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8 毫秒
1.
哲学是时代精神的精华,随着时代的变迁,哲学必然发生研究主题、研究重心、研究内容、研究方式和理论形态的转换。随着中国特色社会主义伟大实践的展开,作为这一实践过程指导思想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必然发生主题的转换,即由斗争哲学向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转换。我们需要的不仅仅是提出这一任务,而是建设这种哲学。我们有丰富的基于中国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建设哲学,但大量存在的是文本形态的建设哲学,我们需要建构的是能够指导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现代化建设实践、反映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本质和规律的学说,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的建构,关键是实现由文本形态的建设哲学向叙述形态建设哲学的飞跃。  相似文献   

2.
提出构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并不意味着马克思主义哲学过时了,而恰恰是适应时代主题、实践主题和党的历史方位变化而提出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有其独有的研究方法、研究对象、范畴体系、基本命题、基本原理和理论体系,它本质上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新形态。  相似文献   

3.
马克思主义实践主题的转换为最和谐思维的意义.和谐思维具有建设性的内涵,与社会主义建设的实践与理论具有内在联系,构成其哲学基础.构建以和谐思维为主导的社会主义建设哲学,是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发展的现实路径.科学发展观使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哲学趋于成熟.  相似文献   

4.
张永光 《新视野》2015,(3):23-28
从哲学与实践的关系看,马克思主义哲学既是无产阶级革命的哲学,也是无产阶级社会主义建设的哲学,是革命哲学与建设哲学的统一。随着无产阶级实践主题由革命转向建设,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发展客观上要求实现由革命哲学向建设哲学的转变。随着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的展开,人们在把马克思主义基本原理与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过程中形成了丰富的社会主义建设哲学,但仅仅是"形式上无系统"的建设哲学。我们的任务,就是"在形式上无系统之哲学中,找出其实质的系统",然后再由实质上的系统上升为形式上的系统,形成由范畴、命题和原理所构成的逻辑体系。  相似文献   

5.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是对世纪最伟大的实践活动,用社会主义辩证法,把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和实现社会主义现代化的经验,提升到普遍性,找出它们的辩证规律来,这是马克思主义哲学的普遍原则同社会主义建设实践相结合的重要途径,也是马克思主义哲学为我国建设事业服务的中介形态。马克思主义哲学通过社会主义辩证法的中介,变为我国改革和开放的现实过程。21世纪将随着我国的改革和建设的伟大实践而不断向前发展。  相似文献   

6.
当代中国共产党人在运用马克思主义指导我国社会主义改革开放的实践中,不断探索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的建设规律,逐步形成了以邓小平理论、"三个代表"重要思想、科学发展观等重大战略思想在内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基于对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建设规律的深刻把握和社会实践的需要,这一科学理论体系具有共同的理论主题,共同的哲学基础,独特的理论框架和理论特征。  相似文献   

7.
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需要在实践和理论上不懈进行探索,不断在实践的基础上提出创新的理论,用发展着的理论指导实践。在这个实践和理论的双重探索中,哲学社会科学具有不可替代的重要作用,哲学社会科学工作者是一支不可替代的重要力量。我们必须始终重视哲学社会科学,加快发展哲学社会科学。  相似文献   

8.
探索马克思主义哲学的当代形态不仅是时代的要求,更是马克思主义哲学自身发展的逻辑必然.基本价值、时代精神、现代成果、中国问题和中国表述,是建构中国化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的五大核心要素和努力方向.只有在全面把握这五大要素的基础上,才有可能建构起体现时代性,把握规律性,富于创造性的具有中国特色、中国风格和中国气派的马克思主义哲学当代形态.  相似文献   

9.
十六大报告在党的全国代表大会文献中第一次运用了政治文明这个概念 ,并把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 ,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 ,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一个重要目标。这一重要思想 ,是对建设有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要认真贯彻这一思想 ,必须全面领会其科学内涵。本文试图从哲学角度进行思考和探讨。一、政治文明的哲学基础马克思主义认为 ,人类社会是由生产力和生产关系、经济基础和上层建筑所构成的。生产力发展过程中直接成果的积极因素的沉淀 ,就是我们所说的物质文明。上层建筑发展过程中积极因素的沉淀 ,就是我们所说的精神文…  相似文献   

10.
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   总被引:2,自引:1,他引:1  
杨丹娜 《学习论坛》2009,25(10):16-20
由多个理论成果组成的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主题的确定要有一个基本原则,这就是要能涵盖多个理论成果的主要内容和实践问题,并贯穿开辟新路和创新理论的整个实践过程,既体现实践主题的一以贯之和理论上的一脉相承,又反映理论和实践的开放性、时代性、发展性特征.因此,应把"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理论体系的主题."什么是社会主义、怎样建设社会主义"是贯穿建设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实践始终的重大历史课题,只有解答好这一课题,才能避免在社会主义建设中出现大的挫折和失误,才能坚持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发展道路.  相似文献   

11.
本文把学习党的十六届六中全会《决定》与纪念毛泽东《关于正确处理人民内部矛盾的问题》发表50周年联系起来,以《正处》的社会主义矛盾学说为指导,阐述了构建社会主义和谐社会的紧迫性、可能性及其转化为现实性的条件;从当前实际出发,分析了构建和谐社会与消解不和谐因素和向破坏和谐的现象作斗争的关系,以及在新历史条件下如何慎重处理人民内部矛盾不致使其由非对抗性激化为对抗等问题。  相似文献   

12.
民主的实现需要一些必要的社会条件,在中国这样一个经济和社会发展不平衡、人口众多、区域辽阔的多民族国家,要在各个区域同时具备这些社会条件是不可能的,因此,必须走区域性推进社会主义民主之路.借鉴中国经济改革的经验,学习西方民主的有益经验,中国需要以党内民主和基层民主为突破口,通过建立民主实验区,在一些经济和社会发展走在全国前列的地区先行进行民主实验,从区域到全国地推进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  相似文献   

13.
政治文明是社会主义现代化题中应有之义。党的十六大把政治文明建设与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紧密联系起来,标志着我们党对社会发展规律和社会文明进步趋势的认识的深化。大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深化政治体制改革的必然要求,在经济体制改革比较成熟和政治体制改革“存量”比较坚实的情况下,在一个更高层次上通过深化改革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是水到渠成的。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目标,是中国特色社会主义经济、政治、文化全面发展的目标,把政治体制改革和政治文明建设提到了更加重要的议事日程上来。  相似文献   

14.
党的十六大报告把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作为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内容,是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对邓小平理论的丰富和发展.而在新的历史条件下,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应以学习和借鉴为主,要正确处理"一般"与"个别"的关系,要对资本主义政治文明的成果采取"扬弃"的态度,从而进一步推进我国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相似文献   

15.
中国共产党在80年的历程中,跨越了社会主义革命的“卡夫丁峡谷”,破解了经济文化落后国家建设社会主义的难题,取得了马克思主义普遍真理必须与中国实际相结合的宝贵经验,汲取了看近了共产主义、高估了社会主义、看偏了资本主义、忽视了封建主义的教训。  相似文献   

16.
“三大文明”构成了社会文明的整体 ,而政治文明是人类社会进步的重要表征和社会文明的重要组成部分。“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新范畴的提出具有重要的理论意义和实践意义 ,它是社会主义文明发展进步的重要表现。着力推进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  相似文献   

17.
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   总被引:6,自引:0,他引:6  
发展社会主义民主政治,建设社会主义政治文明,是我国政治发展的重要内容,也是全面建设小康社会的重要目标。然而,社会主义政治文明作为一个理论创新,人们对其认识还不够全面和深入,有些方面还存在偏差,有必要加强学习和研究。本文就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提出及其深刻的理论意义、重要现实意义和深远的历史意义,社会主义政治文明的科学涵义和主要内容,如何加强社会主义政治文明建设等问题发表一些不成熟的看法,力求有助于这种学习和研究。  相似文献   

18.
一、毛泽东对我国国情的正确认识和社会经济发展战略的正确思想。 能否正确地认识国情,是革命政党能否制定正确的政治路线和确定正确的发展战略目标的前提。毛泽东在中共七届二中全会上指出:“中国的工业和农业在国民经济中的比重,就全国范围来说,在抗日战争以前,大约是现代性的工业占百分之十左右,农业和手工业占百分之九十左右。这是帝国主义制度和封建制度压迫中国的结果,这是旧中国半殖民地和半封建社会性质在经济上的表现,这也是在中国革命的时期内和在革命胜利以后一个相当长的时期内一切问题的基本出发点。从这一点出发,产…  相似文献   

19.
观念是人的灵魂,观念文化体系是民族和国家的灵魂.文化建设的目的,一是为了创造出更加丰富的社会财富,二是为了创建和维护更加文明的社会秩序.文化建设的目标,一是追求知识文化的更加丰富和准确,二是追求技术文化的更加发展,三是追求观念文化的更加文明.在市场经济条件下,社会主义文化建设的首要内容,是观念文化建设.只有建立起集中了民族智慧和现代文化成果的完整的观念文化体系,才能够实现中华民族的伟大复兴.  相似文献   

20.
科学的社会主义本质观是邓小平的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思想的前提和基础,而人的全面发展是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思想的核心和根本目标。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必须创造一个有利于社会运行的良好环境,必须建立健全社会主义社会建设和管理的运行机制,包括激励机制、控制机制、社会保障机制和社会监督机制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