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31 毫秒
1.
我们切实感到,重庆市委市政府开展重庆人文精神研讨非常必要、非常重要。重庆是一个具有3000多年历史的文化名城,人文底蕴丰厚。巴渝文化积淀深厚,三峡文化独具特色,抗战文化影响广泛,但如何在与时代结合、与城市精神融合基础上,进一步提炼并大力弘扬,确实需要研究、讨论。重庆是一个崭新的直辖市,需要树立重庆人文精神、塑造重庆直辖市形象,进而促进重庆的新发展、新跨越。重庆人文精神大讨论,是找到了突破口、抓住了牛鼻子,是高瞻远瞩之举,是落实以人为本、全面协调可持续发展的重大举措。  相似文献   

2.
重庆,这座年轻的直辖市。正处于新的发展变革时期.要完成中央交办的四件大事,实现富民兴渝、全面小康.把重庆真正建设成为长江上游的经济中心,建设成为富裕、文明、和谐的新型城市,理所当然要更加注重凝聚人心.激发热情,迎接挑战。创造伟绩。然而,我们重庆无论是政界、学界,还是在其他阶层,对人文精神的研究、理解、营造、宣传是不够的,在相当的程度上.甚至存在着人文精神的缺失。重庆的城市精神氛围、重庆的市民整体形象、重庆人的归属感、自豪感。还远远不能适应这座古老而年轻城市的发展需要。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人文精神。伟大的时代又往往催生伟大的人文精神.可以说,今天的重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引导、支撑和鼓舞:而生产力的发展.物质产品的丰富.城市建设的加速。人居环境的改善.市民素质的提高,又必将促进文化精神的大规模建设。  相似文献   

3.
大众化人文精神是一个地区人们在实践和建设过程中体现出来的首创精神、奉献精神、性格特征、人文素养等的综合反映,是一个地区道德水平的标志,更是一个地区形象体现。它是构成一个民族、一个地区文化个性的核心内容;是衡量一个民族、一个地区的文明程度的重要尺度,是推动整体经济和社会事业发展的主要力量。培育大众的人文精神是培育重庆人文精神的基础和根基。我们要切实加强市民人文教育,特别要重视培育重庆市民大众化的人文精神,使之成为推动重庆大发展的重要源泉。  相似文献   

4.
重庆人是中国人的组成部分,重庆人文精神必然与中华民族精神有着千丝万缕的联系。然而,人文精神作为特定文化的精髓,不同的地域文化也将赋予不同地域的人以特定的人文精神。因此,我们讨论重庆人文精神.并试图给“重庆人文精神”以特定的含义,那么,关键在于把握重庆人文精神在中华民族精神中的个性特征,以提炼出足以反映重庆人内在特质整体面貌的、有别于其他任何地方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5.
按照一般通俗化的理解.现在我们所说的人文精神,主要是指一整套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用这个理解来解释重庆人文精神,似乎就难以完全解释。重庆市的报刊中讲,“用重庆人文精神来培育重庆人民”,似乎这个重庆人文精神应该是主流意识形态认可的一整套价值体系和社会规范,“两会代表呼吁提炼重庆人文精神”,似乎更多地指尚需我们摸索和把握的重庆地域文化的特色。因为既然全社会和主流已经公认。何需我们加以提炼?所以看来即使是在官方的解释中,也有歧义,特别是把重庆的饮食特点,也纳入重庆人文精神。恐怕不妥。至于网上一些讨论重庆人文精神的文章,大谈重庆美女如何有魅力。这恐怕和饮食一样.主要属于重庆旅游导读的内容.和人文精神相去较远。  相似文献   

6.
从历史的角度来看一个地区的文化,都应是本地文化与外来文化融合后形成的一种综合的文化。重庆是一座典型的移民城市,移民文化与重庆本地文化特色的形成和发展有着十分密切的关系,并对今天重庆人的精神状态、性格品格和人文精神的形成产生了深远的影响。深入挖掘移民文化,有助于提升重庆文化品位,更好地为重庆经济建设服务。  相似文献   

7.
石家庄城市建设应大力弘扬人文精神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随着文化全球化的深入发展,城市文化竞争力在国家和城市综合竞争力中的比重日益提高。城市文化竞争力包括城市的文化事业和文化产业,城市的文化设施、文化市场、文化服务、文化管理体制,以及文化教育、文化形象、文化精神,等等,这些构成了城市文化的硬件和软件,而人文精神则渗透于其中。可以说,城市人文精神是城市文化的灵魂,其在城市文化竞争力中的支撑意义日益显著。然而,目前我们在大力推进城市现代化的进程中,往往过于强调经济总量、经济目标和硬件建设,忽视了城市的人文文化与人文精神建设,从而一定程度上造成城市建设中人文精神的缺失。因此,在城市建设中大力弘扬人文精神,具有非常重要的现实意义。  相似文献   

8.
周兴茂  周丹 《探索》2006,2(4):152-156
发展和繁荣社会主义先进文化,是一件功在当代、利在千秋的大事。重庆文化主要包括三峡文化、巴文化、移民文化、红岩文化、民族文化等。重庆文化所体现的传统的人文精神是崇力尚勇与淳朴憨直的精神,而在当代,我们必须要在重庆文化底蕴的基础上,提炼和培育自强不息与开拓开放的现代人文精神。为了构建新重庆文化和弘扬现代人文精神,我们必须采取一系列相应的对策。  相似文献   

9.
重庆人文精神是千百年来重庆人民在特定的地域环境中生产生活所形成的文化特质和价值观念,它体现了人们对生产对象、生产方式以及社会交往的态度;同时,重庆人文精神又与重庆人民所处的时代背景、社会发展阶段以及未来发展方向相一致,体现历史、现实和未来的联系。因此,重庆人文精神既是历史人文的概括,也是现实发展的要求,是3200万重庆人民的精神面貌的总体特征的显示。我认为可以用“淳朴重义,勤劳奋勇;诚信互助,豁达时尚”来对重庆人文精神作初步的概括。  相似文献   

10.
《思考与运用》2007,(8):49-56
非常高兴来到重庆。我来重庆这是第三次了,80年代来一次,97年直辖时是第二次,这次旧地重游,重庆变化很大,路变多了,楼变高了,还有轻轨,变化之大让我感觉很意外,我为重庆的崛起与发展感到非常的高兴。今天在这里,我讲“重庆文化与重庆美学”这个专题,有些不涉及到重庆,但通过举一反三我们可以从其他的一些城市文化建设的案例中,来思考我们重庆的城市文化建设和整个城市现象。也可以得到一些启发,如果能达到这样一个目的,那么我今天的讲座算是成功了。  相似文献   

11.
董玲 《共产党人》2008,(1):50-52
城市是历史文明和现代文明的承载地。城市文化是一个城市的历史底蕴、审美情趣、道德价值以及体现于城市内涵外质中的人文精神,它积淀着这个城市最深层的精神追求和行为准则。  相似文献   

12.
将新概念“重庆人文精神”与本市学界以往着重研究的诸如“重庆文化形态”、“重庆文化定位”、“重庆文化发展目标”等旧概念相比较.显而易见新概念对诸旧概念具有概括、整合、抽象的意义和价值,站得更高.可以以一总百.既有弥缝旧概念众说纷纭之蔽.又能将新概念研究提升到一个更积极、更实际、更易于实践操作的层面。一经提出.立刻得到学界的积极响应。  相似文献   

13.
2006年1月4日市委书记汪洋同志在市委宣传部调研时提出“研究、提炼、培育和宣传重庆人文精神”的重大课题之后,市委、市政府高度重视人文精神大讨论活动,市委宣传部等有关职能部门精心策划、周密部署、认真组织,新闻媒体积极介入,社科理论界、文学艺术界深入研究,各级领导干部和广大市民热情参与,有力地推动了重庆人文精神大讨论如火如荼地开展,取得了一些重要的阶段性成果,在全市上下产生了较大影响,成为全市,尤其是宣传文化系统年度大事之一。  相似文献   

14.
城市精神是一个城市的灵魂,是展示城市形象、体现城市风格、提升城市实力、反映城市文明水平的重要标杆。一个城市拥有持久的和谐、活力和向更高层次超越的竞争实力,必须具备文化的集纳、储备、加工和展示的功能,大力培育人文精神,在物质富裕的同时做到精神富有,努力追求软硬皆备、形神兼具的发展目标。  相似文献   

15.
周放 《当代党员》2006,(8):12-12
伟大的时代需要伟大的人文精神,伟大的时代又往往催生伟大的人文精神。今天我们强调以科学发展观统领全局,而“以人为本”就是其核心。可以说,今天的重庆,比以往任何时候都更需要人文精神的引导、支撑和鼓舞。  相似文献   

16.
重庆是一座有着三千年文明史的城市,古代巴人善武的传统,铸就了重庆人忠贞不渝的爱国精神.随着时代的发展,重庆人民传承了重庆人文精神,尤其是在抗战这一特定的历史时期,更是发扬了重庆人坚韧不拔、乐观进取、大度宽容、兼收并蓄的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7.
城市精神是在一定历史条件下.一个城市为谋求自身的发展。在长期的文化创造过程中积淀、整合、提炼出来的,反映城市共同的理想目标、精神信念、文化底蕴、行为准则和生活方式的价值观念体系和群体意识。它是城市软实力的核心和集中表现。城市精神以民族精神、时代精神为思想基础,涵盖人文精神、集体精神、理性精神和开放精神等诸多方面。城市精神是城市的灵魂,是城市文化的核心。大力弘扬城市精神.  相似文献   

18.
一个文化底蕴深厚的城市,一个重视文化建设的城市,必定是一个特色鲜明、发展势头强劲、充满生机与活力的城市。石家庄作为现代移民城市和新兴现代化中心城市,多种文化在这里碰撞交融,形成了石家庄人宽容谦和、淳厚朴实、豁达豪爽、诚实守信的城市人文精神。  相似文献   

19.
“重庆人文精神”命题很大,对我这个从事指头劳动的人是隔了行。我认为人文精神一直都在建设。只是还没建设理想,我也有些实感,对于一些现象感到不安:越来越多的中国人为了保障安全和防范盗贼。通常不惜花高价钱给自己的家装上一扇“防盗门”,看着这些打断与外界联系沟通的“防盗门”安装在我们城市的每个角落里.我不禁感叹这种“拒人于千里之外”的代价是不是太大了?那些让人匪夷所思的盗窃案、谋杀案、离婚案等等,凸现出我们精神资源的贫乏,人与人之间友爱和诚信的稀缺。因此,一个城市人文精神的塑造是经济增长的需要,社会发展的需要,更是咱老百姓心灵满足的需要。  相似文献   

20.
城标之变     
王一敬 《当代党员》2008,(12):27-29
重庆这座内陆城市,曾因没有一个像样的商业中心被谑称为中国“最大的县城”。如今,她的城市建筑群的崛起充满了巨大的涅荣意义。让我们跟随重庆城市标志性建筑的不断跳跃变化,去聆听重庆30年经济、社会、文化全面发展的足音……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