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1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俄罗斯远东所日本研究中心专家布宁近期提供了一篇内部报告,题为《日本安全模式》,系统分析了日本自战败以来实施的安全政策。现摘介如下: 1951年9月8日,日美签订《和平协定》及《关于非军事化日本的安全保障条约》(即“美日安保条约”),日美政治军事同盟成为日本安全的中轴,根据不同时期日本对日美政治军事同盟的依赖程度,其国家安全模式可分为7种类型:  相似文献   

2.
《美日行政协定》签订之始末   总被引:1,自引:1,他引:0  
从1951年2月起,美日双方开始酝酿制定<美日行政协定>.而在美方内部国务院和参谋长联席会议对协定的内容分歧重重.后由于杜鲁门施压,美国加快了谈判步伐.在谈判中,美日间主要围绕美军的基地权、裁判管辖权和联合司令问题进行激烈的谈判,期间美日双方分别作出不同程度的让步,甚至约定口头密约,最终达成协议.这一协定的签订,强化了美日间的主从关系,也加速了参议院对旧金山双约(<旧金山对日和约>及<美日安全条约>)的批准.  相似文献   

3.
1937年,中国南京悲惨的一幕。 关于赔偿,不论是来自官方还是民众,其出发点和看法都很不同。 蒋介石放弃了赔偿是为追随美国,拉日本为反共盟友,与日本签订《日台条约》,面上还美其名曰“以德报怨”是中华民族的传统美德。而中共放弃赔偿是为了中日能够世世代代友好下去,即使从肚量上也不能输给蒋氏。  相似文献   

4.
2010年9月"钓鱼岛海域撞船事件"导致中日关系严重恶化,一度紧张.美国一面表示希望中日通过对话解决撞船事件;一面向日方承诺钓鱼岛适用于<美日安全条约>,在军事上加强美日合作.2010年末,日本制定新的防卫计划大纲,把防卫重点转向包括钓鱼岛的西南诸岛,并企图进一步借助美国牵制中国.综合各方因素看,未来如果美国在军事上卷入钓鱼岛争议,必将使美国面临两难的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5.
俄日和平条约谈判和北方领土争端是二战后苏联时期遗留的历史问题。苏联解体后,俄日两国试图通过谈判解决北方领土问题,签署和平条约,为俄日关系的全面发展扫除障碍。但是,由于复杂的历史、法律和政治原因,俄日双方在北方领土问题上仍存在严重分歧。俄罗斯曾提出在1956年《苏日联合宣言》基础上,以妥协方式彻底解决北方领土问题,日本则坚持全部归还北方四岛的立场。由于俄日立场的截然对立,使俄日在签署和平条约和解决北方领土问题上深深地陷入困境。  相似文献   

6.
2001年8月29日,和平与发展研究中心在京召开题为"<中俄睦邻友好合作条约>的重大意义及其影响"的学术研讨会,来自中国现代国际关系研究所、社科院东欧中亚研究所、北京大学俄罗斯研究中心、北京友联会等研究机构的十余位学者出席了研讨会,就条约签署的历史背景、重大意义及其深远影响等问题进行了深入的探讨.现将有关内容综述如下:  相似文献   

7.
日本法西斯挑起的侵略战争给东南亚各国人民造成了巨大损失 ,日本理应给予赔偿 ,在日本战败前夕及战后初期 ,各受害国纷纷提出了赔偿要求 ,国际社会也提出日本必须予以赔偿 ,并制定了一系列有关赔偿的原则和方案。但是 ,由于冷战的出现与加剧、中国革命的胜利 ,美国对日政策发生了根本性的转变。由战后初期的铲除日本赖以发动侵略战争的经济基础、复兴周边各国的惩罚政策向扶植日本、使其充当防共“防波堤” ①的宽容和重建政策转变。赔偿问题一度搁浅。然而 ,到了20世纪50年代中后期 ,一直久拖不决的赔偿问题终于以协商的方式得以解决。那…  相似文献   

8.
二战结束以来,日本在对历史问题的认识上同亚洲各国背道而驰并越来越远,是与美国在占领日本时期对日不认罪态度的纵容、旧金山和会至冷战期间对日本的庇护和扶植、冷战结束以来怂恿和帮助日本成为“正常国家”的政策分不开的。美国出于地缘战略的需要,其对日政策将是长期的,中日关系中对历史问题的认识分歧也将是长期的。  相似文献   

9.
大江健三郎在文学创作活动中 ,是把小说和随笔视为“文学生活中的车之两轮” ,他通过文学中“两轮”的“随笔”之轮对侵略战争进行总清算。即日本对中国和亚洲各国发动战争的目的是灭亡中国、征服亚洲 ,战争的性质是侵略战争 ,战争的责任由日本承担。日本必须向中国及亚洲各被害国赎罪、道歉、赔偿 ,才能得到中国及亚洲各国人民的谅解和信任。  相似文献   

10.
<不扩散核武器条约>是国际核不扩散体系的基石,对防扩散起到了积极的作用.但由于其内部防扩散、和平利用核能和核裁军三大支柱的不平衡发展,外部受东北亚、南亚、中东的地区核扩散和非国家行为体核扩散的挑战,条约正面临诸多困境.国际防扩散和核裁军领域的新进展让人们对<不扩散核武器条约>2010年审议会议充满期待,但我们看到仍有大量困难和挑战,因此应抱谨慎的乐观态度.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