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90 毫秒
1.
地方政府在中国经济发展和改革开放过程中扮演了重要的角色。但是由于目前中央与地方的制度安排,地方官员具有明显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这种倾向使得地方政府有强烈的“在短期内显示经济政绩”的动力,也使得其行为在一定程度上偏离地方发展利益,必然对地方服务型政府的构建产生阻力。  相似文献   

2.
利益是行为的动力。地方政府的改革行为源于对利益的追求,有自利的倾向。地方政府改革自利性的深层原因有监督信息不完备、寻租活动隐蔽。因此有必要规制地方政府改革的自利行为。具体方法有,适度满足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对合理私利的需求,创新制度,约束地方政府在改革中对私利的追求。  相似文献   

3.
传统计划经济体制之下,地方政府既缺乏利益基础与独立权力,又缺少制度创新的积极『生与主动性,由此而导致制度僵化和经济发展速度的低下。因此,我国经济体制改革的最终目标是建立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在市场经济发展与市场经济体制的建立过程中,存在中央政府、地方政府与社会民众之间权利及再整合过程。在此过程中,地方政府也将得到相应权利。本文基于此,阐述了地方政月手行为创新对区域经济发展的积极作用,分析了地方政府行为在区域经济若派中存在的问题,探讨了如何规范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行为模式。  相似文献   

4.
现有关于地方政府行为模式的几种理解,相互之间难以兼容,也难以解释看似矛盾的地方政府行为.本研究提出重叠利益行动者模式,认为:地方政府多样化的行为表现,源自于其行为的利益归属区间的不同,地方政府在政府利益与其它利益重叠形成的复杂区间中进行巧妙的规避选择,一般会优先采取利益高度重合区的举措,积极推动多重利益区的行动,有时也会强力推动政府单独利益区的行为.根据利益重叠情况采取相应的行为策略,是地方政府广泛存在的一种行为方式,这种行为策略也导致了政府既有所作为又难以高效进行社会治理.文章以劳动关系领域的地方政府行为为例,对此进行了阐释.  相似文献   

5.
在现实生活中,地方政府自身利益是客观存在的。地方政府通过追求任期内政绩工程来实现官员的个人利益,通过机构扩张和预算最大化来实现机构利益,通过获取辖区财政资源来实现辖区共容利益。这种利益的实现是地方政府基于外在监督和内在收益而做出的现实选择。在外在监督缺失的情况下,地方政府对自身利益的追求导致政府行为的异化和扭曲,需要采取有效措施予以治理。  相似文献   

6.
本文综述了国内外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的演进脉络,并对照中国的实践对该理论的应用和发展进行了探讨。中国的实践也为该理论的发展提供了独特的经验基础。地方政府作为利益主体参与竞争,名义上由中央政府统一行使的财政、货币和经济稳定权力,实际上有可能被地方政府分解或抵消。责怪地方政府"非理性"不仅无用,且可能是误导的。在中国宏观调控、行政区划和政府体制等方面的改革不断深化的过程中,从深层次分析地方政府的性质和经济行为有一定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7.
目前,我国正处在结构调整和经济转型的关键时期,经济发展的复杂因素制约地方经济的快增长。从地方政府对地方经济实施规范化管理的策略出发,分析如何才能在当前的经济形态下确保经济制度的创新,地方政府管理经济的观念、职能、体制和方法都要与时俱进,这也是地方政府经济制度创新所追求的目标。  相似文献   

8.
地方政府应在竞争中加强合作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间关系是当前府际关系的重要内容,竞争与合作关系则是府际关系的两个关键纬度。随着经济改革的深入和区域市场融合需要的加剧,基于传统行为观念主导的地方政府的行为和调控模式,越来越严重地固化了地方保护和市场分割,变相的成为区域经济发展的制约性因素。因此,建立不同区域的地方政府之间的合作与发展关系,以此快速而稳定地推进区域市场一体化建设成为当务之急。  相似文献   

9.
地方利益冲突、地方保护主义与政策选择分析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地方利益是以地方政府官员、地方企业与本地居民为主体形成的共生型集团利益,涉及到地区产业发展、区域市场进入与竞争、公共资源与投资分配等多个方面;地方利益冲突与地方保护主义是地方利益主体围绕产业、市场、公共资源与投资利益竞争的结果,政绩显示与政治晋升作为地方政府官员行为的基本目标。受其他地方政府官员行为的影响。中央政府必须承担起协调地方利益冲突与统筹区域发展的职责。  相似文献   

10.
改革开放以来,我国实行了自上而下的分权化改革,地方政府成为拉动现代化的最大动力,创造了中国和世界经济发展史上的奇迹。但是,本应在市场经济发展过程中做"守夜人"的政府,一跃变成了主角,政府既做经济市场内的裁判员,又做经济市场内的运动员,尤其是我国地方政府,往往更热衷于直接充当市场内的运动员。地方政府的利益跟经济活动有着直接的相关性,其行为、动机,都具有公司的特征。  相似文献   

11.
政府错位与地方政府职能重塑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角色错位是转轨时期经济秩序混乱的重要原因,主要表现在:作为中观经济决策者在市场整体构造和资源配置上起主导作用;微观经济领域大量、直接的干预;地方政府企业化。重塑地方政府职能是市场取向型政府职能的定位和建构,其途经包括:(1)理顺地方政府利益关系,保证政府干预的公正超脱;(2)推进地方政府机构改革;(3)培育和促进社会中介组织的发展;(4)加强法制建设,规范地方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2.
中部地区区域经济发展与地方政府管理行为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发展区域经济是中部崛起的重要课题。中部区域市疡的形成离不开地方政府的作用,研究中部地方政府在区域经济协调发展中的作用领域和范围,探讨地方政府管理行为创新,对促进中部区域经济的协调发展具有重要的现实意义。在分析中部区域经济现状的基础上,提出促进中部区域经济发展的地方政府管理行为创新取向。  相似文献   

13.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干预必不可少。然而,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还存在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克服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职能与行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偏差,必须规范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相似文献   

14.
在现代市场经济体制下,政府的干预必不可少。然而,我国正处于由计划经济体制向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转型时期,地方政府经济职能还存在错位、越位和缺位的现象。因此,要促进区域经济的发展,克服当前我国地方政府职能与行为在区域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偏差,必须规范地方政府的经济职能。  相似文献   

15.
建国后,中央与地方关系一直处于动态调整和不断变化之中.改革开放通过机制变迁解决了地方政府发展经济的激励问题,为"中国模式"和"中国道路"的生成提供了坚强的制度支撑,但同时也强化了地方政府的机会主义行为倾向,为中央调控增加了困难."一放就乱、一收就死"模式不再能全面概括中央地方关系的新景象,简单收权也很难有效规避地方行为,地方治理失控成为全社会高度关注的难题.中央政府必须从顶层重新审视和设计中央地方关系,通过优化地方治理结构来调节地方政府行为.  相似文献   

16.
我国地方政府行为现状分析——基于利益集团视角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政府在与地方企业的相互需要中,又进一步形成了地方利益集团。所以,现在地方政府的行为是一种维护地方利益,并与中央政府进行利益博弈的过程。  相似文献   

17.
经过改革开放30多年的转型,我国大部分地区已逐步形成了以市场为中心的资源配置体制,然而有些地区发展水平相对缓慢。各个地区经济增长的背后隐藏着地方政府之间的竞争格局。各地区的经济转型及其绩效呈现差异特征,在众多影响因素当中,各地方政府竞争行为对地方之间的经济转型绩效差异的影响最大,而各级政府的行为直接受到其财政收入的制约。本文通过对中国地方政府竞争已有的理论研究进行梳理,展望地方政府竞争理论研究的前景,探析中国地方政府竞争问题。  相似文献   

18.
在市场经济条件下,地方政府的改革应注重包括政府行为目标、方式、机制、规范和效果的转变。就行为目标的转变而言,既要有利于地方利益,也要服从于全民利益;在“分权”与“集权”行为方式的转变中,应注重维护和发展全民整体利益;而行为机制的转变,则应注重“向心机制”和“离心机制”的统一协调。惟有如此,才会带来政府行为规范的转变和政府工作的顺利开展。  相似文献   

19.
WTO与地方制度创新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地方制度创新在转型期具有重要作用,加入WTO改变了地方制度创新的外部环境,并对地方制度变迁模式形成冲击。在WTO规则的约束条件下,中央和地方制度创新的差异具有新特点,地方制度创新既有来自预期利益的推动力,又有来自财政、既得利益及政绩考核的压力。地方政府必须在意识形态、政府自身、法律、社会及市场等方面进行制度创新,以适应新的环境要求。  相似文献   

20.
按照规范的经济理论,政府只有在市场失灵的地方发挥作用,提供公共产品,如果地方政府过多地介入经济生活就会影响市场调节的效率。但是在实际运作中,地方政府的很多行为具有市场性。地方政府不仅提供公共产品,还要为社区民众提供福利,为市场化改革提供必要的保障。地方政府的可支配财力很大程度上取决于本地区企业的收入。这种状况决定了地方政府必定要介入经济生活,承担起发展地方经济的职能。地方政府要追求自身财政利益的最大化,就要保证本地企业的利润最大化。从这一点来说,地方政府同本地的企业实际上形成了利益共同体。地方政…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