尽管其学术观点各有歧异,但在长期的政治斗争实践中,取得一种共识:庶民百姓的向背对于维护其所代表阶级的统治地位和根本利益具有决定性意义。于是,他们在艰苦的理论探索中创造了“重民”概念,并对之进行多方面探讨,提出了一系列观点与学说,成为中国古代思想文化宝库中一颗颗璀灿明珠。王船山作为明清之际集中国古代政治思想之大成者,对  相似文献   

8.
李俊青  冯建辉 《前沿》2009,(7):16-18
“和谐世界”新全球治理观,集中体现了中国对当今国际局势、全球问题、人类命运和理想目标的基本判断和价值追求。它是中国国内政治发展在国际政治领域的反映,代表了中国全球战略的最新发展。本文以党的十七大报告为蓝本,对“和谐世界”新全球治理观提出的时代背景、内涵及其对国际政治的影响作了深入的探讨,指出和谐世界新理念是中国式的新全球治理观。  相似文献   

9.
中国古代虽无“悲剧”的概念,却产生了大量的悲剧作品。尽管与西方悲剧迥然有异,但诞生于中国社会文化土壤的古典悲剧有着属于自己民族的特有的艺术风格和审美心理。悲剧人物以善良柔弱的女性为主;悲剧情感呈现悲喜交集的中和之美;“善有善报,恶有恶报”的双重结局体现出“团圆之趣”。  相似文献   

10.
本文从文化学角度论证了中国古代宗教思想的传播观 ,认为中国古代宗教思想中富含对传播的认识和应用 ,归纳起来 ,有三大传播流派 :儒家———“经世致用派”;道家———“自在无为派” ;佛家———“直觉体悟派”。本文还寻绎了中国特色的传播理念和传播实践规律  相似文献   

11.
平旭 《长白学刊》2002,3(1):15-17
中国古代的德治思想博大精深,源远流长,几千年来,深刻地塑造和影响着中国社会。追溯德治演进之历史轨迹,揭示传统德治与新型德治的关联和本质差异,对于我们正确对待中国古代德治思想,进而确立有中国特色的新型的社会主义“德治”观,建设社会主义国家,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12.
<正>人民民主是全面建设社会主义现代化国家的应有之义。党的二十大报告明确提出,“全过程人民民主是社会主义民主政治的本质属性,是最广泛、最真实、最管用的民主”,并把“发展全过程人民民主”作为中国式现代化的本质要求之一。习近平总书记深刻指出:“中国式现代化蕴含的独特世界观、价值观、历史观、文明观、民主观、生态观等及其伟大实践,  相似文献   

13.
“二十四史”是中国传统文化的宝库“。二十四史”作为中国封建时代的“正史”,所提供的历朝历代政治、军事、经济、文化史实之繁富,治国经验教训之丰富,可以说古代史书无出其右者。毛泽东很重视阅读“二十四史”,其重要部分读得很细、很熟。他读此书,与史家的侧重点有所不同,更强调总结历代王朝的成败得失和兴衰之由。毛泽东留下了阅读“二十四史”的大量批语,值得我们重视和研究。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主义文明观有其独特的理论逻辑、道路探索与理想形态,通过对资本逻辑的文明批判、跨越卡夫丁峡谷的探索和共产主义文明构想实现了对资本主义现代化的超越。中国式现代化从主体逻辑、道路确证、价值旨归三方面对马克思主义文明观进行了传承与创新,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国人民所进行的现代化探索,使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理论逻辑、实践道路和理想形态日渐丰盈,不仅在知识论意义上重绘了马克思主义文明图谱,也体现了中国共产党运用马克思主义文明观重思人类文明与现代化问题的宏大使命与时代担当。中国共产党带领中华民族和中国人民从“文明蒙尘”“被动卷入”“照搬照抄”逐步迈入了“伟大复兴”“主动探索”“自我革命”的新时代,实现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当代中国文明叙事、理论进程与实践参照,为回答“中国之问、世界之问、人民之问、时代之问”绘就了马克思主义文明观的中国样本。  相似文献   

15.
毛泽东、邓小平、江泽民在长期的革命和建设实践中 ,逐步确立了各自鲜明的政治观。毛泽东把马克思主义政治观与中国具体实践相结合 ,提出了政治的基本含义是从阶级斗争到人民内部的关系 ;邓小平又结合中国的改革开放实际 ,指出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是中国最大的政治 ;江泽民面临复杂的国际形势和国内改革的重任 ,特别强调指出“领导干部一定要讲政治”。党的三代领导集体的政治观既有相互联系、相互关连的继承关系 ,又有相互区别、互相递进的发展关系 ,构成了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政治理论观  相似文献   

16.
尽管学界对中国古代诉讼问题的研究日渐增多,但上升到理论层面进行专门而深入探讨的却极为罕见。本文在揭示中国古代诉讼法进行理论省思之意义的基础上,梳理了刑民诉讼无分观的基本主张、刑民诉讼有分观的主要依据,重点探讨了古代诉讼总的指导思想、古代民诉和刑诉的理论分野以及我国古代的诉讼费和信用保证金等重大理论问题。  相似文献   

17.
●“八卦”病毒肆虐台湾校园●学生接触“八卦”的主要渠道与动机●大学生对“八卦新闻”的看法“八卦”,原指古代中国的一套象征性符号,在中国和日本常用于占卜和象征。当今世界随着物欲横流,看电影、观演出、买碟片,正日趋变成仅仅满足某种放松、猎奇和消遣的心理消费;这种娱乐型心理消费通过媒体表现出来,就成为寻求放松和消遣以及润滑人际交往的“八卦新闻”或简称之“八卦”。现在台湾公众都已习惯称那些内容多半以社会名流的丑闻绯闻、明星轶事、色情暴力犯罪、灵异怪象、寰宇搜秘猎奇,以及星相算命等为主的杂志为“八卦杂志”。“八…  相似文献   

18.
文品清时贵功名晚节难———应中逸其人其艺马天彩诗书画印诸艺,往往是作者情感和神韵的一种表露。唯有“得天地之朝气,藏山川之灵秀,聚江海之雄浑,汇人心之精神”融于笔端,情感和神韵便不期而至,故中国古代有“艺如其人”的说法。观全国政协委员、甘肃省政协副主席...  相似文献   

19.
孔子的思想是以礼制的政治思想为主,以诗教、乐教为辅。他的美学思想和政治思想有着密切的关系,诗、乐、礼三者之间具有内在的联系。孔子想以诗教、乐教的美感教育来实现他的“复礼”。  相似文献   

20.
陈凤 《前沿》2014,(23):69-70
中国的古代科学技术发展一直是领先于世界各国的。可是为什么现代科学起源于西欧而不是中国?本文运用美籍华人成中英的本体诠释学理论,诠释了我国古代科技观的本体内涵,提出我国既要保有中国古代科技观的"机体理性"之圆融统贯,又要吸收现代西方科技"机械理性"之明晰与条理,传统先哲"志于道"的传统,开创以"创"为核心的新命题,构建出符合现代科技发展规律的科技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