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578 毫秒
1.
学术信息     
如何建设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复旦大学国际关系与公共事务学院副教授苏长和在《为什么没有中国的国际关系理论》(载《国际观察》2005年第4期)一文中认为,要使国际关系成为受其他学科尊敬的学科,可以在两条道路上进行探索,一条是走思想史的道路,另外一条是走经济学发展的路子。前  相似文献   

2.
尹继武在2003年发表《国际关系的微观视角分析:心理与国际关系》一文中认为,社会科学理论发展的动力之一来源于对相关学科方法的借鉴。由于国际关系学科发展的不成熟,因而,在理论研究中更多的是借鉴其他学科的研究方法来分析国际关系问题。国际关系心理学是将心理学的分析方法运用于国际关系学的研究中———国际政治行为的心理学分析。相对于传统的从权力、制度和新近的文化等宏观视角来进行国际关系分析而言,从心理学角度去解析国际关系是属于微观层次上的考究。综观国际关系理论思想史,理论界偏重于宏观现实政治探讨,重视宏观理论的建构,…  相似文献   

3.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以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问题研究为主旨、国际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国际关系学术期刊,设有"国际政治"、"国际安全"、"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等栏目。  相似文献   

4.
上海国际问题研究所研究员任晓在《国际政治研究》2005年第4期发表的《国际关系学不能没有人文底蕴》中指出,社会科学研究是否需要人文底蕴,这本来不应该是个问题,然而近来似乎又成为了一个问题。他指出,社会科学研究不仅需要人文底蕴,而且不能没有人文底蕴。中国的国际关系学同样如此。人文底蕴的基本涵义是:熟悉人类(世界的和中国的)历史脉络,掌握中外哲学经典的基本内涵,理解人类基本的价值观念等。在当代西方社会科学研究中,曾经出现过祛除价值、追求纯科学的运动和尝试。就政治学和国际关系学科领域而言,当代的行为主义运动就是如此。…  相似文献   

5.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以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问题研究为主旨、国际安全研究为特色的国际关系学术期刊,设有"国际政治"、"国际安全"、"国际关系理论"和"国际政治经济学"等栏目。"国际政治"栏目刊登关于对国际问题进行深入分析的文章,重点关注当代国际社会所面临的较为突出的问题,包括重要的国际事件,国与国之间、地区间的一些焦点问  相似文献   

6.
许亮在《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的“科学主义陷阱”》(载《国际论坛》2008年第5期)中认为,国际关系研究应从问题人手已成为基本共识,但问题的存在是有具体条件的,任何将某一问题的结论进行普世化的推广都需慎重。科学主义者往往以方法论的科学性就草率赋予问题和结论的普世价值。同样是研究国际秩序,美国的现实主义者看到的是无政府状态;而英国的现实主义者却看到国际无政府中的社会秩序。  相似文献   

7.
征稿启事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以刊载国际问题研究论文为主、同时反映本院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学术理论刊物。近年来,我刊在栏目设置上向国际政治、国际关系方向倾斜,主要栏目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国家安全理论、国际经济、国际法等。为加大国际关系方向的发稿比例,现面向广大从事国际关系研  相似文献   

8.
白云真 《外交评论》2007,1(5):93-101
美国国际关系研究在国际关系学科中是否处于知识霸权地位,是国际关系学者关注的主题之一。本文试图比较欧美学术期刊以探讨此问题,即《国际研究季刊》、《国际组织》、《欧洲国际关系》、《国际研究评论》。本文选取上述四份权威期刊在1997年-2006年期间所刊发的论文为分析文本,侧重分析论文作者的国籍、研究主题及研究方法,进而探讨美国国际关系研究在学科中地位的变化问题。进而尝试从不同角度探讨如何改变美国知识霸权的路径,包括对美国国际关系研究的优点及缺失的充分认识、国际关系学科史的重述等问题。  相似文献   

9.
征稿启事     
《国际关系学院学报》由国际关系学院主办,是以刊载国际问题研究论文为主、同时反映本院科研和教学成果的学术理论刊物。目前,我刊在栏目设置上有:国际关系理论、国际关系史、国际政治、国家安全理论、国际经济等。现面向广大从事国际关系研究的学者、教师征稿。  相似文献   

10.
《天津社会科学》杂志社王贞的《国际关系理论研究中文化视角的回归》(载《学海》2005年第2期)一文认为,在国际关系理论领域中,现实主义学派一直占主导地位,成为国际关系理论的“大传统”。他们认为决定国家行为的因素主要是国际政治体系和物质实力,政治、军事实力即“硬权力”  相似文献   

11.
在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10期的《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一种审视:对学科分支领域的快速扫描(中)》一文中,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王逸舟教授指出:“哥本哈根学派”一词在中国专业期刊上的出现,比英国学派还要晚,相对而言对它的介绍和分析也略少。这一主要兴起于20世纪70、80年代北欧一带的思想流派,依据这一地区近代历史形成的传统,侧重探讨地区共同体基础上的安全复合体形态及和平主义理论渊源,对美式的国家中心主义的军事安全观念作了学理的和政治的批评。正是由于这些构成要素,  相似文献   

12.
自1919年作为学科的国际关系理论在西方诞生以来,主权国家一直是国际关系的主体,个人仅是作为国家这个单元的组成部分而存在于国际关系理论之中.然而,在日益互联的新媒体时代,越来越多政治意识和自我意识被激活的个人参与到国际政治互动中,并因此正在改变着国际政治系统中的"单元成分".如果国际关系理论对个人的研究仍继续囿于如何使...  相似文献   

13.
在发表于《教学与研究》2006年第9期的《中国国际关系学的一种审视:对学科分支领域的快速扫描(上)》一文中,著名国际问题专家王逸舟教授指出:主要发达国家(尤其是美国)的国际关系学者使用规范的手段进行研究和写作已经成为习惯,有专门刊登以计量统计和数学模型分析国际关系的学术刊物,方法论的研讨在那里占有相当大的篇幅,对自己提出的命题进行严格的精确的检验是判别论文质量的重要标准之一。整体上欧美传统上一直比较重视精密科学和实证逻辑,  相似文献   

14.
陈玉刚 《外交评论》2010,27(1):53-62
当前的国际关系实际上包含了国际关系和全球关系两种关系,它们相互联系,但各有特点和机理,用国际关系的方法无法解决全球关系的问题。全球关系是国际关系的新发展,它指向全球秩序的创建。由于现有国际关系理论不具备对全球关系的整合能力,因此各种全球秩序思想不断被提出,并为主导全球秩序的形成而竞争。在全球化继续深入发展的情况下,全球关系的重要性正在超越国际关系,我们应尽早确立全球秩序的情怀、目标和战略,贡献我们的全球秩序思想。  相似文献   

15.
国际关系学科的产生与国际社会的发展程度和发展状态紧密相连,国际关系学理论的发展道路体现了现实社会国家间的多层次状态。了解了国际社会的历史发展阶段就能理解国际关系理论的发展脉络,反之亦然。从对历史的解读和对国际关系理论的文本解读中我们发现:理论和现实是如此的相得益彰。国际关系研究者的学术趣味就体现在以现实为理论根基的国际关系理论指导了我们看待历史的角度,对现实社会国际社会的发展起到了指引作用。  相似文献   

16.
高程 《外交评论》2013,30(3):1-19
本文在中国国际关系学科创新的视角下讨论东亚秩序研究的发展及其价值。区域概念及哲学思想产生的历史背景和驱动力显示,东亚秩序研究在中国的逐渐兴起既是国际关系学界寻找理论创新点的需要,也是在中国崛起的现实需求下应运而生的产物。进而,本文展现了近年来中国学界在东亚秩序领域的研究脉络和进展。选取的视角包括四个议题:思想和历史维度的跨学科关怀、来自古代东亚秩序的反思及一般启示、对于东亚体系和东亚秩序性质的讨论,以及传统"区域主义"视角在东亚合作中的适用及其局限。这些尚未形成体系的研究,体现出中国学者逐渐从忠实追随到开始认真反思以欧洲为模本的地区秩序研究范式,尝试走出西方现代国际关系理论中一些思维定式的趋势。对国际社会无政府状态、安全困境、联盟制衡等经典西方国际关系假说的批判性思考,引导出地区秩序研究在中国和东亚国际关系土壤中可能萌发的理论生长点。西方主流国际关系学界已然意识到其对于学科的创新价值。在此环境下,立足自身的历史和困惑揭示中国与东亚及世界的关系,是中国和西方国际关系学界实现平等对话的基础和优势所在。  相似文献   

17.
作为国际关系学的一个分支领域,国际合作研究呈现出几个明显的历史特征:时间上,国际合作研究主要兴起于20世纪70年代末.空间上,国际合作研究真正诞生于美国.理论载体上,国际合作研究主要存在于新自由主义理论中.国际合作研究发展的历史特征受到国际关系学科的发展历史的深刻影响,国际关系学发展历史中的"国家知识霸权"的演变、"范式知识霸权"的更替、"大争论的学科发展模式"、"着重于行为研究和语言研究的重大知识革命"对国际合作研究具有重大影响,在一定程度上解释了国际合作研究为何呈现出这样的时空特征和理论特征.这种分析是从国际关系学科史的视角出发的,而且是一种单向度的分析,强调国际关系学科史对国际合作研究的影响.  相似文献   

18.
二战以后,美国一直掌握着国际关系研究的话语霸权,塑造了国际关系研究的基本范式并从学理层面论证其霸权合法性。冷战结束以后,出于理论发展的需要与国际政治现实的挑战,国际关系研究逐渐呈现出多元化态势,欧洲国际关系研究在研究取向、研究方法、研究议题、理论流派等方面与美国展开了积极的话语权竞争,成就了"欧洲视角",在一定程度上消解了美国的话语霸权。近年来,随着国际政治格局的调整与地缘政治重心的东移,国际关系研究的亚洲意识也逐渐觉醒,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自主性建设已初见成效,学术自觉与学术自信有所提升。但中国国际关系研究在话语权建设上存在诸多不足,应进一步强化学科内涵建设,推动理论创新;寻找西方学术话语体系的突破口,挖掘新的研究支点;拓展话语平台,为外交话语体系提供学术支撑。只有制定正确的话语权战略并付诸实施,才能从根本上提升中国国际关系研究的竞争力。  相似文献   

19.
张建新 《外交评论》2009,26(4):156-158
2009年6月11—12日,由复旦大学国际政治系主办、以“国际关系研究的创新与发展:新理论、新领域、新方法”为主题的国内高级学术研讨会在上海召开。来自中国社科院、中国人民大学、中共中央党校、清华大学、南京大学、武汉大学、上海社科院、上海国际问题研究院、上海外国语大学、复旦大学等27所高校、科研院所的80多位专家学者以及《世界经济与政治》、《国际问题研究》、《外交评论》、《欧洲研究》和《国际观察》等多家国际关系学术期刊的主编、编辑应邀参加了会议。会议围绕国际关系研究的“新理论、新领域、新方法”这个主题,分三个议程展开了热烈而富有成效的讨论。  相似文献   

20.
全球化大环境下国际关系民主化具有独特的审美意向。国际关系民主化思想是人类一贯以来对民主思想的尊崇及在全球化条件下的持续发展和进一步扩散。民主一般包含民主政治制度和社会民主运动两个向度,国际关系民主化则一方面指国家彼此之间平等、公允地参与国际事务及为达到这一目标的趋向过程,另一方面是指建立世界政府,重建国际秩序,世界主义民主的构想。无论是政治政策还是运动过程,国际关系民主化在全球化的语境下,都具有涵容西方美学、艺术哲学的精神内涵和审美要求。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