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党对于社会的有效领导和整合是中国社会成长和发展的根本保障,新时期中国社会的转型和党自身建设所面临的问题与挑战都要求党不断探索新的社会整合机制。本文以新时期党与社会关系为基本考察对象,以关系协调和结构功能耦合为视角,探讨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机制的历史发展和内在逻辑,提出新时期党整合社会的关键是二者关系的协调.结构功能耦合则是新时期党整合社会的内在机理,并进而提出实现新时期党对社会有效领导和整合要求下的关系协调与结构功能耦合的基本路径。  相似文献   

2.
从党的建设角度看,其本质就是增强党的社会整合功能。面对转型时期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遇到的新挑战,党要从思想理论建设、体制创新和提高党员队伍素质等方面进一步增强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提高党的执政能力。  相似文献   

3.
社会整合能力的强弱是衡量党的执政能力的一个重要方面。改革开放以来,我国社会的各个领域都发生了深刻的变化,对党的社会整合能力带来了新的挑战,要充分认识提高党的社会整合能力重要性,结合社会主义市场经济条件下我国社会发展的现状和特征,及时调整党的社会整合的方式和机制,不断提高党的社会整合能力。  相似文献   

4.
社会转型导致社会分化加剧、社会矛盾增多、社会对立显性化等新情况、新问题、新挑战。这些问题的解决,离不开执政党社会整合能力的提高。社会转型使党所处的地位和环境、党所肩负的历史任务、党的自身状况,都发生了新的重大变化,对执政党建设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同时,执政党加快自身转型的努力也有力地推动了社会转型,形成了社会转型与政党转型的良性互动。在转型社会中,我们党需要开启新思维,从组织形态等各个方面进行调整,以适应客观环境及其变化的需要,适应社会整合的需要,适应社会转型的发展进程,使自身结构、功能、机制和活动方式不断科学化、制度化、规范化。  相似文献   

5.
新型城镇化战略是党的社会发展价值观深刻转换的产物,是党的"以人为本"社会发展价值观的重要体现。"以人为本"的社会发展价值观对新型城镇化发展提出了切实提高城镇化的质量和效益、建设包容性、和谐性城镇等要求。为了推动新型城镇化健康发展,必须坚持以党的社会发展价值观为指导,最大限度地寻求社会价值共识:要以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为引领,凝聚价值共识;追求共同利益,夯实价值共识的基础;重视融合,寻求"重叠共识"。  相似文献   

6.
论政党与社会整合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政党是政治资源的社会整合方式,是现代社会整合结构的最重要部分。党的执政活动的一个重要方面是不断提高党的整合能力,这样的能力离不开合理的政治系统结构及其功能的生成和表现。要用发展的马克思主义指导新的实践并且整合各种非主流的意识形态,以提高社会的政治认同;积极开发和利用现有制度资源,充分发挥政党功能,形成有效的社会利益整合机制。  相似文献   

7.
席卷全球的信息化使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给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带来双重影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趋利避害,增强党的思想文化整合功能、政治整合功能和组织整合功能,成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一个现实而紧迫的重要课题。  相似文献   

8.
齐先朴 《唯实》2008,(3):14-17
席卷全球的信息化使社会思想文化、价值观念、利益关系以及社会组织形式日益多元化和复杂化,给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带来双重影响。充分利用现代信息网络技术,趋利避害,增强党的思想文化整合功能、政治整合功能和组织整合功能,成为以改革创新精神加强党的自身建设的一项现实而紧迫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9.
党对社会的有效整合是党执政的重要政治基础和社会基础。当代中国社会转型时期,利益群体多元化、复杂化会对执政党的社会整合功能形成一定的挑战,需要优化我国政党制度社会整合功能。探讨当代利益群体多元化与优化我国政党制度整合功能的逻辑关系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10.
徐行  崔翔 《理论学刊》2014,(1):87-91
在当今中国社会的多元管理主体中,执政党处于社会管理中的领导核心地位,承担着引导与整合两大功能。由于新世纪以来中国社会的迅速转型,社会结构、利益格局和思想观念发生了深刻变动,执政党社会管理功能的发挥面临着重建社会信仰体系、引导社会组织发展、整合社会利益格局、适应社会结构转型的困境。充分发挥执政党社会管理功能,必须从引领社会思潮和凝聚社会共识、探索与社会组织的合作共治机制、调整社会利益关系、以社区党建革新推进社会管理创新四个方面探索新的路径。  相似文献   

11.
政党在现代社会政治生活中发挥着许多动能,其中,社会整合是政党的重要功能之一.在当前形势下,强化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是巩固和增强其执政合法性、建立强大执政基础、实现党的执政目标、提高其执政能力的重要保障,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迫切要求.  相似文献   

12.
帕森斯理论的历史命运及其存在价值   总被引:19,自引:0,他引:19  
帕森斯理论是西方现代化理论的主体理论,是社会系统论、结构功能论的典型代表,其理论自身瑕瑜互见、优劣共存。帕氏理论最有价值的部分和理论贡献,集中体现在对社会于均衡和稳定中发展的条件性研究,帕氏提出的三个理论,即社会整合论、社会均衡论和化导向论,启示我们尽快调整当前的社会结构,进行社会整合的归依、社会平衡的协调和化地位的越升。  相似文献   

13.
社会冲突理论在承认社会冲突普遍性的同时,将社会秩序与社会和谐作为研究的落脚点,并建设性地认为社会冲突具有整合、创新、平衡等正向功能,强调以理性沟通、积极疏导的方式去寻求解决之策,最终推动社会变迁与进步。其所阐释的一系列理论观点,对我国社会建设的推进有着重要的借鉴意义:正视社会冲突的客观实在性;认真分析社会冲突的原因及其可能危害;着力建构完善、富有弹性的社会结构;逐步建立和完善社会安全阀制度;推进社会冲突调节的制度化建设。  相似文献   

14.
陈沫  杨帆  宁逵 《奋斗》2021,(2):56-57
党的十九届五中全会提出:"优先发展农业农村,全面推进乡村振兴,推进以人为核心的新型城镇化。"城乡关系的调适和发展,是我国社会结构变迁的重要标志,也是我国政策调整的导向。推动形成工农互促、城乡互补、协调发展、共同繁荣的工农城乡关系新格局,是新型城镇化与乡村振兴协同发展的重要任务。  相似文献   

15.
社会转型与中国共产党社会整合功能的优化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社会转型所蕴含的结构性变迁和利益分化的客观趋势 ,对中国共产党的社会整合功能提出了新的更高要求。这既给党更好地发挥社会整合功能提供了机遇 ,也带来了不可回避的新挑战。应对挑战 ,中国共产党亟需优化自身的社会整合功能 ,加强对多种社会资源的维护与开发 ,以强化自身的领导权威和长期执政地位 ,实现预期的奋斗目标。  相似文献   

16.
在当前中国基层社会管理主体多元化的背景下,把握好基层党组织在多元社会治理主体中的角色定位、准确定位基层党建与社会管理创新的关系,对于和谐社会管理体系的形成至关重要。文章梳理了建国后至今基层党建在社会管理中角色地位的历史演变过程,提出了新形势下以基层党建创新引领社会管理创新的模式,实现社会管理创新与党执政理念创新的结构耦合,形成基层党组织和各类政治、社会资源有机整合的基层党建和社会管理新格局。  相似文献   

17.
智慧治理是在信息技术背景下社会治理和智能化技术深度融合的产物,是对传统的政府全能治理、新兴的网络治理和数字治理等社会治理范式的全新超越。目前,哈尔滨市域社会治理智慧化的理论研究、政策设计和实际应用之间还缺少联结,存在市域社会治理智慧化的顶层设计落地难、见效慢的问题,具体表现为智慧治理过程中价值异化、技术赋能的优势没有充分发挥、制度更新速度与技术升级速度不对等、结构功能失序等现象。为破解难题,本文从价值、技术、结构、制度等四个维度出发,通过理念更新、结构整合、技术驱动、制度优化等全方位、立体化的变革,弥合顶层设计与治理实践之间的差距,最终实现市域社会治理智慧化效能显著提升。  相似文献   

18.
新社会组织党建工作保障机制探析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改革开放以来,特别是社会主义市场经济体制的初步建立与不断完善,不仅给中国经济带来了巨大变化,而且也给中国社会结构带来了巨大变化,中国社会治理结构出现了从“一元治理”向“政府、市场、社会”三元治理体系的演化。新社会组织在这样的背景下出现,它包括三部分:社会中介组织、社会团体、民办非企业组织,其中社会中介组织是主体。国外一般称这类组织为“非政府组织”或有别于政府和企业的“第三部门”。经济社会的转型使得新社会组织得以前所未有的发展,也使新社会组织和社会力量面临着新的整合和调整。社会转型,经济转轨,  相似文献   

19.
走向社会政治与中国共产党现代化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赵理富 《理论学刊》2005,1(5):45-48
在中国社会“双重转型”的背景下,中国政治现代化的过程可以被描述为走向社会政治、实现政治关系社会化的过程。这个发展过程引起的政治生态环境的变迁,必然对中国共产党自身的结构、功能、机制、活动方式和政党文化提出新的挑战,要求党不断适应这种变化着的环境,实现自身的现代化。适应社会双重转型和走向社会政治的要求,实现中国共产党现代化,可以从实现党的功能转换、推进党的民主和创新政党文化等几个方面来推进。  相似文献   

20.
在新社会组织中设立党的组织,并加强其中的党组织的工作力度,既是中国共产党在新形势下扩大工作覆盖面、巩固执政基础的必然选择,也是中国公民社会发展的现实路径。但是,长期以来,对这一问题的政策解读居多,理论阐释偏少。本文以理论与现实相结合的原则,从公民社会生成的历史必然性、社会整合下执政党与社会组织的关系和政党现代化的内涵等角度,阐释加强新社会组织党的建设的现实必然性。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