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门庭若市     
〔邹忌不若徐公之美,而妻、妾、客皆以为美于徐公。〕于是入朝见威王,曰:「臣诚知不如徐公美。臣之妻私臣,臣之妾畏臣,臣之客欲有求于臣,皆以为美于徐公。今齐地方千里,百二十城。宫妇左右莫不私王,朝廷之臣莫不畏王,四境之内莫不有求于王,由此观之,王之蔽甚矣。」王曰:「善。」乃下令:「群臣吏民能面刺寡人之过者,受上赏;上书谏寡人者,受中赏;能谤讥于市朝,闻寡人之耳者,受下赏。」今初下,群臣进谏,门庭若市;数月之后,时时而间进;期(音基)年之后,虽欲言,无可进者。  相似文献   

2.
毛遂自薦     
〔秦圍邯郸,趙使平原君求救於楚,約與門下食客有勇力文武備具者二十人偕。〕得十九人,餘無可取者,無以滿二十人。門下有毛遂者前,自贊於平原君曰:‘遂聞君將合从(同縱)於楚,約与食客門下二十人偕,不外索。今少一人,愿君即以遂備員而行矣。’平原君曰:‘先生處勝之門下幾年於此矣?’毛遂曰:‘三年於此矣。’平原君曰:‘夫賢士之處世也,譬若錐之處囊中,其末立見。今先生處勝之門下三年於此矣,左右未得有所稱誦,勝未有所聞,是先生無所有也。先生不能,先生留。’毛遂曰:‘臣今日乃請處囊中耳。使遂蚤(同早)得處囊中,乃穎脱而出,非特其末見而矣。’平原君竟与毛遂偕。——《史記·平原君虞卿列傅》  相似文献   

3.
多多益善     
上常从容与信言诸将能不,各有差。上问曰:‘如我能将几何?’信曰:‘陛下不过能将十万。’上曰:‘于君何如?’曰:‘臣多多而益善耳。’上笑曰:‘多多益善,何为为我禽(同擒)?’信曰:‘陛下不能将兵,而善将将,此乃信之所以为陛下禽也。且陛下所谓天授,非人力也。’——《史记·淮阴侯列传》〔译文〕(简体字)汉高祖曾经和韩信聊天议论将军们是否能干,各有不同。汉高祖问道:‘象我能指  相似文献   

4.
三人成虎     
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二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曰:"不信.""三人言市有虎,王信之乎?"王曰:"寡人信之."庞恭曰:"夫市之无虎也明矣,然而三人言而成虎.今邯郸之去魏也远于市,议臣者过于三人,愿王察之."庞恭从邯郸返,竟不得见.  相似文献   

5.
负荆请罪     
〔蔺〕相如每朝时,常称病,不欲与廉颇争列。已而相如出,望见廉颇,相如引车避匿。〔于是舍人相与欲辞去,〕蔺相如固止之,曰:“公之视廉将军孰与秦王?”曰:“不若也。”相如曰:“夫以秦王之威,而相如廷叱之,辱其羣臣。相如虽驽,独畏廉将军哉?顾吾念之,彊(同强)秦之所以不敢加兵于赵者,从以吾两人在也。今两虎共门,其势不俱生。吾所以为此者,以先国家之急而后私雠(音酬)也。廉颇闻之,肉祖负荆,因宾客至蔺相如门谢罪,曰:“鄙贱之人,不知将军宽之至此也。”卒相与驩(同欢),为刎颈之交。——《史记·廉颇蔺相如列传》〔译文〕(简体字)蔺相如每当上朝的时候,常常推说有病,不想和廉颇争执朝廷上的位次。后来蔺相如出门,远远看见廉颇,就让车子倒退  相似文献   

6.
刻舟求剑     
楚人有涉江者,其剑自舟中坠于水,遽契(同锲)其舟曰:‘是吾剑之所从坠。’舟止,从其所契者入水求之。舟已行矣,而剑不行,求剑若此,不亦惑乎! ——《吕氏春秋·察今》[译文](简体字) 有一个渡江的楚国人,他的剑从船上掉  相似文献   

7.
患鼠乞猫     
安清 《中国减灾》2011,(5X):59-59
<正>赵人患鼠,乞猫于中山,中山人予之,猫善扑鼠及鸡。月余,鼠尽而鸡亦尽。其子患之,告其父曰:"盍去诸?"其父曰:"是非若所知也。吾之患在鼠,不在乎无鸡。夫有鼠,则窃吾食,毁吾衣,穿吾垣墉,坏伤吾器用,吾将饥寒焉。不病于无鸡乎!无鸡者,弗食鸡则已耳,去饥寒犹远。若之何而去夫猫也!"——选自刘基《郁离子》  相似文献   

8.
约法三章     
(沛公)西人咸陽,欲止宮休舍。樊哙、张良諫,乃封秦重寶財物府庫,還軍霸上。召諸縣父老豪傑曰:‘父老苦秦苛法久矣,诽谤者族,偶語者棄市。吾與諸侯約,先入關者王之,吾當王關中。與父老約,法三軍耳:殺人者死,傷人及盗抵罪。餘悉除秦法。諸吏人皆案堵如故。凡吾所以來,為父老除害,非有所侵暴,無恐。且吾所以還軍霸上,待諸侯至而定約束耳。’  相似文献   

9.
章诗同注《荀子简注》(上海人民出版社出版)一书,注释简明。第荀氏之书,语多僻词难释,而以虚词尤甚。欲求精当,戛戛其难,《简注》注释,尚多可斟酌者,辑而成篇,意在商榷。凡五十有二例。[编者按:选刊十五例。] (1)为善不积邪④,安有不闻者乎?(第4页) ④邪,同“也”。 此注欠安。刘淇《助字辨略》“邪”字条引此书例注曰:“此‘邪’字,耳辞也。言为善特不积耳,安有积而不闻者乎?”刘说是也。“耳”助词,表限止,今语而已之意。训耳,乃为下文诘问作势,杨树达先生注曰:此乃反诘之辞。  相似文献   

10.
《精神文明导刊》2018,(3):42-42
【原文】魏庞恭与太子质于邯郸,谓魏王曰:“今一人言市中有虎,王信之乎?”王曰:“不信也。”曰:“二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疑矣。”曰:“三人言,王信之乎?”曰:“寡人信之矣。”庞恭曰:“夫市之无虎明矣,三人言而成有虎。今邯郸去魏远于市,议臣者过三人,愿王察之也。”魏王曰:“寡人知之矣。”及庞恭自邯郸反,谗口果至矣,遂不得见。  相似文献   

11.
望洋興嘆     
秋水時至,百川灌河,涇流之大,兩涘渚崖之間,不辯牛馬。於是焉,河伯欣然自喜,以天下之美為盡在己。順流而東行,至於北海。東面而視,不見水端,於是焉,河伯始旋其面目,望洋向若而嘆曰:‘野語有之曰:“聞道百以為莫及若”者,我之謂也。且夫我嘗聞少仲尼之聞而輕伯夷之義者,始吾弗信。今我睹子之難窮也,吾非至於子之門則殆矣!吾長見笑於大方之家!’——《莊子·秋水》  相似文献   

12.
《精神文明导刊》2014,(5):48-48
景公正昼被发,乘六马御妇人以出正门,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公惭而不朝。晏子入见,景公曰:“昔者寡人有罪,被发乘六马以出正门,刖跪击马而反之,曰:‘尔非吾君也。’寡人以子大夫之赐,得率百姓以守宗庙,今见戮于刖跪,以羞社稷,吾犹可以齐于诸侯乎?”  相似文献   

13.
塞翁失马     
塞上之人有善术者,马无故亡而入胡,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数月,其马将胡骏马而归,人皆贺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祸乎?’家富良马,其子好骑,堕而折其髀,人皆吊之。其父曰:‘此何遽不能为福乎?’居一年,胡人大入塞,  相似文献   

14.
《精神文明导刊》2014,(9):53-53
十五年,楚子伐宋,宋人告急于晋。晋侯欲救之。伯宗日:“不可。古人有言日:‘虽鞭之长,不及马腹。’天方授楚,未可与争。虽晋之强,能违天乎?谚日:‘高下在心。’川泽纳污,山薮藏疾,瑾瑜匿瑕,国君含垢,天之道也,君其待之。”乃止。使解扬如宋,使无降楚,日:“晋师悉起,将至。”郑人囚而献楚,楚子厚赂之,使反其言,不许,三乃许之。登诸楼车,使呼宋人而告之。遂致其君命。楚子将杀之,使与之言曰:“尔既许不谷而反之,何故?非我无信,汝则弃之,速即尔刑。”对日:“臣闻之,君能制命为义,臣能承命为信。义无二信,信无二命。君之赂臣,不知命也。受命以出,有死无陨,又可赂乎?臣之许君,以成命也]。死之成命,臣之禄也。寡君有信臣,下臣获考,死又何求?”楚子合之以归。(群书治要·春秋左氏传)  相似文献   

15.
狐假虎威     
虎求百獸而食之,得狐。狐曰: ‘子無敢食我也!天帝使我長百獸,今子食我,是逆天帝命也。子以我為不信,吾為子先行,子隨我後,觀百獸之見我而敢不走乎?’虎以為然,故遂與之行。獸見之皆走。虎不知獸畏己而走也,以為畏狐也。——《戰國策·楚策》—— [译文](簡體字) 老虎寻找各种野兽做食物,抓到了一只狐狸。狐狸说: ‘你可不许吃我呀!天地之神让我主宰众野兽,现在你吃我,这是违背它的旨意。  相似文献   

16.
有关中国古代史的分期问题,迄今无定论,但有一点是肯定的:如果说两周是封邦建国的“封建”政治,那么秦汉是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古代中国社会由封邦建国的“封建”政治走向大一统的中央集权的君主专制政治,就历史发展进程而言,显然是个进步,但为这一进步所付出的代价毕竟是太昂贵了,至少思想界的情况是如此。请看:我们在两周的历史上不难读到像“齐宣王见颜(斤蜀),曰:‘(斤蜀)前’,(斤蜀)亦曰:‘王前’”这样“臣不臣的故事(《战国策·齐策》);不难看到像“魏文侯过段干木之闾而轼之”并说“段干木贤者也,吾安敢不轼”这样“君不君”的故事(《吕氏春秋·期贤》);不难读到像“魏王(见庄子)  相似文献   

17.
成語故事     
驚弓之鳥 異日者,更羸與魏王處京台之下,仰見飛鳥。更羸謂魏王曰:‘臣為王引弓虛發而鳥下。’魏王曰:‘然則射可至此乎?’更羸曰:‘可。’有間,雁從東方來,更羸以虛發而  相似文献   

18.
曲高和寡     
楚襄王問於宋玉曰:“先生其有遺行與?何士民衆庶不譽之甚也?”宋玉對曰:“唯,然。有之。願大王寬其罪,使得畢其辭。客有歌於郢(音:影)中者,其始曰《下里巴人》,國中屬而和之者數千人錇椤蛾柊ⅰ贰ⅰ掇丁?國中屬而和者數百人錇椤蛾柎喊籽?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十人炭逃?雜以流徵(音:止),國中屬而和者不過數人而已瞧淝鷱浉?其和彌寡……夫聖人瑰意奇行,超然獨處,夫世俗之民又安知臣之所為哉!”  相似文献   

19.
《精神文明导刊》2014,(6):52-52
咎犯夜哭 【原文】 文公反国至河,令:“笾豆捐之,席蓐捐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者后之。”咎犯闻之而夜哭。文公曰:“咎氏不欲寡人之反国耶?”对曰:“笾豆,所以食也,而君捐之;席蓐,所以卧也,而君弃之;手足胼胝、面目黧黑,劳有功者也,而君后之。今臣与在后中,不胜其哀,故哭也。且臣为君行诈伪以反国者众矣,臣尚自恶也,而况于君乎!”再拜而辞。文公止之,乃解左骖而盟于河。(群书治要·韩子)  相似文献   

20.
昆明大观楼《长联》中有“汉习楼船,唐标铁柱,宋挥玉斧,元跨革囊”之句,用以表明中国历代封建王朝对云南地方的经营。而“宋挥玉斧”则集中反映宋朝与大理国之间的关系。对此,顾祖禹作了较为具体的说明。《读史方舆纪要》卷六十六说: “大渡河,……宋乾德中,以为边界。……宋初乾德三年(公元965),王全斌平蜀,以图来上。议者欲因兵威服越巂(今四川凉山州)。艺祖(按宋太祖赵匡胤)以玉爷画此河曰:‘外此吾不有也’。于是为黎州(驻今汉源)之极边,昔时河道平广,可通漕船,自玉斧画后,河之中流,忽陷下五六十丈,水至此澎湃如瀑,从空而落,舂撞号怒,波涛汹涌,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