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关于私法环境权问题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人权意义上的环境权的确立,为宪法环境权的确立奠定了道德基础.宪法环境权的确立实现了从应有权利向法定权利的转化,使环境权这一基本人权得到根本大法的保障.宪法环境权概念的确立固然重要,但仍不足以为公民环境权的保障和救济提供有效的法律途径.私法环境权是独立于人格权、相邻权、准物权等传统民事权利的一种新型民事权利.在法律中确立私法环境权的概念,不仅必要,而且可行.  相似文献   

2.
环境权已作为新兴人权被提出,越来越为宪法所保障。虽然我国宪法文本上缺少环境权的直接规定,但通过宪法解释的方式从我国宪法文本中推衍出环境权是较为合理的方式。由我国宪法基本国策条款推衍出的宪法环境权为客观法性质的环境权,赋予国家保护环境的义务,不具有可请求性。由我国的概括性人权保障条款所推衍出的环境权具有主观权利的性质,具有可请求性。具有主观权利性质的环境权是一种社会权,赋予国家积极给付的义务。  相似文献   

3.
党的十八大提出生态文明建设的发展新理念,要求全面落实经济建设、政治建设、文化建设、社会建设、生态文明建设五位一体总体布局。生态文明建设需要廉洁的政治体系作保障,廉政建设也需要生态文明发展的支撑,生态文明建设与廉政建设在发展过程中形成契合。实现生态文明发展与廉政建设契合的合理路径,首先需要构建以廉政建设为保证的生态文明发展环境,其次是使生态文明的理念在廉政建设过程中得到有效渗透,从而使生态文明建设和廉政建设形成合力促进社会的全面发展。  相似文献   

4.
人权作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一个重要组成部分 ,其发展离不开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不断进步。在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新阶段 ,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为我国人权事业的发展提供了新的思路。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核心是民主和法治 ,我国社会主义民主和法治的逐步完善为公民享有各项权利提供了合法渠道和保障。我国的人权是全面的、发展着的人权 ,与西方人权有着本质的区别。  相似文献   

5.
人权是人应享的权利,是人之为人的根本权利。人权的道德意义在于,它是为了人自身的生存与发展而平等拥有的基本权利,它适用于一切文化与文明而为所有的社会和文化所遵循。平等和自由是人权的本质属性。从人权的道德意义看,法律保护的人权就是以自由和平等为理据的个人权利。人权伦理关涉法治的伦理正当性,因为受法律平等保护的个人权利才是完整的人权。  相似文献   

6.
赋予农民生态权可以使农民成为农村生态维护的权利主体,为农民在生态立法上争取话语权奠定制度基础。然而,生态资源的公共性导致农民生态权权益主体的权利不明晰,生态资源的有限性引发生态权利冲突,这使得农民生态权在农村生态保护中遭遇实施困境。为了使作为抽象人权的农民生态权在农村生态保护中得到落实,在理论上应明确生态权在权利体系中的地位,在立法上需要具体规定作为农民生态权权能的生态知情权、生态参与权和生态公益诉权。  相似文献   

7.
民生权利是关涉人之生活、生计、生存与发展的基本权利,它是人权的重要组成部分,也是最基础的部分。作为一个权利体系,人权存在着权利位阶,民生权利主要涉及人之生存权与发展权,在人权权利位阶中居于优先地位,是处于最高价值位阶的权利,因而是首要的基本人权。民生权利的实现依赖于健全的制度体系,加强民生制度建设,以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制度为基础建构民生权利的保障体系,使民众切实享有并行使各种民生权利,才能从根本上保障和改善民生。  相似文献   

8.
在对人权问题开展进一步讨论的过程中,人们正越来越认识到资产阶级人权论与社会主义人权观之间所存在的种种差别.资产阶级人权论从唯心主义和形而上学出发,以抽象的人代替社会的人、阶级的人,以抽象的权利代替具体的权利、阶级的权利,因而无法正确说明人权的起源与发展,不能合理解释人权的本质及特征.社会主义人权观以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作为自己的理论基础,从社会生产方式及其历史发展的客观角度去探讨  相似文献   

9.
面对生态困境的世界性推进,生态文明建设成为广大发展中国家力图摆脱发展性危机、寻求新的发展模式和发展道路的历史性契机。基于上个世纪"李约瑟难题"的发问,资本主义工业文明的经济逻辑、资本逻辑和惯性模式决定了西方发达国家缺乏建设生态文明的强大动力和迫切要求。中国作为最大的发展中国家,应当积极寻求生态文明建设的立足点,以马克思主义理论为指导,在推进全球性的国际生态合作的基础上,捍卫发展中国家的发展权和环境权,进而推进中国的生态文明话语权建设。  相似文献   

10.
依法治国,建设社会主义法治国家已走过十年历程。和谐社会与法治国家具有天然的同质性,二者追求社会和谐进步的目标一致,民主、秩序、公平正义、人权保障等价值追求一致。因此我们要进一步明确和谐社会构建中法治的重要作用,通过尊重保障权利,禁止权力滥用,大力培育市民社会的公民意识与法治精神以及建立道德规范体系,加快法治国家建设的进程,推进社会主义和谐社会建设。  相似文献   

11.
论行政法的本位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现代法治的精神是对人权的保障和促进,行政法作为实施宪法的技术法,是权利本位的法.行政的公共性或公益性要从服务于国民的人权保障中寻找其中心意义.权利以其正当性和道德价值为基础,决不受制于政治的交易或社会利益的权衡,当公共利益和公民权利发生冲突时,不能简单地以公共利益优先为原则,以社会功利牺牲个人的尊严.  相似文献   

12.
论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及其实践意义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是遵循人类社会发展规律和演进趋向的理性抉择.追求社会和谐的思想也因此构成马克思历史理论中的重要方面。马克思致力于人的自由发展为核心。从关系学角度多视角地阐述了人与人、人与社会、人与自然之间关系和谐的内涵与必要性。马克思的和谐社会思想对当代中国的实践意义是,建设社会主义和谐社会之价值论及方法论前提在于以制度公正来消解经济关系中的不和谐,保证分配正义和共同富裕的逐步实现;以政治民主化为路径为更好地实现人权和遏制权力腐败营造条件,大力发展和创新社会主义民主;以生态文明建设来构造一个健康而又可持续发展的生存环境和生活空间,全面推进小康社会与和谐社会的时代目标。  相似文献   

13.
李新富  韦广雄 《学理论》2009,(14):35-37
生态文明的建设过程本身也就是促进社会和谐发展的过程。和谐社会与生态文明建设必然是同步的,和谐社会的建立必须以生态文明发展为前提。因此,和谐广西的建设需要在生态文明的基本理念指导下.在建设生态文明广西的基础上不断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4.
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具有鲜明政治指向,是对马克思主义生态政治思想的继承和发展,彰显了在生态问题上旗帜鲜明讲政治的鲜明政治品格和政治站位。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的鲜明政治指向主要体现在以下几个方面:一是以鲜明的政治立场揭示生态环境是重大政治问题和重大民生问题。既从讲政治的高度看待生态环境问题,又将生态理念纳入党的执政理念,还以高度政治自觉重视生态环境问题。二是以高度的政治责任指明维护人民群众环境权益是重大政治任务。当前生态政治已经凸显出了人民的环境权益,保障人民的环境权益就要以实际行动来讲政治,在保证人民享受环境权益中促进政治发展。三是以严肃的政治态度阐述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是重大政治纪律。具体要求是将实行最严格的生态环境保护制度当作重大政治纪律,将生态文明体现为生态政治制度文明,从讲政治纪律高度加强生态文明制度的执行力。四是以宽广的政治视野提出加强全球生态合作治理是重大国际政治义务。习近平的生态文明思想是面向世界的开放性的,它把携手共建地球美好家园作为国际政治义务。以上内容充分彰显了习近平生态文明思想中的政治指向所具有的强烈政治意识、政治使命、政治担当、政治智慧。  相似文献   

15.
我国在生态文明建设中要实现发展,须要把握好发展权利与生态责任、跨越式发展与持续式发展、生产的决定作用与消费的反作用之间辩证法。这三重辩证法牵涉到发展的伦理、发展的道路、发展的动力,是生态文明建设时代发展辩证法的核心。  相似文献   

16.
曹立华  王璇 《学理论》2011,(12):41-42
马克思主义生态哲学为人类社会摆脱生态危机提供了重要启示,也为中国建设社会主义生态文明、促进人与自然的和谐提供了指导思想。思考人与自然的关系,就会发现,人类对于自然界的规律还有很多未知领域,更妄论控制和统治自然界。马克思主义自然观的哲学思想结合我国的实际问题,在经济社会发展过程中,反思那些强调人的主体地位和利益需求而不顾自然客观规律的行为,自觉调整发展方式,实现人与自然的和谐。  相似文献   

17.
生态文化建设是随着社会发展逐步形成的,在社会不断发展的过程中,人与自然之间的矛盾愈加突出。各种自然灾害频发,使人类必须深刻反思人与自然、人与环境之间的关系,因此就产生了对人与自然关系重新认识的生态文化。生态文化建设是人类文化和社会经济可持续发展的必然途径,随着环境破坏日益严重,我国在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也给予了高度重视,不过在进行生态文化建设过程中,存在很多不足之处,因此要制定出具有中国特色的生态文化建设方案和途径。  相似文献   

18.
全球生态危机与环境问题引起了世界人民的关注。以"生态优先、人权公正、基层民主和非暴力"思想为基本原则的西方生态社会主义绿色政治运动影响着西方国家乃至世界政治经济关系。其生态至上的思维模式、系统协调的思维视角、世界历史眼光等绿色政治思维模式,为建设生态社会、抵制生态殖民主义,倡导"和谐世界"提供了可资借鉴的世界观和方法论。  相似文献   

19.
《学理论》2015,(24)
伴随着全球化的深入发展,主权与人权的关系不断成为国际社会争议不止的问题,民主法治思想传播、全球人权意识和世界人权思想制度交融产生的全球人权文化在有机结合和互动的过程中形成了今天人权日趋全球化的局面。关于主权与人权的关系如何平衡,成为学界和国际社会日益重视的问题,本文主要结合克里米亚独立事件从理论上和实践中站在国际法治的立场进行梳理。  相似文献   

20.
董节英 《理论视野》2012,(12):55-57
十六大以来,中国共产党的法治理念在实践中得到丰富和发展。依法执政的提出和依法行政的全面推进,表明了中国共产党法治控权理念的逐步明晰与深化;“以人为本”的科学发展观和人权入宪。彰显了中国共产党的人权保障观念;社会主义法治理念的提出,体现了中国共产党将实现社会公平正义作为法治建设所追求的崇高的价值目标。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