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6 毫秒
1.
张羽 《台湾研究集刊》2007,2(3):80-88,98
张爱玲与台湾文学史书写有着复杂而又密切的关系,半个世纪以来,诸种台湾文学史或书写,或缩写,或不写张爱玲,都有其内在的深层原因。作为"文学/文化"的"张爱玲符号",已经成为一种亟待思考的文学现象,本文通过对张爱玲文本在东亚的后殖民和冷战秩序构筑当中被台湾接受的一些脉络,以及在台湾本土意识高扬的背景下台湾新文学史要怎样处理张爱玲的考察,阐述文学制度介入到国族想象后,对作家阐释也出现了较大的位移。而且,也要阐释台湾"独派"人士在处理文化上的身份认同和政治上的身份认同之间的理论困境。  相似文献   

2.
蝴蝶     
宇文正 《台声》2014,(5):49-50
<正>一位监狱写作班的学生坤给我写信问起一事,张爱玲《流言》中的《炎樱语录》里,"我的朋友炎樱说:‘每一个蝴蝶都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它自己。'"而他读到另一个说法,泰戈尔的《飞鸟集》里也有"蝴蝶是花的鬼魂,回来寻找她自己"之语。他说泰戈尔在张爱玲出生(1920年)之前已获诺贝尔文学奖(1913年),"张爱玲怎会不知此句话的出处?"  相似文献   

3.
<正>熟悉张爱玲作品的读者看到《滚滚红尘》这部电影,自然地会联想到这里有很多张爱玲的"影子"。张爱玲的多本小说犀利地刻画人物,既精准也很冷冽,显现她是个以"距离"就能直穿人心的敏锐者。但是面对自己的爱——胡兰成变得很纠结,即使再遇其他的爱情,都难以成为撞击内心的爱。张爱玲过世14年后,2009年出版的《小团圆》曾让我不忍心看到她这本完成于1976年,看上去是很私密的著作。感受得出她笔下细琐而流泄的情感,多么牵引她之后的人生路。《小团圆》里的九莉与之雍,不就是《滚滚红尘》嘛!  相似文献   

4.
2005年9月3日是中国人民抗日战争胜利60周年纪念日,正当全国普遍举行纪念活动之际,竟有人在北京举行所谓《张爱玲与本土文化——张爱玲逝世十周年座谈会》,对日寇占领上海期间出名的“作家”张爱玲及其作品进行“怀念和专门讨论”。据媒体介绍,参加座谈会的几乎都是一些在日本投降后出生的中青年,他们的争论,主要根据张爱玲当年的作品以及一  相似文献   

5.
正之所以选冷战时期台港文坛交流的议题,有些偶然。之前在翻阅《联合文学》的时候,读到台湾《荻村传》作者陈纪滢的一篇回忆性文章《荻村传翻译始末》,该文与郑树森的《张爱玲·赖雅·布莱希特》、柯灵《遥寄张爱玲》、丘彦明访王祯和的《张爱玲在台湾》一起,刊载于《联合文学》第29期的"张爱玲专卷"里。港台  相似文献   

6.
王莹 《思想战线》2003,29(5):115-118
西方精神分析学派的"本我""自我""超我"理论、性欲理论、认同危机理论在张爱玲最负盛名的三部小说代表作———《金锁记》、《红玫瑰与白玫瑰》、《倾城之恋》中得到了很好的体现。张爱玲对人物心理独具匠心的刻画,映证了她作为"当代中国第一位心理小说家"的创作实绩。  相似文献   

7.
正由大陆与港台演艺界共同参与拍摄的新版电视连续剧《半生缘》近期在上海举办发布会。这是改革开放后,大陆与港台演艺界第三度携手将张爱玲同名作品影视化。2017年再度启动拍摄的新版电视剧《半生缘》,邀请到香港演员刘嘉玲扮演"姐姐顾曼璐"这一关键角色。大陆青年演员蒋欣则扮演"妹妹顾曼桢",与来自台湾的青年演员郑元畅搭档演情侣。  相似文献   

8.
张爱玲研究可谓"显学",学界从各个角度进行探析解读,并取得了一系列有份量有价值的学术成果.就目前来看,学界对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的关系研究虽然有关注,也有一些富有启发性的文章陆续发表,但从总体上看,仍未能给予充分的重视.本文主要就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研究现状进行梳理和探讨,认为张爱玲与外国文学研究过程经历了四类情形,即只言片语的即兴式发挥、概而言之的宏观分析、作品的具体研究、"落到实处"的研究情形等.通过这样概括和梳理,以期更好地推动当前张爱玲与外国文学关系研究的发展,进一步拓宽和深化张爱玲研究领域.  相似文献   

9.
王凯 《同舟共进》2020,(3):51-55
一曾在上海滩大红大紫的张爱玲,抗战胜利后便沉寂下来,她和姑姑张茂渊从爱丁顿公寓(今常德公寓)搬到了卡尔登公寓(今长江公寓),深居简出,极少抛头露面,偶尔去看场电影,见了熟人也只是点头微笑——上海人逐渐忘记了张爱玲。但一个人的出现,却让张爱玲命运出现了转机。  相似文献   

10.
月读台湾     
《台声》2014,(2)
<正>人物夏志清:文学推手人文一生2013年12月29日,著名文学评论家、台"中研院院士"夏志清于美国纽约病逝,享寿92岁。1921年,夏志清出生于上海浦东,自沪江大学英文系毕业后,赴北京大学任助教。1948年考取北大留美奖学金赴耶鲁大学攻读英文硕士、博士学位。1961年由其撰写的英文专著《中国现代小说史》一经出版即获得评论界极大关注,该书也成为研究中国现代文学的重要著作。由于他在书中竭力推崇,也使得张爱玲、钱钟书与沈从文等作家受到广泛关注。1991年,夏志清在美国哥伦比亚大学担任教职近30年后荣誉退休,获聘该校中国文学名誉教授。2006年成为台"中研院"建院以来当选时最高龄"院士"。  相似文献   

11.
张爱玲在《色,戒》中建构了一个"家国场域"。在此场域中,女性的身体被视为"性的身体",不仅被"敌人"所控制,同时被"同志"所践踏。另外,女性对物质的深刻迷恋也是她们悲剧的原因之一。  相似文献   

12.
张爱玲的遗作《同学少年都不贱》简体字版首发仪式在上海书城举行,北京和深圳的首发活动也相继开始,感觉中,又一轮张爱玲热悄然兴起。  相似文献   

13.
作为新文学中一位举足轻重的女作家 ,张爱玲的成就并不仅仅在于她对旧小说的继承和发扬上 ,更多的是一种超越。本文从市民意识、反父权意识、女性意识三方面来论述张爱玲小说中的现代意识 ,以勾勒出她在文学创作中承前启后的地位  相似文献   

14.
她从海上来     
<正> 1995年9月8日,在美国洛城的一个普通公寓里,张爱玲沉睡在地毯上,宛如梦游一般,只是这次她忘了回来。在异国他乡张爱玲的墓碑上,写着:“全然不是这样的”,这为她传奇般的一生画下了一个诡异的句号。如果不是电视连续剧《她从海上来》的追忆,也许人们对张爱玲的了解还是在那片迷雾中。将于10月播出的这部剧集,使张爱玲这位被议论了半个多世纪的女人,再次成为街头巷尾热门的话题。灿烂夺目的喧闹与极度的孤寂,起落的人生与用文本筑成的迷梦,也许这就是张爱玲的  相似文献   

15.
张毅 《求索》2006,(11)
“不彻底”是张爱玲所特有的一种态度,是指导以宽容为内涵的文化品味,实现了爱情由浪漫向生存现实的妥协。从“不彻底”的艺术宽恕谈张爱玲的小说,分析与其创作基调相适应的艺术特色,应从两方面把握:一是张爱玲的人生处世哲学,其二是写作态度。由此阐述张爱玲的艺术宽恕是广大的、无边的。  相似文献   

16.
2009年7月1日-9月30日,香港中央图书馆香港文学资料室举行“难得团圆:张爱玲的小说世界”展览。展览展出了由张爱玲遗产执行人宋以朗博士赠给香港中央图书馆的《小团圆》手稿影印本,以及宋氏借出其它与张爱玲作品相关的重要物品。  相似文献   

17.
张爱玲一说过"做一个美丽的女人需要有钱和有闲"。时间和金钱是维持一个女人美丽的两大重要元素,同样,狐狸精样的女人依托一种生活方式。简单说就是生活态度决定心态,心态决定姿态,姿态决定魅力。  相似文献   

18.
一林 《人大建设》2006,(6):23-25
风华正茂的妇联干部为何甘愿委身于年愈花甲的农村老头,并受其摆布密谋杀夫? 2006年2月27日,河南省登封市妇联原副主席、副科级干部张爱玲因涉嫌故意杀人罪(未遂)被市检察院依法批准逮捕。消息传出,一片哗然。谋杀亲夫案已让人震惊,更何况张爱玲身为妇联干部,而她杀夫的目的仅仅是为了去除风水先生所说的“灾难”。  相似文献   

19.
邹小阳 《湖湘论坛》2007,20(6):82-84
享有"天才之誉"的张爱玲在文字运用上有独特的风格,尤其是散文中的比喻,超越传统而古老的修辞手法,新颖奇特,独具魅力.主要体现在四个方面:比喻中融合了电影手法、本体与喻体存在相对性、格式明快内涵深刻、设喻范围广泛而生动.  相似文献   

20.
王丽玲 《求索》2012,(6):78-79,53
"绿色"在汉语文化中被视为"间色",但张爱玲凭借丰富敏锐的色彩感觉和对绿色的钟爱,使其作品中的"绿色词"大放异彩:一方面,张作中绿色词的构成形式丰富、表现力强,在继承传统通俗小说的基础上又有所发展;另方面,张作中的绿色词具有丰富的情感和情绪意义,并通过通感和一定的修辞手法将这种独特感觉传达出来。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