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熊吉陵  柯华 《党史文苑》2007,(1):9-11,18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与建设的基本问题.如何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开展经济建设,大力加强合作社组织建设是中国共产党在革命战争时期开展经济建设的重要一环.第二次国内革命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曾在中央苏区颁布了一系列合作社条例和章程,并在组织管理上积累了许多有益特点和经验.记取这些成功经验,无疑具有重要的历史借鉴作用.  相似文献   

2.
在土地革命时期,为了打破国民党当局残酷的经济封锁政策,各革命根据地军民在中国共产党和苏维埃政府的领导下,采取多种形式开展了各项必要和可能的经济建设。股份合作社就是一种重要的形式。本文就股份合作社的概况、特点、作用以及发展的原因作一探讨。苏区股份合作社是根据地广大工农群众自己集资组织的一种集体经济组织,是新民主主义经济体系的重要组成部分。股份合作社主要有生产合作社,消费合作社,粮食合作社,信用合作社。1、生产合作社党和工农民主政府重视恢复和发展手工业生产,对根据地的造纸、织布、炼铁、铸锅、石灰、农…  相似文献   

3.
于逸璠 《世纪桥》2016,(7):13-14
中国共产党在延安时期不断创新农民道德教育理论,为农民道德教育的成功开展提供科学指导。根据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农民思想的实际情况,中共将农民道德建设与经济、政治、文化建设相结合,开展了卓有成效的农民道德教育活动,调动了广大农民参加生产与革命的积极性,为新民主主义革命的胜利提供了最广泛的群众基础和最深厚的力量源泉。  相似文献   

4.
刘少奇合作社思想再研究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少奇的合作社思想的主要内容是:1·合作社在国家经济建设和经济改造中具有极其重要的战略地位;2·应重视农村供销合作社的优先发展;3·供销合作社的办社方针是必须忠于农民。4·应通过法律形式来规范合作社。刘少奇的合作社思想在不同时期有不同的侧重点,但其根本出发点和本质是前后一致的,即引导广大农民最终走向社会主义。这一思想对于我们今天解决农村问题有着重要启示:进行合作,是解决我国农民问题的基本方向,但应该“使”广大农民组织起来,而不应“把”广大农民组织起来;可以是多领域、多层次、多类型的。  相似文献   

5.
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基本问题。民主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紧紧抓住农民问题,开展土地革命,致力人民解放,最终取得革命胜利。新中国成立后,中国共产党同样抓住农民、农村和农业问题,又取得了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的伟大成就。这期间,许多人为谋农民温饱孜孜不懈,为求农村发展殚精竭虑,为寻农业道路上下求索,有的遭受错误批评亦其心不悔,始终保持了农民的本色和共产党人的初心。  相似文献   

6.
动员农民与建立政权——中国共产党土地政策的历史考察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中国共产党是在中心城市建立的政党,但其夺取国家政权并进行现代国家建设却依赖于动员和组织农民。通过新民主义时期中国共产党动员农民并建立新生国家政权的考察,展现了土地政策在中国革命和建设中的独特意义。  相似文献   

7.
钱守云 《理论建设》2012,(6):51-56,77
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重要问题,这一问题能否得到正确的解决,关系到中国革命和建设事业的成败。抗日战争时期,中国共产党根据中国社会主要矛盾和阶级关系的变化,把保障农民经济利益作为解决农民问题的重点,形成了丰富的保障农民经济利益思想,这一思想动员了广大农民投身到伟大的抗日民族解放战争的洪流中去,并依靠人民的力量,取得了抗日战争的彻底胜利。  相似文献   

8.
汤杰 《世纪桥》2010,(19):13-14
刘少奇在建设中国新民主主义经济及探索社会主义道路的过程中,非常重视农村合作社这一经济组织形式,新中国成立前后他撰写了大量的文稿来阐述农村合作社的性质、功能、目的、意义等,概括来讲主要有:合作社是"半社会主义性质";合作社具有"两大历史使命";合作社是经济上组织农民的"枢纽";发展供销合作社"是一个关键";使合作社成为一种"普遍的社会制度"等。刘少奇的这些思想对当时迅速恢复和发展农村经济具有重要意义,对今天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仍有积极启示。  相似文献   

9.
崔文秀 《奋斗》2005,(8):23-24
哈尔滨市王岗供销社废品回收专业合作社,是个以农民为主体、专门从事废品回收业务的合作经济组织。近几年来,在上级供销社的领导下,这个专业合作社在废品收购工作上有了长足的发展,对再生资源利用、建设节约型的和谐社会、美化城乡环境和为农民致富发挥了重要作用。  相似文献   

10.
正近年来,太仓市积极推进农村劳务合作社发展,为农民就业增收开拓新的路径,取得了显著成效。为进一步加强农村劳务合作社规范化建设,使这一新型合作经济组织在促进农民增收和服务社会中发挥更大的作用,最近我们组成联合调查组,对全市农村劳务合作社发展情况进行了专题调查。调查表明,发展农村劳务合作社,这是苏南新型工业化、城镇化快速发展地区促进农村劳动力充分就业和稳定就业的有力举措,是进一步拓宽农民增收渠道的有效途。  相似文献   

11.
毛泽东《才溪乡调查》一文所反映的中央苏区时期中国共产党在政权建设、军事动员、发展经济以及文化教育中开展群众工作的情况。中央苏区重视基层政权组织建设,充分发扬民主;积极宣传动员群众参加红军和支援战争,做到军民结合;关心群众日常生活,尊重人民群众的创新精神,把提高群众的生活水平与保障红军给养结合起来。值得注意的是,才溪乡在民主选举、军民关系、合作社商业经济发展等方面均有创新性实践,为走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道路积累了丰富经验,也为新时期开展党的群众工作、走群众路线提供历史借鉴。  相似文献   

12.
正减贫探索源于中国共产党的初心和使命。新民主主义革命时期,中国共产党聚焦土地革命和生产建设,在开天辟地的救国大业中实现了减贫事业的艰难起步;社会主义革命和建设时期,中国共产党开展社会救济和就业保障,在改天换地的兴国大业中实现了减贫事业的有序进展;改革开放和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新时期,中国共产党通过区域开发和组织建设,  相似文献   

13.
宋琼 《党史文苑》2014,(4):36-38
李大钊是中共早期的马克思主义理论教育家,他比较重视农民阶级的革命运动,并且依据中国实际情况对于大革命时期的农民问题提出了发动农民、组织农民和教育农民的思想。这些思想对中国共产党早期发动农村运动起到了一定的推动作用,同时对当前阶段中国正在进行的社会主义新农村建设和农民教育也具有一定的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4.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把农民解放和农业发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民主革命时期,是领导农民群众进行反对和废除封建主义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  相似文献   

15.
中央苏区时期的经济建设是中国共产党早期局部执政的一次伟大实践,以毛泽东为代表的中国共产党人在其中进行了卓有成效的组织领导工作。毛泽东在担任中华苏维埃共和国临时中央政府主席期间,将主要精力投入到苏区的经济建设中,作出了杰出的贡献。同时,毛泽东经济思想也在中央苏区时期逐步形成,并在苏区的经济建设实践中不断发展,指导了党和苏维埃政府的各项经济决策,推进了中央苏区经济建设的健康发展。  相似文献   

16.
罗其芳 《党史文苑》2004,4(2):35-37
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的基本问题,这一问题能否得到正确解决,关系到民主革命的成败。共产国际在指导中国革命过程中,认识到中国农民问题的重要性,认为解决中国农民问题是中国民主革命成败的关键,农民是中国民族解放和民主革命的基本和决定因素,并将解决中国农民问题与中国民族民主革命运动有机地结合起来,从而对中国共产党在民主革命时期开展农民运动,制定土地革命路线产生了重大影响。  相似文献   

17.
中国人口的80%是农民,中国农民是世界上最大的农民群体。农民问题始终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根本问题。保护农民合法的政治权利和经济利益,调动亿万农民的政治和建设积极性,这是我们处理农民问题的出发点和归宿。(一)要牢固确立依靠农民的观念。农民不仅是革命战争时期可靠的同盟军,在社会主义建设时期,农民仍是工人阶级的同盟军。党的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首先冲破传统框框的束缚,创造了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的是农民;在国家计划经济体制下,冲破了无数阻力,创造和发展乡镇企业的是农民;在保证粮、棉、油生产任务的前提下,开展多种经营、建立农贸市场、增加对城市副食品供  相似文献   

18.
中国的国情决定了农民问题是中国革命和建设的中心问题.中国共产党依据马克思主义的基本原理,始终把农民解放和农业发展放在极为重要的位置.民主革命时期,是领导农民群众进行反对和废除封建主义的地主阶级土地所有制,建立农民土地所有制的土地革命.新中国建立以后,是在完成民主主义革命的基础上,领导亿万农民走农业合作化道路,通过对合作制经济制度的完善与改革,解放与发展生产力,促进社会主义农业经济的稳步发展.一直到现在,这场变革还在深入地进行.  相似文献   

19.
中国共产党从局部执政时期开始领导人民开展经济建设,在不同的历史时期进行了许多伟大而艰辛的探索,走出了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经济建设道路,创造了世所罕见的经济快速发展奇迹,取得了辉煌的经济建设与发展成就,所积累的经济建设的成功经验已成为中国共产党领导中国人民推进新发展阶段经济建设、续写第二个百年辉煌的宝贵精神财富。  相似文献   

20.
刘明霞  刘琳 《共产党人》2011,(16):34-37
中国民主革命最核心的问题是农民问题,农民最核心的问题是土地问题。自中国共产党1921年成立以来,90年土地风云,延续了中国宏大历史命题:几亿农民的生存与发展;以工业化和城镇化为标志的现代化进程。二者,归根结底是土地问题。"土地上不仅可以长出粮食,还可以长出城市和房屋。"90年土地风云,有一条清晰的线索:土地革命时期"打土豪分田地",抗日战争时期"减租减息",解放区时期和建国初期的"土改",其基本特征是实现"耕者有其田",以此充分调动农民积极性,这是几千年来中国农业社会的最高理想。建国之后,中国共产党面临的选择是,如何推动中国从农业社会向工业社会转型,从农业国家向现代国家转型。中国道路如何走,反映在土地问题上,是上世纪50年代的农业合作社和人民公社运动。改革开放后实行的家庭联产承包责任制,及90年代至今仍在进行的土地规模流转,则勾勒出中国共产党在探寻中国道路上,对于土地问题的重新审视:既让农民拥有充分的持久的土地经营权,同时保留了工业化和城镇化进程中国家对土地的主动权。土地从私有到集体与国家所有的跌宕起伏,从现代社会的视角分析,这不仅是关系中国8亿农民安身立命的核心问题,关系粮食安全问题和国家长治久安的基本问题,也是中国经济社会转型中,城镇化和工业化进程中必须面对和解决的基本问题。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