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1805年4月2日,一个小生命降生在丹麦的一个贫苦家庭。父亲是一个鞋匠,生活在社会最底层的他从小便忍受着贫困与饥饿的煎熬以及富家子弟的奚落和嘲笑。但他是个爱做梦的孩子,梦想有朝一日能够通过个人努力摆脱歧视,成为一个受世人尊重的人。没有人愿意跟他玩,他一天大部分时间都是把自己关在屋里,读书或者给他的玩具娃娃缝衣服。然后等待晚上父亲给他讲《一千零一夜》的故事,或者向父亲倾诉他想成为一名演员或作家的梦想。可就在他11岁时,父亲去世了,他的处境更加艰难。14岁时,由于生活所迫,母亲要他去当裁缝工学徒。他哭着把他读过的许多出…  相似文献   

2.
秘鲁安卡什省的一个小山村里,有一群男孩,由于贫穷,他们从三四岁起就帮着父亲养家饣胡口,替人放羊。稍大一点,孩子们开始到大街上卖口香糖、卖彩票、卖报纸、替路人擦皮鞋。尽管干着这些最低贱的活儿,但天真的孩子们都有很大的志向,每当有人问他们长大想做什么时,孩子们总喜欢这样回答“:长大了要当总统!”有一个男孩儿的家里很拮据,但他还是恳求父亲让他去上学,因为他听说当总统的人都是读过书的。在当时,穷孩子很少有上学的,面对父亲的反对,男孩儿承诺说“:我不会因为上学而浪费做工的时间,我会利用早上晚上的时间赚回与从前一样多的钱。…  相似文献   

3.
父爱无言     
吴健 《新青年》2004,(9):14-14
父亲不是我理想中的父亲形象.我心目中一直渴望有这样的父亲,他儒雅,有一股书卷气.我很容易把与父亲年龄相仿的老师看作父亲.我一直以为父亲于自己是不可依赖的,一直以为正是父亲的不可依赖成全了我,造就了我,使我独自去面对,去解决.父亲不善表达,他沉默得近乎冷漠,但他一直是健壮的.直到有一天,在我不经意的一瞥间,忽然发现父亲老了.  相似文献   

4.
妈妈走的远     
我3岁那年的一个情景总是挥之难去.那是一个傍晚,大雨天,父亲背着我,急急地往小城的车站跑.因为太急,在一个弯路处被滑倒,我大哭起来,父亲再次背起我,一边哄劝着我"不哭,爸爸背你去找妈妈",一边继续往车站跑.终于到了车站,但火车已经嘶鸣着开远了.当父亲把我背回家,我注意到父亲的一个膝盖满是血迹,血腥一下震住了我,我没敢哭,也没敢说肚子饿,我却看到有泪水从父亲的眼里滴落.  相似文献   

5.
自己拿主意     
美国著名女演员索妮亚·斯米茨童年的时候是在加拿大渥太华郊外的一个奶牛农场里长大的。那时候她在农场附近一个小学里读书,有一天她回家后很委屈地哭了,她父亲问她为什么哭泣。她断断续续地说道:“我们班里一个女生说我长得很丑,还说我跑步的姿势难看。”父亲听完她的哭诉后,没有安慰她,只是微笑地看着她,忽然他说了一句:“我能够得着咱们家的天花板。”  相似文献   

6.
利民 《新青年》2005,(4):10-11
从记事起,父亲给我的印象一直是沉默的,一天也说不上几句话,只是默默地干活,更难得一见他的笑容,睡觉时呼噜打得震天响。别看父亲不认得几个字,可对我们姐弟几个的学习却管得相当严,后来姐姐们先后中途辍学,他便把希望都寄托在我身上。别人家的孩子像我这样大已经跟大人下田里干活了,可父亲却从不让我去,我知道他是怜惜我单薄的身板,更主要的是让我抓紧时间学习。有一次我谎称学校补课,玩儿到天黑才回家,一进门父亲一巴掌把我扇倒在地上,原来天黑了他去学校接我才知道我撒了谎。那以后我再不敢对学习有所松懈。不是怕父亲的巴掌,而是因为他…  相似文献   

7.
亲从工作到退休,在一个偏远小火车站整整干了42年。他从信号员、列车员,一直干到小站站长。母亲去世很早,我从小是伏在父亲背上,听着火车汽笛声长大的。父亲退休那年,我考上了省城的警察学校。离家那天早晨,他要亲自送我上火车,虽然我从小在车站上长大,但真要离开那曾记载我儿时梦想的铁路,真是有些舍不得。再看我身边的父亲,虽然离开小站刚几个月,但仿佛一夜之间苍老了许多。父亲的话很少,基本没叮嘱我什么,只是在火车开动的一瞬间,站在月台上的父亲仍然和从前一样立正敬礼。当警察是我多年的一个梦想,3年的警校生活结束后…  相似文献   

8.
父亲躺在医院的加护病房里,还殷殷地叮嘱母亲不要通知远地的我,因为他怕我在台北工作担心他的病情。还是母亲偷偷叫弟弟来通知我,我才知道父亲住院的消息。这是典型的父亲的个性,他是不论什么事总是先为我们着想,至于他自己,倒是很少注意。我记得在很小的时候,有一次父亲到凤山去开会,开完会他到市场去吃了一碗肉卖,觉得是很少吃到的美味,他马上想到我们,先到市场去买了一个新锅,买了一大锅肉羹回家。当时的交通不发达,车子颠顾得厉害,回到家时肉羹已冷,且溢出了许多,我们吃的时候已经没有父亲形容的那种美味。可是我吃肉羹…  相似文献   

9.
幽默精品屋     
《新青年》2003,(1)
残酷人生两个人在餐馆吃饭,桌上放着一杯热芥末。其中一个人认为芥末是甜的,于是舀了满满一勺放进嘴里,立即泪如泉涌。不过他紧闭嘴巴,没说一句话。他的朋友迷惑不解:“怎么了?”“我想起了我的父亲,就在2年前的今天,他上吊了。”他的朋友安慰了他一番,也舀了满满的一勺芥末放进嘴里骤然,泪水如泉。第一位佯装无事地问他:“你怎么也哭了?”“我在想,你父亲20年前上吊的时候你为什么不上吊?”第二个答道迟钝有个农夫跌断了腿,去看医生。医生问他是怎么把腿跌断的,他说:“25年前,我在一个财主家当长工。有一天晚上,财…  相似文献   

10.
1…… 他是我的同父异母弟弟. 母亲在我3岁时病逝,我5岁时父亲另娶,一年后的一个细雨绵绵的清晨,他出生了.是剖腹产,所以,他在医院里呆了5天.第六天早上,父亲送我上学时告诉我,今天下午他会去接他回家,可能会迟一些来接我放学,我说好的.但是,那天下午,直到夜色降临,父亲一直没有来接我,是老师把我送回家的,然后,我才知道,父亲出事了.  相似文献   

11.
每天晚上下班之后,我都有半个小时的时间在父亲的冷饮店里帮忙。因为这一时段,会有许多刚刚放学的小学生来买冰淇淋,渐渐地,我埘这些稚嫩的面孔熟悉起来。有一天,我偶然发现橱窗外有一双眼睛。我仔细观察了一下,它是属于一个十一二岁的小男孩儿的。男孩儿穿着一件白色的背心,肩上斜背着一个老式书包。他盯着店里其他买冰淇淋吃的孩子,一脸羡慕。以后的几天,我总能发现那双眼睛。我把这件事告诉了父亲。父亲看了看那个小男孩,没有做声。我对父亲说:“可怜的孩子一定是想吃冰淇淋,但却没有钱,我可以送一支给他呀。”但父亲却冷漠地摇了摇头。…  相似文献   

12.
“圣地” 在我们开车穿过仰光街道时,我对怀说:“老天一直在哭。”天空阴沉,烟雨茫茫,但至少我们又顺利地到了地上,正驱车前往旅馆。想起前天晚上毁灭性的可怕梦景,那架飞机把我吓死了。 父亲最信任的两位助手乍伦和披实是我们的保护人。乍伦曾是父亲和中国驻仰光使馆的信使,传送周思来和父亲之间的来往信件。作为一个名记者,他为父亲的报纸工作了好多年。 唯独仰光的庙宇和白塔使我感觉到这个世界并不是完全陌生的。妇女系着桶裙,但我不知道男人为什么也系桶裙,我想还是泰国好多了。 那天下午很晚时,我们才来到仰光一家豪华的新…  相似文献   

13.
运涛 《新青年》2005,(10):12-12
打我记事起,就没有父亲的影子。1972年,他因为类风湿瘫痪,那个时候我只有4岁。一直到我,孝心就是你有一碗稀粥你一半,你有山珍海味却只让他逼我做千古留名的孝子偿还他当年勒紧裤带供心只需抵得住他当年没儿女的,不可能付出的比父母多不可能还得清他们对你8岁,他都在外面求医,大部分时间是在驻马店住院,因为那儿有一个和他年龄相仿的亲戚——他的舅舅我叫舅爷。如果没有舅爷,恐怕父亲也活不到今天。由于无人看管,我6岁时便被送进了小学。在上个世纪70年代的农村,6岁进小学是绝无仅有的。老师们常常把我带到办公室,像逗弄一个小玩意儿,当然也…  相似文献   

14.
谎言一种     
这是一个真实的故事,故事是关于我的一位同事和他女儿的。我的同事是一个作家,他有一个女儿,也许受父亲写作的影响,女儿从小就喜欢文字,闲时总爱写点什么。看着对写作充满兴趣的女儿,他开始不以为意。但是后来,女儿每天晚上都会写一篇习作,经常弄到半夜,写好后会拿给他看。女儿的这股热情劲,让他很欣慰,他忽然想到,说不定这株文学幼苗就会长成参天大树呢。那时同事应邀为一家纯文学杂志做专栏主持,以他的关系,女儿的第一篇文章很容易地在这本杂志上发表了。我们都知道,这个年代,纯文学杂志百分之百都不景气,他所在的这本杂志也是一样,一直在…  相似文献   

15.
飞翔的学费     
初秋的天,有些热. 他走在前面,父亲离他不远,走在后面. "爹,别送了,回去吧."他回头看了一眼父亲.父亲没做声,继续跟在他后边."爹,你回去吧,我-个人能行."他有些催促父亲了.父亲含混地应了一声,停下了脚步.  相似文献   

16.
父爱如杉     
胡双庆 《新青年》2005,(12):5-6
夜里,梦见父亲了,他慈祥地对着我笑,饱经风霜的脸上皱纹丛生,让人心痛、怜惜,又温暖无比。眼泪不经意便浸湿了夜色。窗外,那片杉树林在夜风中“沙沙”有声……母亲生我时难产死了,父亲当年只有23岁,还是个毛头小伙子。母亲去世以后,父亲没有再娶,后来我曾问他为什么不给我找个后妈,父亲笑而不语,昏黄的眼睛里温情四溢,我猜想,他在思念母亲。常常可以从邻居们口中听到我记事以前父亲的艰辛养育:我饿了,没有奶水,就哭。父亲先是熬米汤,一口一口吹冷后喂我。偶尔我会刁嘴不喝,父亲就抱着我穿乡走户,去找刚刚生了孩子的女人讨奶。我两三岁的时候…  相似文献   

17.
原来他一直站在我的身后,用老朽的枝干和稀疏的树叶,无声无息地,为我擎起头顶的那片晴空。大学毕业后我应聘到省电视台做幕后的编辑,每日起早贪黑,但还是因为背负的压大过大,而身心俱疲,并因此,在回到家的时候,看什么都不顺眼,许多次,都在父亲的唠叨里,发了脾气。父亲退休后,便无事可做,我不知道他是如  相似文献   

18.
他是一位德高望重的老教授,又是河南大学侨联主席。父亲张禹洲是一位民族企业家,祖籍安徽。祖父年轻时从乡下到上海打工挣钱供子读书。张禹洲一生辛苦创业,走着艰难的“实业救国”之路。他在上海创办“海浦制药厂”,当时中国第一个针剂产品就是由他父亲首创。他还建立了上海搪瓷厂。 1947年迁厂到香港,曾为香港日用品出口作出很大贡献,受到港督的接见。他共有姐弟四人,姐姐张仕仪在香港,妹妹张海仪定居美国,弟弟张信仪定居加拿大。只有他在 50年代毕业于上海一所名牌大学,来到河南古城开封。他在河南大学教授物理化学是一门概念性…  相似文献   

19.
赞美如阳光     
费霞 《新青年》2002,(11):30
一位父亲带着自认为是无可救药的孩子到心理门诊室去诊治。那个孩子已经被他的父亲严重灌输了自己无用的观念。面对心理医生的询问,这个孩子一语不发,不沦怎样诱导、启发,他绝不开口。一时之间,心理医生无从着手。后来,从他父亲的唠叨中,心理医生找到了医治的线索。当时,他的父亲不停地说:“唉,这个孩子一点长处也没有,我看他是没指望了!”  相似文献   

20.
母亲去世后不久,他把父亲接到了城里。父亲一开始不愿意,说城里太远,他一走,怕母亲在乡下孤单。他知道父母感情很好,母亲的去世让父亲很伤心。父亲的年纪也不小了,身体也不太好,他说:“就到城里去散散心,过些日子再回来。”父亲这才没有坚持。他在家陪了父亲两天,然后就上班了。他很忙,在一家很大的公司做着部门经理,事情千头万绪,烦杂缠人。他想请个保姆,但父亲没有同意,说又没有什么事,不必花那个钱,再说,自己还不习惯有人伺候。“要不你下班的时候带份报纸来。”父亲说。他上班的时候,父亲就在家里看电视,有时也会下楼,到附近走走。他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