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高校连年的扩招,使每年涌入就业市场的高校毕业生不断增加,给就业市场和大学毕业生带来了巨大压力。供大于求的现状,使高校毕业生在劳务市场成为弱势群体,合法权利屡屡受到用人单位的侵害。本文从高校毕业生就业面临的问题出发,分析出现这些侵害其合法权益的行为出现的法律原因,并从政府、立法、高校和毕业生四个方面提出了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进行法律保护的具体措施。  相似文献   

2.
通过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性质及其他与劳动合同中违约佥馨款的内涵分析.认为就业协议作为民事预约合同,其违约责任不同于劳动合同中的违约责任。实践中对就业协议及劳动合同关系的误读是毕业生与用人单位发生纠纷的原因之一。通过相应的比较分析.对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所涉问题提出几点建议。  相似文献   

3.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下简称就业协议)是高校毕业生、用人单位和学校三方签订的,明确三方在就业择业过程中权利义务关系的书面协议。本文从就业协议的性质入手,探讨了就业协议的特殊性、法律性质以及法律效力。  相似文献   

4.
随着我国教育事业的发展,大学毕业生人数也逐渐攀升.面对当前严峻的就业形势和压力,大学生顺利就业成了大学毕业生从学生步入社会的一个重要转折点.大学毕业生不仅要面临就业市场和岗位稀少的问题,更遭受一些用人单位侵害求职者的合法权益的状况.加强法律指导,帮助大学生消除就业法律盲点,使毕业生在就业过程中既能做到诚信守法,又能在合法权益受到侵害时主动拿起法律武器维护自己的权利,是高校就业指导教育的下一个侧重点.  相似文献   

5.
高校女毕业生的就业权保护问题已成为一个社会问题,亟待解决.本文从法律设置、制度建设、公共管理角度,分析高校女毕业生在就业中的性别歧视问题,从立法、执法和司法三个方面,建立促进高校女毕业生就业的法律保护和制度建设,以及应该构建广义上的政府、企业等经济组织、高校及有关公益性组织共同治理下的公共管理模式.  相似文献   

6.
自《劳动法》颁布以来,对于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之间的权利义务关系进行法学分析的文章不少,但是,对于尚处于劳动合同订立阶段的双方当事人享有什么样的权利,承担什么样的义务话题相对较少,能否比照合同法之一般原理,即要约与承诺理论来诠释双方当事人劳动合同签订前之权利义务关系问题值得法学界关注。目前,我国每年400万大学毕业生,不少人签订了就业协议,这样的协议其性质如何,权利义务如何配置,本文借鉴台湾地区"雇佣内定"概念及其他国家劳动合同签订前双方当事人权利义务的理论,对我国劳动合同签订前当事人双方权利义务进行法学分析,并对实践中之就业协议的相关问题进行了相应探讨。  相似文献   

7.
季洁 《法制与社会》2010,(20):175-176,201
农民工的劳动合同与其就业权和生存权等基本权利密切相关,因此从签订劳动合同入手,是改善农民工劳动保障条件的关键突破口。本文通过对南京市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情况进行实证研究,发现存在劳动合同签订率偏低、合同内容不规范、签订的形式化现象严重等问题。在简要归纳问题成因的同时,采用经济学模型分析了民工劳动合同缺失对其工作稳定性、工时安排及社会保险等方面造成的不利影响。最后,根据回归分析的结果得出:农民工的受教育程度、技术水平、单位的性质对农民工劳动合同签订具有显著影响。本文指出要推进农民工的劳动合同签订工作、保障其劳动权益,在提高农民工文化水平和劳动技能的同时,必须依靠法律的发展与完善。  相似文献   

8.
国内就业机制的变化使高校毕业生就业问题受到社会各界关注。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高校在其中的法律地位及违反就业协议书的法律责任等问题已成为争议焦点。由于法律对就业协议书的法律性质及高校的地位等尚无明确的规定,在实践中产生了诸多的矛盾和纠纷。本文仅就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书的法律属性作初步探讨。  相似文献   

9.
【裁判要旨】尚未获得学校颁发的毕业证书的准毕业生以就业为目的与用人单位进行协商,并在双方平等自愿的基础上签订劳动合同,应当认定双方形成劳动关系。  相似文献   

10.
梁平  陈奎 《河北法学》2007,25(8):59-63
1999年6月,随着我国高校扩招政策出台,我国高等教育步入跨越式发展阶段,这使得我国高校毕业生激增,而在短期内,社会对高校毕业生的需求增加幅度不会有很大变化.因此,在激烈的竞争中大学生就业弱势地位会愈加明显.大学生就业困境已经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保障是今后的一项重大课题.2006年3月20日,全国人大常委会向社会公布<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草案)>并征求意见,此举无疑为研究大学生就业中的法律保障问题提供了新的契机.因此,基于大学生就业中缺乏法律保障之背景,探讨大学生就业的劳动合同法保护尤为必要.  相似文献   

11.
在促进就业背景下,作为确立毕业生劳动关系,实现学校就业管理职能的就业协议书,却出现对就业的制约作用.本文分析了就业协议书对就业的制约作用及成因,提出了完善相关立法,明确就业协议的法律性质及高校职责的解决就业的措施.  相似文献   

12.
本研究采用调查问卷和深度访谈的形式分别对南京市三个高校毕业生见习基地进行了实地调查,探讨了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在实施过程中的现实作用,分析了目前存在的问题和对策,以期对这一制度的完善提供一定的参考和借鉴。研究结果表明,南京市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中,存在着"见习协议"尚缺乏法律保障,部分见习基地出现见习生流失,大学生实践经验缺乏以及见习制度的设计缺少对见习单位的激励机制等问题。  相似文献   

13.
蔡笑 《法庭内外》2014,(8):17-18
正又是一年毕业季临近,众多高校毕业生即将告别校园,离开熟悉的老师、同学、教室。即将走入职场的学子,你准备好了吗?经过投递简历、笔试、面试,终于得到一份工作意向,关于如何签订劳动合同,你又了解多少?北京市海淀区法院的法官以案说法,为广大应届毕业生解析职场中关于签订劳动合同的各种"潜在风险"。  相似文献   

14.
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的思考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新近实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旨在促进学生就业。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和现行法律存在抵牾,实施起来有诸多争议,有必要理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和相关制度的关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进行必要的改进。  相似文献   

15.
崔玉隆 《法制与经济》2008,(20):119-120,124
新近实施的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旨在促进学生就业。但是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缺乏必要的理论和实践支撑,和现行法律存在抵牾,实施起来有诸多争议,有必要理顺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和相关制度的关系,对高校毕业生就业见习制度进行必要的改进。  相似文献   

16.
高校毕业生就业协议的定性,不能局限于其形式外观或者套用其他相似合同规则,而应在深入分析法律关系的基础上加以判定。从主体上看,就业协议涉及毕业生、用人单位以及高校三方主体,主体之法律地位依次递减;从客体上看,就业协议旨在"稳定未来的劳动关系"以及落实国家就业政策;从内容上看,就业协议关涉毕业生与用人单位、高校与毕业生、高校与用人单位三组法律关系,后两组法律关系主要是为辅助第一组法律关系而存在的。基于就业协议法律关系之特点,进一步分析得出就业协议具有半格式化与政策性特点,属于半格式化的政策性合同。与之相适应,应逐渐弱化高校的地位,重视补充协议的作用,提升就业协议在促进就业、构建诚信机制上的效果。  相似文献   

17.
何智莹 《法制与社会》2011,(24):107+117-107,117
不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如何起算时效的问题涉及到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以及劳资双方利益的平衡问题,因此不签订劳动合同二倍工资的时效起算的法律适用有一个较为合理的把握尺度。  相似文献   

18.
<正>根据我国法律,如果用人单位不愿意签订劳动合同,其行为涉嫌违法,在建立用人关系起超过1个月未满1年的,这段时间的劳动者工资可能将按2倍计算。如果超过1年用人单位还未与劳动者签订劳动合同,那么法律规定用人单位与劳动者之间视为签订了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  相似文献   

19.
大学生就业法律问题研究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中华人民共和国劳动合同法》已于2008年1月1日起施行,在明确劳动合同双方当事人的权利和义务的同时,重在对劳动者合法权益的保护,为构建与发展和谐稳定的劳动关系提供了有力的法律保障。随着我国高等教育由精英教育转入大众化教育,大学毕业生的数量每年大幅度递增。与此同时,大学生就业困境成为一个社会问题,如何解决大学生就业的法律保障是今后的一项重大课题。基于此,本文试从分析大学生就业困境入手,并在此基础上提出《劳动合同法》对大学生就业之保障。  相似文献   

20.
未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的双倍工资支付的上限问题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王忠 《中国检察官》2012,(14):24-26
本文案例启示:现行法律并未规定未签订无固定期限劳动合同双倍工资支付的上限,这就需要法官在裁判过程中对法律作出解释,此种解释既需要把握法律原则,运用法律思维进行辨法析理,又需要均衡弱势群体的切身利益和用人单位的责任承担,以期达到法律效果和社会效果的统一。一、基本案情介绍张某于1996年到某公司工作,签订了劳动合同。后双方又分别于2006年和2007年签订了两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