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09 毫秒
1.
许惠群 《学理论》2013,(14):3-4
坚定中国道路自信是历史规律和实践逻辑的内在要求,历史的发展和实践的经验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科学性和正确性。坚定中国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必然要求,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实现民族伟大复兴的必由之路,是实现中国梦的根本保证。坚定中国道路自信要牢牢把握社会主义初级阶段这个最大国情,要胸怀理想、坚定信念,不动摇、不懈怠、不折腾,顽强奋斗、艰苦奋斗、不懈奋斗。  相似文献   

2.
《学理论》2015,(4)
党的十八大报告指出,"全党要坚定这样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要坚定"三个自信"必须要理解各自的逻辑与历史意涵,从而入心、入脑。坚持"道路自信",其逻辑与历史意涵为:科学社会主义的合理内核、具有兼容并包性、对历史经验与国情的统一思考。"理论自信"的逻辑与历史意涵体现在:其理论核心——马克思主义具有科学性、实践性和与时俱进的品质。"制度自信"的逻辑与历史意涵为:整合社会资源、集中力量办大事,科学发展、和谐发展,社会和谐、实现共同富裕。  相似文献   

3.
进入新发展阶段,中国道路不仅展现出新的规律性进程,更呈现出一种新的人类文明路向。阐释中国道路必须上升到文明境界的高度,揭示中国道路的内在文明逻辑。唯此,方能更加深刻地把握中国道路的本质内涵、价值指向和世界历史意义。现代资本文明在全球扩张中难以消除其内在的矛盾,必然导致人与人关系的紧张、人与自然关系的紧张以及全球分裂。中国道路是在中国共产党的坚强领导下,坚持以人民为中心,促进人与自然和谐共生,推动构建人类命运共同体,让中华民族充满自信地走向伟大复兴的未来,为人类文明开创新的发展路向。  相似文献   

4.
《学理论》2017,(5)
党的十八大报告首次提出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其中道路自信是指中国共产党对走这条道路的坚定信念,是我们党通过理论、实践、历史、现实检验得出的正确选择。道路自信不是凭空产生的,来源于科学的理论指导、成功的实践总结、必然的历史选择、现实的国情需要。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有利于实现国家富强、民族振兴、人民幸福。  相似文献   

5.
党的十八提出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以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成为学术理论界研究的重点和热点问题。研究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主要是研究制度自信的逻辑与历史的辩证统一;制度自信的重要基础和依据;国际比较视野中的制度自信;制度自信与道路自信、理论自信的关系;制度自信存在的问题及解决路径等基本问题。这些基本问题涵盖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的核心内容,构成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自信研究的总体框架。  相似文献   

6.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形成,不仅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认识的深化,而且表明我们党已经成功地找到了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的实践路径.然而,道路自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只有从主体自觉、实践探索和环境塑造等三个维度着眼,以强化理论武装、推进改革开放和塑造良好环境为着力点,更明确、更自觉、更坚定地坚持和与时俱进地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才能不断强化人们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 一、坚定道路自信的思想基础是理论自信 理论自信论证了道路自信的合理性.坚持什么样的道路,需要我们有坚定的政治信念,而政治信念的坚定取决于思想清晰,取决于理论自信.  相似文献   

7.
弄清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根源,有利于自觉地坚持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具有重大的现实意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历史根源是近代中国革命的光辉历程,实践根源是苏联模式在中国合乎规律的发展,认识根源是对资本主义的正确把握。  相似文献   

8.
王晓芸 《党政论坛》2013,(19):12-13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的形成,不仅表明我们党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和实践认识的深化,而且表明我们党已经成功地找到了实现国家现代化和民族伟大复兴的科学的实践路径。然而,道路自信的建设是一个长期的历史过程。  相似文献   

9.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既来自于对我们自己历史经验的深刻总结,又来自于对当代社会主义历史经验的深入比较,更来自于运用科学的世界观和方法论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规律的自觉把握。在新的历史征途上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自信,必须进一步研究与探索规律,牢牢把握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理论体系、制度的本质和真谛。  相似文献   

10.
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是适合中国国情的发展道路,可以从历史—现实中予以科学审视和把握,不断夯实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凝聚力。党带领人民历经革命、改革和建设的层层考验,选择了马克思主义、社会主义道路,这是历史接续发展和人民自主选择的生动体现。在与其他国家发展道路的比较中,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以坚持科学社会主义和马克思主义不动摇、坚持国家独立自主发展不依附、坚持实事求是不唯心等特征,呈现出越来越明显的前进优势。通过历史接续探索与现实国际比较,彰显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内蕴的道路自信和前进发展的独特优势。面向未来,我们更应当坚定理想信念,努力为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中国梦而奋斗。  相似文献   

11.
中国道路的开创和发展,既是作为一种民族性的生存方式,也是作为一种世界性的生存方式。世界性与民族性的有机统一是中国道路生成和发展的基本特征与规律。只有建立在民族性和世界性相互贯通的基点上,才能真正展现出中国道路的完整图景,揭示出中国道路发展的内在逻辑,并透视出中国道路自信的深层意蕴;只有从民族性和世界性的双重维度进行观照,才能彰显出中国道路价值的深远性,这就是:中国道路是一条社会主义新路,也是一条现代化新路,更是一条人类文明的新路。由此,中国道路进一步丰富了人类文明形态的实际内涵,彰显了人类文明的多样性与丰富性,这是中国道路自信的最深层意蕴之所在。  相似文献   

12.
面对当今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有效应对各种风险挑战、如期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需要把我们党主张的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理论自信、制度自信、文化自信转化为生动实践中的全民自信。故此,从实践向度论,"四个自信"实质是中国自信。促使中国自信变为磅礴物质力量,则须统摄历史逻辑、理论逻辑、实践逻辑、国际逻辑,阐述中国自信的新时代意蕴、力量源泉、实践要求。  相似文献   

13.
《学理论》2014,(33)
道路关乎国家前途、民族命运、人民幸福。中国共产党90余年的历史雄辩地证明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的正确性。道路的正确性强化了道路自信。要进一步坚定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自信,必须充分发挥党最大的政治优势来提供根本保障;必须全面深化改革来提供动力支撑;必须高度重视道德建设来提供精神支撑。  相似文献   

14.
马克思通过两个逻辑路向考察历史进步性,即以生产力为逻辑起点的"自然改造—社会改造"路向和以阶级斗争为逻辑起点(限于阶级社会)的"社会改造—自然改造"路向。历史进步总趋势就是通过两个逻辑路向不断趋近于重合(即共产主义理想社会)的方式表现出来。马克思通过共产主义理想性、现实性与过程性等三者辩证关系进一步揭示历史进步的总趋势。中国道路自信在于:树立共产主义远大理想、追求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与党领导下中国之治等三者的和谐统一关系体现出历史进步最有效的实践方式——把共产主义从现实性到理想性的逻辑线路直接转化成创造历史过程上的实践自觉。  相似文献   

15.
当下中国道路的经济逻辑与20世纪欧洲资本主义道路的经济逻辑本质不同。只有科学创设中国政治经济学,才能准确表征中国特色经济逻辑,保障中国道路沿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之路良性运行。资本逻辑是资本主义制度的哲学表达,亦是资本主义经济运行的发展逻辑。与中国道路相适应的中国特色经济逻辑,只能是在合法和合理地使用资本逻辑中的使用价值和交换价值。中国政治经济学的中国特色经济逻辑与马克思原初剩余价值逻辑和唯物史观逻辑具有同一性,只能是对资本逻辑进行批判的经济逻辑和发展逻辑。  相似文献   

16.
《学理论》2021,(1)
中国道路是观察和认识当代中国的一条重要线索。要深刻理解中国道路,必须基于中国国情,结合中国独特的文化传统、历史命运,以及正在进行的变革。党的十八大以来,习近平总书记关于"中国道路"的一系列论述,指明了当代中国的发展方向,深化了我们对道路问题的认识,进一步坚定了实现"中国梦"的道路自信。  相似文献   

17.
"中国道路"体现人的求真发展、向善发展、尚美发展和开放发展的本色。"道路自信"提升人的科学发展意识,释放人的自由发展能量,彰显人的全面发展方位。"道路自信"涵盖实践自信、历史自信和文化自信。坚定道路自信,对人们推进感性实践、完善价值选择、健全交往方式等都具有重大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8.
“欲知大道,必先治史”。历史、现实、未来是相通的,历史是过去的现实,现实是未来的历史。没有历史记忆的民族是没有前途的民族,从历史中塑造民族精神、增强价值自信,才能讲好中国故事,传播好中国声音,弘扬中国精神,凝聚中国力量,走好中国道路,巩固全党全国人民团结奋斗的共同思想基础,以民族精神孕育道路自信,高举民族自信的大旗构建好社会主义中国的辉煌未来,实现中华民族伟大复兴的中国梦。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7,(1)
道路自信是实现中国梦的精神力量之源。在当前中华民族奔向伟大复兴的过程中,应从以下三方面入手坚定道路自信:一是加强中国道路宣传教育,提升道路自觉认识;二是增强国民的政治素养和理论思维能力;三是争取国际话语权,跳出西方话语陷阱。只有这样,才能在实现中国梦的过程中获得源源不断的精神动力。  相似文献   

20.
赵俊凤 《学理论》2015,(4):1-2,20
改革开放总设计师邓小平创造性地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逻辑和中国社会发展历史逻辑的辩证统一。中国共产党建党90多年来,特别是改革开放30多年来所取得的辉煌成就,其根源就在于我们始终把马克思主义的普遍真理与中国的具体国情相结合,找到了一条正确的道路。十八大报告论述了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道路、制度的丰富内涵及其三者之间的关系。今天,我们无论是回想邓小平时代,还是走出邓小平时代,都要有这样的理论自信、道路自信和制度自信,不断丰富和发展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理论成果、实践成果和制度成果,坚持马克思主义中国化的理论创新、实践创新和制度创新。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