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62 毫秒
1.
管仲三权     
齐桓公让管仲治理国家。管什说:“贱不能临贵。”地位低的人不能统管地位高的人。齐桓公就委任管仲为上卿,但是国家没有治理好,齐桓公就责问管仲什么原因,管仲说:“贫不能使贵。”贫穷的人指挥不动富裕的人。桓公把齐国从市场上收到的一年租税赐给管仲,可是,齐国仍然治理不好。桓公又问:“什么原因?”管仲说:“疏不能制亲。”疏远的人制约不了亲近的人。齐桓公把管仲立为“仲父”。结果,齐国治理得非常好,齐国日益强大,成为诸侯一霸。孔子说:“管仲的本事,如果没有这三权,也不能使他的国君称霸诸侯。”(《说苑·尊贤》)这…  相似文献   

2.
《春秋》2020,(1)
正两周时期,莒国曾与齐、鲁、晋、楚、越等诸侯国发生许多外交关系,其中,莒、齐关系对于莒国来说是最为重要的外交关系,并且始终左右着莒国的外交策略和国家大政方针的制定。莒国,嬴姓,一说己姓,子爵,是山东境内仅次于齐、鲁的中等诸侯国。西周初,周武王封少昊之后裔兹舆期为莒国国君,定都介根,即今山东胶州;西周末或春秋初迁都于莒,即今山东莒县。由于莒国与齐国是近邻,且齐国是春秋战国时期山东境内整体实力最为强大的诸侯国,齐国对莒国的影响几乎贯穿于莒国历史的始终。  相似文献   

3.
刘菊 《今日中国论坛》2013,(Z1):187+190
春秋列国时期群雄称霸,齐桓公以其民主作风和广纳贤良的胸怀在诸侯争霸中脱颖而出成为一代明君霸主,但令人惋惜的是齐桓公没有能够善始善终,在成功后不听忠言听谀言,终究没能使齐国强盛下去,更没有使自己得以善终,齐桓公由霸业兴起、名噪一时到晚年可悲的下场令人深思,其兴衰的内在因素对当今社会来讲仍有警示意义。  相似文献   

4.
正春秋战国时期,改革大潮以磅礴之势席卷华夏大地,而首开其端、率先拉开各国改革序幕的则是春秋初年管仲在齐国实行的改革。齐国是西周开国功臣姜太公的封国,其国境在今天山东省的北部,南以泰山与鲁分界,北至黄河。齐国初封之时,这片土地碱性很大,人少民贫。姜太公通工商之业,便鱼盐之利,齐国逐渐成为雄踞山东半岛的大国。然而,传至春秋初年襄公时,齐国却迅速衰败了。齐桓公执政后,为了扭转中衰、称霸天下,  相似文献   

5.
稷下学宫是战国中后期诸子百家争鸣的重要场所。"举贤而上功"的人才政策、繁荣的城市经济、战国政治格局等因素,是稷下学宫诞生于齐国的必要基础。稷下学宫吸引了各诸侯国的贤士纷纷奔赴齐国,使其成为关东六国的学术文化中心。虽然稷下学宫因齐国的灭亡而不可避免地走向了衰落,但它在中华文明史上的重要地位始终值得重视。  相似文献   

6.
陈科 《求索》2004,(12)
从西周到春秋,经过齐太公与齐桓公等的努力,齐国形成了一种从实际出发,因地制宜,和而不同,与时俱进的政治历史文化传统,司马迁称之为“大国之风”。它对齐国首霸春秋具有十分重要的历史作用,同时也为当今世界大国如何处理多元文化冲突,维护世界和平,提供了有价值的启示。  相似文献   

7.
吴晓波 《春秋》2020,(2):59-62
管仲(前723-前645),春秋时期杰出的政治家、改革家。在齐国财政危机日益严重、国库空虚,其邻国之间战乱频仍、对齐虎视眈眈的情况下,以其卓越的谋略实施变法,使齐国国富民强,"九合诸侯,一匡天下";使并无远大志向的齐桓公一跃而为"春秋五霸"之首霸。而20世纪的"凯恩斯主义",早在两千多年前的中国便已被应用,其代表人物就是管仲。  相似文献   

8.
春秋初期,齐桓公在管仲等人的辅佐下,革新政治,变法图强,兴齐国、攘戎敌、救弱邦、继绝世,九合诸侯,一匡天下,成就春秋第一霸业。明君贤臣,千古传为佳话。在他们兴齐图霸的治国方略中,实施人才战略、广聚天下人才是最精彩、最重要的部分。  相似文献   

9.
《台声》2016,(2)
正卢氏以邑名为氏。春秋时期,齐桓公登位(公元前685年)之初,为了表彰傒公(姜太公吕尚十一世裔孙,齐国正卿)在内政外交两方面对齐国的贡献,把卢邑(今山东省长清县)封给傒公,其子孙遂以邑为姓,傒公便成为卢姓的得姓始祖。秦时,博士卢敖定居涿郡(今河北省涿州市)。秦末,卢敖裔孙卢绾随汉高祖起兵反秦,因功封燕王,封国在涿郡(后又  相似文献   

10.
容人之长与忌人之长,虽仅一字之差,其结果却大相径庭。 春秋时期的管仲,由阶下囚一跃而成为齐桓公的座上宾,从而得遂凌云之志,全赖齐国大臣鲍叔牙的极力荐举。管仲当政后,鲍叔牙丝毫没有居“恩”自傲,而是心甘情愿接受管仲的领导,尽心尽力做好他的助手。  相似文献   

11.
春秋时期,随着外部局势的变化及自身力量的壮大,楚国多次北进中原讨伐征服诸侯国。楚国北进中原经由两条不同的路线:春秋前期由汉水而上到申、邓或息,然后北上伐郑、宋等国的西线;以及春秋后期由长江下游北上到黄、徐、群舒等,进而伐宋、鲁、齐等国的东线。对于春秋时期夷族群的特征、影响等问题,当前学界的关注较少。通过对史料仔细梳理、考据发现,海岱江淮地区夷族群势力非常强大。夷族群与周边诸侯国通过征伐臣服、联姻会盟等方式增强政治上的融合,最终在战国时期融为一体。  相似文献   

12.
宰相肚里好撑船高玉玲俗话说,宰相肚里好撑船。它的意思是大人有大量,位高权重的人,尤其要有肚里撑船的宽容大度。气量狭小的人,无异是难成大器的。东周列国志里有这么一段故事:齐国国相管仲病了,齐桓公亲往探望。他见管仲的病已甚危重,便问如果你一病不起,我把政...  相似文献   

13.
吴倩 《中国保安》2003,(5):9-12
山东又称齐鲁大地。齐就是现在的淄博市一带;鲁就是现在的曲阜市一带。齐乃战国七雄之一,姜太公是齐国的开国国君,齐桓公更是“五霸之首”;齐国的管仲、晏婴、孙武等重臣凭借其文功武略也被载入史册,为后人所敬仰。清朝年间,就在淄博淄川的蒲家庄,则诞生了“世界短篇小说之王”蒲松龄,他的作品至今仍为人们研究、传颂……今天,当你踏在淄博这块有着如此厚重的历史积淀和文化底蕴的土地上时,就会不自觉地将时光逆转,眼前似看到旌旗飘扬,耳畔似听到战鼓咚咚,人喊马嘶……时光荏苒、岁月无痕。正所谓:“俱往矣,数风流人物,还看…  相似文献   

14.
中国古代社会是人治的社会,而不是法治的社会。战国时代的商决在《商君书》中写道:"不以法论知、能、贤、不肖者,推尧,而世不尽为尧也。"由此可知,尧的时代,是不谈法的。又据《尚书》记载,尧、舜、夏、商请朝也不以法治,而以典、漠、贡、歌。誓、浩、训、命、征、范来治理社会,尚未谈及法。周朝以周公制定的"周礼"治理国家,属于礼治。只有到春秋时期的管子,才大声疾呼"以法治国",并在齐国实施,因而使齐国迅速强大,使齐桓公成为春秋第一霸主,九合诸侯,一匡天下。在《管子》一书论述"以法治国"的篇章就有下面六篇主要著述:《…  相似文献   

15.
“九合诸侯,一匡天下”的封建霸主齐桓公,以及辅佐他成就霸业的贤相营体,历代相传,名气很大。但向齐桓公举荐管仲的鲍叔,相比之下,知名度就小得多。固然,齐桓为君,管仲为相,与鲍叔身份地位不同。居高声远,世之常情,在古在今,鲍叔都是无法攀比的。但作为相马专家的怕乐,至会家喻户晓。请回皆碑,比的叔受到正当的赞扬和崇敬。这就不能不让人有点为鲍叔不平。鲍叔与管仲,是少年相交的朋友。后来,他们分别作了齐国两位公子的辅臣。鲍叔输任公子小白,管仲辅佐公子纠。老国君死后,哥儿俩为争夺王位,演了一出兄弟相残的丑剧。结…  相似文献   

16.
徐伯黎 《乡音》2014,(7):41-41
皇袍,即古代皇帝的服饰。在唐以前,皇袍的颜色没有定制,如两周、东周时期,灭子“着青衣”。至春秋时期,由于诸侯国纷争,国君袍服颜色全凭君主个人喜好选择,如齐桓公就喜好“服紫”,连齐旧百姓在他影响下也尤好服紫衣。战国到秦汉魏晋之际盛行“五行”之说,秦始皇按水、火、木、金、土与黑、白、肯、赤、黄扎色相配的“打德”说,窜黑色袍服,连旌旗等也以黑色为贵。  相似文献   

17.
战国时期,七雄纷争。秦国经过商勒变法,一跃而成为最强大的国家,意欲统一其它六国。秦国在战场上与六国军队展开生死较量的同时,积极进行情报间谍战。经过苦心经营,秦王朝的君臣们在隐蔽战场上纵横掉阁,落下了许多惊人的大手笔,开辟了辉煌的第二战场。可以说,如果没有谍战的胜利,秦国统一天下的道路将会更加曲折而漫长。也可以说,如果没有谍战的失败,诸侯国灭亡的历史也许会改写。拆散齐楚联盟当秦国在西方扩充实力的时候,东方各诸侯国采取了合纵策略,并推选楚怀王为纵约长,以遏制秦国的扩张。同时,齐国与楚国又结成同盟,互…  相似文献   

18.
余全介 《求索》2012,(7):105-108
晋文公是春秋时期的风云人物,称为霸主。与齐桓公一样,晋文公也有尊王、恤患、攘夷之行。然而,他在行事、用心、为人诸多方面与齐桓公又确实存有差异,更多地呈现诡谲不正的特点。孔子"谲而不正"的评价,道出了晋文公为人、图霸的主要倾向,不可轻易否定。但是晋文公的评价尚需与时更新,注意比较的全面性,开辟齐桓公之外的参照体系。同时也要客观对待齐桓公与晋文公的异同,不要两极分化。  相似文献   

19.
《政策瞭望》2007,(8):52-52
庭燎求贤春秋时期,齐桓公为了显示自己广集贤士的决心,在宫廷前燃起明亮的火炬,准备日夜接待各地前来晋见的人才。虽然他求贤若渴,但不知什么原因,火炬整整烧了一年,都没有人上门求见。一时间齐桓公一筹莫展。一天,京城东郊来了一个乡下人要求晋见齐桓公,声称自己有九九算  相似文献   

20.
李贽在《初潭集》中记载了齐桓公“举火求贤”的事。说的是:齐桓公将要任用宁戚,大臣都争着进谗,劝阻。齐桓公用这样一句深刻而富有哲理的话回答:“患其存小恶,以其小恶,而忘其大美,此所以失天下之士也。”于是连夜举火召见宁戚并“爵之为卿”。这则故事说明了齐桓公善于识才,懂得用才。齐桓公的做法是有现实意义的,也是符合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