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93 毫秒
1.
胡乔木同志在《关于人道主义和异化问题》一文指出:“历史唯物主义指出,生产力的发展,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以及阶级社会中表现这一矛盾的阶级斗争,才是历史发展的动力。”(《理论月刊》,1984年第二期,第7页)表明构成阶级社会的历史发展的动力有三个因素:生产力、生产力同生产关系的矛盾和阶级斗争。生产力同生产关系之间的矛盾是人类社会的基本矛盾,生产力是推动人类社会向前发展的最终动力,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向前发展的“直接动力”。(《马恩文选》第三卷,第374页)  相似文献   

2.
阶级斗争是一个历史范畴。随着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阶级斗争的内容、形式、对象和范围,都必然要发生深刻的变化。我国现阶段的阶级斗争,由于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消失,已不同于历史上以阶级对立为基础的阶级斗争,表现出其内在的、质的特殊性。我们要推动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和改革开放顺利前进,就必须正确认识现阶段阶级斗争的特殊性。特殊性之一,当前的阶级斗争,不再是完整形态的阶级和阶  相似文献   

3.
阶级和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中的普遍现象.但它并不是从来就有的,也不是永恒存在的.阶级是一个历史的范畴.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它是随着生产力的发展、私有制的产生而产生的.原始社会末期,随着生产力的发展而出现了剩余产品,为产生剥削和社会划分为阶级提供了可能.随着社会分工和交换的发展、生产资料私有制的出现,使这种可能变成了现实.在阶级产生问题上的暴力论的观点是错误的.  相似文献   

4.
一、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的迷雾 什么是阶级斗争?《简明社会科学辞典》认为,阶级斗争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教科书一般也认为,阶级斗争“指的是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等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326页),“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上海本  相似文献   

5.
西方马克思主义的中间阶级理论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阶级斗争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理解社会形态变迁的钥匙.阶级分析方法是马克思主义制定革命战略的主要依据.阶级理论是马克思主义的重要组成部分.在马克思的时代,对资本主义社会的阶级分析主要立足于无产阶级与资产阶级的根本对立上.马克思在《共产党宣言》等著作中,把资本主义社会看作是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两极化对立的社会.他说,在资产阶级时代,“阶级对立简单化了.整个社会日益分裂为两大敌对的阵营,分裂为两大相互直接对立的阶级:资产阶级和无产阶级”.《资本论》中的大多数分析就是对这种两极化的阶级的分析.此外,马克思虽然在一些著作中描绘了政治舞台上由多种阶级行为者参与斗争的复杂画面,但尚未能从社会结构上对多种阶级的地位进行详细的分析.  相似文献   

6.
一、马克思主义关于阶级和阶级斗争的基本观点在马克思主义产生之前,资产阶级的历电学家和经济学家就曾经指出社会上存在着阶级对立的事实,并叙述了欧洲中世纪以来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因此,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并不是马克思、恩格斯的贡献。马克思的新贡献在于他科学地证明了:“(1)阶级的存在仅仅同生产发展的一定历史阶段相联系;(2) 阶级斗争必然要导致无产阶级专政;(3) 这个专政不过是达到消灭一切阶级和进入无阶级社会的过渡。”(《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333页)  相似文献   

7.
一、社会主义社会阶级斗争问题上的迷雾什么是阶级斗争?《简明社会科学辞典》认为,阶级斗争是不同阶级之间的斗争;教科书一般也认为,阶级斗争“指的是对抗的阶级之间的对立和斗争”(《辩证唯物主义和历史唯物主义原理》李秀林等主编,人民大学出版社1984年第2版,第326页),“是经济利益根本对立的对抗阶级之间的斗争”(《马克思主义哲学基本原理》上海本第5版,第267页)。对这一传统的阶级斗争定义,理论界似乎尚未有异议。《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和党的十三大政治报告均认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  相似文献   

8.
马克思主义认为,一切社会形态的基本矛盾,都是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的矛盾,社会主义也不例外,正是由于这两对矛盾的存在和发展,决定了“社会主义社会,不是一种一成不变的东西,而是和其他社会一样,是一个经常变化和发展的社会”。但是,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又具有同以往一切社会的基本矛盾根本不同的性质和情况。资本主义社会的矛盾表现为剧烈的对抗和冲突,表现为剧烈的阶级斗争,那种矛盾只有通过社会主义革命才能加以解决,而社会主义社会的基本矛盾则不具有这种对抗性。社会主义制度能够容许生产力以旧社会所没有的速度迅速发展,但社会主义生产关系和上层建筑还不够完善,这些不完善的环节和方  相似文献   

9.
我们党《关于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决议》阐述了我国社会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被消灭以后的阶级状况及主要特点,它既和阶级斗争贯穿于社会主义社会整个历史阶段的观点划清了界限,又和“阶级斗争熄灭论”划清了界限。但是近几年  相似文献   

10.
自从一八四八年马克思和恩格斯在《共产党宣言》第一章开宗明义地提出,“到目前为止的一切社会的历史(指有文字记载的历史)都是阶级斗争的历史”以来,阶级斗争问题,一直是马克思主义者所关注的一个重大理论和实践问题。马克思主义者之所以如此重视阶级斗争,是因为在阶级对抗性社会里,阶级斗争是人类社会历史发展的直接动力和巨大杠杆。无产阶级如果不搞阶级斗争,不采取各种形式同反动统治阶级斗争,无产阶级就不能争得民主,夺取政权,也不能打垮敌人的疯狂反扑,巩固政权。这是已为历史事实证明了的马克思主义的真理。但是,当剥削阶级作为阶级已经不再存在时,而我们仍然以过去的观点看待阶级斗争,用过去的方法处理阶级斗争问题,那就必然导致阶级斗争扩大化,给党、国家和人民带来灾难。这也已为历史事实所证明。  相似文献   

11.
周静 《学理论》2012,(25):48-49
通过对阶级理论的分析,阐述了阶级斗争到阶级合作的马克思主义的阶级分析方法,它对我们思考、分析、解决当代资本主义社会矛盾及我国现阶段所长期存在的具有阶级斗争性质的社会现象,具有重要的理论研究意义。  相似文献   

12.
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以后,我国还有没有阶级斗争?马克思主义的阶级斗争理论和阶级分析的方法还有没有用?对于这些问题的正确回答,有助于我们正确认识我国的社会主义社会,也有助于坚持四项基本原则,反对资产阶级自由化.  相似文献   

13.
论社会主义社会人民内部矛盾是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马克思、恩格斯一向认为,阶级斗争是阶级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根据历史唯物主义对阶级社会的规定,社会主义社会既不是阶级社会,又不是无阶级社会,是有阶级社会向无阶级社会过渡的历史阶段。那么,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直接动力是什么?根据马克思、恩格斯所提出的丰富的、科学的、完整的关于社会发展的动力理论,根据我国社会主义的实践,说明了社会主义社会发展的  相似文献   

14.
论我国现实阶级斗争的历史基础张海旺正确认识我国社会主义时期一定范围内存在的阶级斗争,必须弄清我国社会主义社会建立以前阶级斗争的状况。正如马克思、恩格斯揭示整个人类社会阶级斗争的规律必须探讨阶级斗争的产生,预见未来社会政治必须以当时现存的资本主义阶级斗...  相似文献   

15.
相对于静态的基于经济关系的阶级划分,阶级形成是阶级作为政治主体何以由想象变为现实,从自在状态转变为自为状态的动态过程。基于马克思的阶级形成理论,当代西方马克思主义者把阶级意识、阶级斗争和政治文化看成是阶级形成的三个核心要素,它们构成了阶级实践和阶级行动的重要历史动力。其中阶级意识的本质是对阶级利益的自觉,阶级斗争是维护本阶级利益的联合的群众性运动,政治文化是将其成员凝聚团结在一起的"水泥",并表现为对阶级身份的政治认同。  相似文献   

16.
无产阶级专政理论是科学社会主义理论的有机组成部分,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国家学说的核心内容之一,也是马克思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国家学说与资产阶级学者的阶级斗争理论和国家学说的根本区别,但长期以来,理论界对无产阶级专政理论的理解产生了一些与马克思的本意相偏离的地方,如把无产阶级专政看作是一种国家政权,是社会解放的“普遍运动”。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是消灭阶级等,这在一定程度上影响了对这一理论的正确认识,因此,有必要对这一理论进行再认识,从而达到科学地认识和理解这一理论的目的。马克思认为无产阶级专政是一种政治组织,不是社会解放的“普遍运动”。无产阶级专政的任务不是消灭阶级,而是在政治上“保证”从资本主义社会向无阶级社会的过渡。  相似文献   

17.
毛泽东论新民主主义社会的阶级合作   总被引:5,自引:0,他引:5  
毛泽东认为,阶级利益的一致性,是阶级合作的基础.在新民主主义社会时期,各民主阶级的共同利益是第一位的,他们的不同利益则是第二位的.他们应当为了这种共同利益而实行阶级合作.他们的不同利益应当服从于他们的共同利益.他们的不同要求和他们之间的阶级矛盾,不会也不应该使之发展到超过共同要求之上.为了他们的共同利益和共同任务,应当和可以实行一种调节各阶级相互关系的恰当的政策.在这种政策调节之下,他们可以共同完成新民主主义国家的政治、经济与文化的各项建设任务.因此,在新民主主义社会中,调节阶级关系,实行阶级合作,是第一位的,阶级矛盾和阶级斗争,则是第二位的.在这种阶级关系中,即使是劳资两大阶级的关系,也应当是通过实行"劳资两利"的政策,建立"劳资合作"的新型阶级关系,以使劳资双方共同为发展工业生产而努力.毛泽东的这一重要思想,至今仍对于我们具有重要的启示和借鉴意义.  相似文献   

18.
在国家学说史上,最深刻,最富于创造性的学说是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众所周知,马克思主义的国家学说是建立在阶级斗争理论之上的学说。它创造性地揭示和分析了国家的阶级性质。它认为,国家是阶级斗争不可调和的产物,是社会统治阶级进行阶级统治压迫的工具。所以,国家随着阶级的产生而产生,随着阶级的消灭而消亡。只要承认这个学说的前提,就无法抗拒它的结论,就必须承认,有必要用暴力革命的手段“打碎”资产阶级专政的国家机器和建立无产阶级专政或人民民主专政的新国家机器,以便把彻底消灭阶级的事业进  相似文献   

19.
在我国大陆上消灭了剥削阶级和剥削制度之后,在新的历史条件下,是否还存在阶级斗争?存在什么状况的阶级斗争?我们党在十一届三中全会以后,通过拨乱反正,总结国内外的历史经验教训,根据我国现实的阶级结构变化状况,对之作出了马克思主义的科学分析和明确的回答.1981年6月党的十一届六中全会通过的《建国以来党的若干历史问题的决议》指出:"在剥削阶级作为阶级消灭后,阶级斗争已经不是主要矛盾.由于国内的因素和国际的影响,阶级斗争还将在一定范围内长期存在,在某种条件下还有可能激化.既要反对把阶级斗争扩大化的观点,又要反对认为阶级斗争已经熄灭的观点."(《三中全会以来重要文献选编》,第841页)这是对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阶级斗争形势的唯一科学概括.实践证明,这个论断是完全正确的,符合我国客观实际,是很有现实意义的.  相似文献   

20.
马克思在1852年3月5日给魏德迈的信中曾对阶级斗争观点说了一段很重要的话:“无论是发现现代社会中有阶级存在或发现各阶级间的斗争,都不是我的功劳。在我以前很久,资产阶级的历史学家就已经叙述过阶级斗争的历史发展,资产阶级的经济学家也已对各个阶级作过经济上的分析。”(《马克思恩格斯选集》第4卷,第332页)马克思在这里没有明确指出他们是不是最早发现阶级和阶级斗争的人。意大利马克思主义者安·拉布里奥拉认为,古代历史学家和文艺复兴时期意大利的历史学家,根据城市共和国内的阶级斗争早就对这些斗争作了描述。这种说法是否有理,姑置不论。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