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71 毫秒
1.
本文所提出的“自我意象”性、“自我价值取向”性和“自我目标对象”性。是一组在现实生活中有着极大意义的问题。只有与历史发展的总规律、总方向趋干同步、同一或一致,才是真正具有在科学意义上的一种值得称道的对“理想”的选择。自我意象性是人们主体自身所具有的自我认识的特性。根据自我意象心理学家的创立者、美国著名整形外科医生和心理学家马克思威尔·马尔兹的研究指出,“自我意象”所指的是自己对自己的一种认识和评价、评估。他形象地将它比喻为每个人心中的一幅“心理蓝图”,一帧“自我肖像”。须知,在主体的心灵里,这幅“蓝图”和“肖像”对人的思想和情感、行为和举止的影响是极大的。如果这个内在的、固有的  相似文献   

2.
费尔巴哈在批判宗教伦理过程中逐步形成了以人为本和以爱为核心的伦理学基本思想,他用"上帝爱大家,大家爱上帝的戒律和规范,代替了尘世间人与人之间自然而真实的爱的关系".费尔巴哈主张,唯有把人与人之间的爱的关系尊崇为上帝并使之神圣化,才是表达对人的重视.他从人的本质学说出发,认为利己主义是人永恒的本质,为了实现自己的利己主义就必须考虑到别人的利己主义,做到合理的节制自己和体现对别人的爱.费尔巴哈坚决反对封建贵族利用特权独享私利,认为每个人都具有追求幸福的平等权利,一个人如果只想实现自己的利己主义,那势必会遭到别人利己主义的反抗,以至于阻碍自己利己主义的实现,于是一个人在实现自己利己主义的同时,还要考虑到别人的利己主义,做到合理的节制自己和对他人的爱,从而使别人也得到幸福.费尔巴哈这种利己主义并不是单个人的自我为中心,而是以整体的人类为内容的普遍利己主义,因此他的利己主义,就带上合理的成分,成为积极的利己主义和合乎人性的利己主义.  相似文献   

3.
张世普 《廉政瞭望》2009,(12):63-63
在绝望的谷底,台湾黑帮老大吕代豪没有祈祷上帝帮助自己。 1973年,吕代豪再次被警方抓获,到台北监狱服刑。他几乎彻底沉沦,在后来出版的自传《收刀入鞘》中他回忆说:当时他自己就认为他这个人,再关10年、20年,也是关不好的,可以说是无药可救了。  相似文献   

4.
有一个盲人,小时候深为自己的缺陷烦恼沮丧,认定这是老天在惩罚他,自己这一辈子算完了。后来一位老师开导他说:“世上每个人都是被上帝咬过一口的苹果,都是有缺陷的人,有的人缺陷比较大,是因为上帝特别喜爱他的芬芳。”他很受鼓舞,从此把失明看做是上帝的特殊钟爱,开始振作起来,向命运挑战。若干年后,他成了一个著名的盲人推拿师,为许多人解除病痛,他的事迹被写进当地的小学课本。  相似文献   

5.
王孝哲 《求实》2000,(3):39-39
道德本身乃是“软”的。我们知道 ,道德是调整人们之间以及个人与社会之间相互关系的行为规范的总和。道德在社会中发挥作用 ,一靠个人“自律” ,即个人凭着自己的道德观念和道德素质 ,自觉地按照一定的道德规范进行自我指导和自我约束 ,来处理同别人的关系以及同社会群体的关系 ;二靠社会“他律” ,即社会舆论评判某种行为合乎道德或者不合乎道德 ,予以肯定、褒扬或者否定、贬责。显然 ,这样的“自律”和“他律”都是“软”的 ,因为 ,假如一个人道德观念淡薄 ,素质较低 ,既不能严格要求自己 ,硬是要做出不道德行为 ,又对社会舆论置若罔闻 ,…  相似文献   

6.
得与失     
风浪中,船沉了。惟一的幸存者被海浪推到一个荒岛上。每天,这位幸存者都翘首以待,希望有船驶来,然而,盼到“花儿都谢了”,仍然是失望。为了活下去,他千方百计弄来一些树木枝叶,千辛万苦搭建了一个“家”,每天千虔万诚地祈祷“救世主”的出现。可是,上帝没有求到,却招来了“恶魔”——一天,他外出寻找食物时,一场大火把他的“家”化作了灰烬。他悲痛交加,绝望至极。  相似文献   

7.
牌运人生     
胡志龙 《求贤》2008,(6):25-25
美国前总统艾森豪威尔年轻时常与家人打牌,可总是抱怨自己手气不佳,出牌时也懒洋洋地提不起精神。母亲见他沮丧模样便开导他:“生活就如同打牌,上帝在为每个人发牌,牌不好时也有可能靠着自己高超的技巧获胜。”  相似文献   

8.
我们中国人特别需要的是这样一种爱国主义:它的前提是清醒,清醒地知道自己的缺陷和弊端;清醒地明了自己的落后在哪里、已经落后到何种程度;清醒地了解强敌的优势和实力。爱自己的祖国不爱到无知和热昏的地步,恨敌人恨对手不恨到拒绝学习对方长处的地步。处于优势时不乐观,处于劣势时不绝望。这是一种“成熟的爱国主义”,而它的反面则是“盲目‘的爱国主义”。  相似文献   

9.
舍己救人的优秀大学生许志伟在他2000年9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了解自己,设计自己,不断调整自己,是人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然步骤。”许志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功地实践和实现了自我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超越反映的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理想。这种思想和人生态度,这种人生观和理想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  相似文献   

10.
舍已救人的优秀大学生许志伟在他2000年9月27日的日记中写道:“了解自己,设计自己,不断调整自己,是人生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必然步骤。”许志伟用自己的实际行动成功地实践和实现了自我超越。从这个意义上说,自我超越反映的是一种科学的人生观,是一种积极的人生态度和崇高理想。这种思想和人生态度,这种人生观和理想打上了鲜明的时代烙印,反映了当代大学生的本质属性和精神风貌,给予人们特别是教育工作者诸多启迪和思考。这就是许志伟的“不断实现自我超越”的时代意义。  相似文献   

11.
一、邓小平自我评价的内容 邓小平的一生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缩影,在他评价客观世界的同时,对自我也进行了科学的评价。这个评价是全方位的、开放性的。 (一)关于功与过 作为现实生活中具体的人,由于受主客观条件的限制,主体对客体的认识难免发生偏差。邓小平能够站在历史的时代的高度去审视自我,客观中肯地评价了自己的功过是非。他说:“自我评论,我不是完人,也犯过很多错误,不是不犯错误的人。”(《邓小平文选》第3卷,第301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卷数和页码)邓小平自觉运用了我党批评和自我批评这一有力武器,严肃地解剖了自己。值得注意的  相似文献   

12.
《党课》2006,(12):79-79
这是一则寓言: 有一天,上帝创造了三个人。他问第一个人:“到了人世间你准备怎样度过自己的一生?”第一个人想了想,回答说:“我要充分利用生命去创造。”  相似文献   

13.
读书是一种发自内心的选择。当一个人强迫自己作出某种读书姿态的时候,他其实是在折磨自己了。读书是一种心灵义务。一个人,如果没有把将一段青春时光托付给高贵的思想和真诚的文字,那么,他就是自己的敌人,因为他放弃了对自我心灵的塑造,错过了在读书时光中体会“物我两忘”的机缘。这一机缘,错过了,就永远无法弥补。当你回过头来,重新拾起书本的时候,你会发现自己是何等陌生。  相似文献   

14.
商业把顾客称为“上帝”,农民把土地作为“上帝”,我们当干部的往往把自己的顶头上司也当作“上帝”。在一般人的心目里,“上帝”具有至高无尚的权力。所以每每上司有大小事,服务可谓周到备至。可对自己的下属就不然了。  相似文献   

15.
姚远 《党史纵览》2010,(12):4-9
林巧稚是我国著名的妇产科专家。也是中国科学院第一位女学部委员。她终身未婚。却拥有最丰富的爱;她没有子女。却是最富有的母亲。她是东西方文化交融陶冶出的杰出女性,是母亲和婴儿的守护神。被人尊称为“东方圣母”。作为开国总理的周恩来,对这位“东方圣母”十分关心。也十分敬重,多次称赞林巧稚为我国妇女儿童事业所做的杰出贡献。而林巧稚也难以忘怀周恩来对自己的关爱。她曾动情地对朋友们说:“是他崇高的精神影响着我。使我由信上帝变成信共产党。要说真有上帝,那么,他就是我心中的上帝!”  相似文献   

16.
语言是思维的物质外壳,它与思维的关系是形式与内容的关系。但它是一种有相对独立性的形式,它有时可以游离于现实世界,甚至虚构出并不存在的东西,例如“独角兽”、“上帝”、“龙”等等。在人类智慧的早期,人的认识视野十分狭隘,有许多现象都解释不清楚,有时只能凭借猜测。一  相似文献   

17.
幽默世界     
稍等一分钟有一个人问上帝:“伟大的上帝,在你的眼睛里,一千年的时间意味着什么?”上帝回答道:“只意味着一分钟罢了。”“万能的上帝呀,在你的眼睛里,一万个金币又意味着什么?”“仅仅意味着一个小钱罢了。”“慈悲的上帝呀,那就请你恩赐给我一个小钱吧!”“好,可怜的人,就请你稍等一分钟吧!”找到一份长工作一青年做事总是毛手毛脚,所以老是失业。这一次,他又找到一份工作,是替一家古董店干活。才上班的第一天,他就不小心把店里的一只较昂贵的玻璃瓶给摔碎了。老板很生气:“这只瓶子的价钱我会在你每个月的工资内扣。”青年一听,松了口气…  相似文献   

18.
一、修养与当代青年修养“修养”一词,是由儒家学说中的“修身”与“养性”两个概念组合而成的。“修养”集中反映了中国传统文化对提升个人精神境界的基本精神和根本要求。修养,在今天看来就是在自我认识、自我要求的基础上,依靠自己的努力,自觉针对自己的身心状况与需要,以真善美为目标,以发展、完善自己为契机的一种文化的自我调整、自我充实、自我提高活动及其结果。“修养”具有如下四个特点:首先,内在积极性。自觉进行修养的人必须有向善的动机和高尚的目青年是最活跃、最富有朝气的标。其次,针对性。它是以文化为 社会…  相似文献   

19.
周桂钿 《新视野》2001,(5):57-59
人民在社会历史上是一种什么角色,它与天神、上帝是一种什么关系?中国商代以前的统治者认为,天神、上帝是在统治者之上,而人民在统治者之下。推翻商朝建立周朝的统治者提出人民与天神是同样重要的,体现了比较开明的政治态度。这也说明人民在社会上的地位有所提高,作用开始壮大,日益成为历史发展的决定力量。以民为本的思想就是在这样的历史条件下逐渐产生、形成的。下面分几个阶段简述民本思想的发展过程。 一、民为神主 3千年前的西周时代,新的统治者开始重视民的地位。他们将民与天相联系,提出“天视自我民视,天听自我民听”,…  相似文献   

20.
这是前年的事情。某日,一位青年朋友同我聊天。他说:“老曹,现在做人都要学会推销自我。”那时候,我还是第一次听到“推销自我”这个说法,不禁茫然:噢,人成了商品啦? “推销”的概念,总是和商品联系在一起的。为自己消费而生产的劳动产品,不是商品,用不着推销。凡属商品,都要出卖,都要推销。如今的人难道是需要“推销自我”的商品吗?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