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65 毫秒
1.
赵紫阳同志在党的十三大报告中重新提出了我国的工业化问题,指出:我国社会主义初级阶段,“是由农业人口占多数的手工劳动为基础的农业国,逐步变为非农产业人口占多数的现代化的工业国的阶段。”这里提出了今后我国实现工业化的基本。我看它主要有两点:第一是劳动力结构要有根本性的改变,即改变八亿农民搞饭吃的落后状态;第二是农业的生产手段要有根本性的改变,即由落后的手工劳动代之以现代化的机器生产。十三大报告关于工业化问题的论述,反映了我们党对工业化理论有了一个新的的更  相似文献   

2.
领导下乡,就餐吃什么?自带干粮,不现实;到机关食堂排队买饭吃,行不通;吃四菜一汤的客饭,容易走样.到底应该怎么办?浠水县县长杜章均同志下乡,首先就跟基层讲:“我就餐,你们搞一、两条小鲫鱼煮点面条或炒碗鸡蛋饭,我最爱吃!”杜县长言出必行.笔者曾多次随杜县长在基层就餐,吃的都是这种“水陆饭”——煮面条和炒干饭.杜县长吃“水陆饭”事虽小,但意义和作用不可低估.首先,基层普遍反映,这种伙食办起来挺容易,挺经济,一顿饭还花不到招待某些客人的一包  相似文献   

3.
贫困山区由于特定的自然环境,传统农业仍占主导地位,市场经济相当落后。弄清其落后的主要表现,分析其落后的内在和外在的根源,这是寻求发展贫困山区市场经济的科学对策的前提。 一、贫田山区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主要表现 市场经济就农民而言,重点是进行商品生产和经营,这在贫困山区的农村几乎还是一张白纸,人们从事的是半自然经济和半商品经济。这些地区的农民市场经济不发达的主要表现是: (一)生产单一性。农民实行联产承包责任制后,农民经营土地有了自主权。但由于受传统农业观(农业就是粮食)和传统农民观(农民就是种庄稼)的影响,农民的主要精力和主要作物都是“以粮为纲”,粮食虽然丰收了,可农民家里的余粮并不多,甚至还要吃供应。因为一年到头全家的各种经济活动主要靠卖粮进行,形成了“砍柴卖,买柴烧”的不良状况,经济收入也只能做到“温饱型”。  相似文献   

4.
最近,陈云同志在总结我国经济建设的经验教训时指出:搞经济建设必须清醒地认识国情。他说:“我们是十亿人口、八亿农民的国家,我们是在这样一个国家中进行建设。”“我们必须认识这一点,看到这种困难。现在真正清醒认识到这一点的人还不很多。”陈云同志的这一经济思想,既尖锐地指出了我国经济建设多次跌交子、长期犯“左”的错误  相似文献   

5.
第一,要苦干莫苦熬。吴金印看到农民喝汤水吃糠团嚼野菜,衣不遮体食难果腹,心里很难过,于是带领干部群众在乱石滩上造田,凿洞引水,让沧河改道,顶着病痛,战胜灾难,让群众有了饭吃,这就是苦干及其结果。有饭吃,吃饱饭,这是群众最基本的要求,也是乡镇领导最基础的工作。近几年来,不少乡镇提出“保吃饭”口号,还只是保机关干部职工的吃饭,有些乡镇甚至“保喝粥”都难,更别说“求发展”了。这些乡镇领导的一个共同特点就是苦熬,把困难的原因都归于宏观经济调控。这是不正确的。党的领导干部应该受命于危难要解除危难,在困难的地方要带领群众解决困难。因此,这些乡镇领导必须尽快提高自己的综合素质,变苦熬为苦干,只有苦干才能获取好收成。当然,苦干不等于蛮干、盲干。要大兴调查研究之风,吃透乡情,找准路子。一定要避免工作上的“跟风”,即一时搞规模农业,一时搞规模工业,一时又抓第三产业,今天提思路,明天订战略,后天作规划,到头来没有一样落到实处。这样就完全歪曲了苦干的含义。  相似文献   

6.
我国农民有多少所谓“9亿农民”是笼统地指“9亿农业户口”的人数。实际上只有7.97亿人住在农村,占总数的88.4%,另外1.05亿农业户口的人都住在城里。7.97亿农民中,真正搞饭吃的就业人口有5.23亿人,其余2.74亿人是未成年的儿童和已丧失劳动...  相似文献   

7.
我国农村集体所有制经济能否发展,是关系到我国八亿农民生产和生活的大问题,也是关系到整个国民经济发展的大问题。但是,长时期以来,在“左”的思想指导下,特别是由于林彪、“四人帮”的破坏,对集体经济的社会主义性质缺乏正确认识,把集体经济当成“半社会主义所有制”,致使一些地方随心所欲地搞“扩社并队”、“穷过渡”、“一平二调”,严重地影响了我国农村集体经济的巩固和农业生产的发展。为了充分发挥农村集体经济在国民经济中的重要作用,尽快地把农业搞上去,必须正确认识农村集体经  相似文献   

8.
农业搞不好,工业就没有希望,吃、穿、用的问题也解决不了。农业要恢复,要有一系列的改革,主要是两个方面的政策。一个方面是农民的积极性调动起来,使农民能够极积发展农业生产,多搞点粮食,把经济作物恢复起来。另一方面是工业支援农业。  相似文献   

9.
农村费改税,被称之为自包产到户以来中国农村最大的一次改革行动。当年的包产到户,解开了捆绑八亿农民手脚的制度之“绳”,而今的费改税,则是给九亿农民穿上了一套法律之“甲”;“解绳”是把农民追求幸福生活的积极性释放出来,“穿甲”则是保护农民日益临近的幸福生活不被伤害。 农村经济发展了,农民手里有了几十余钱,囤里有了隔年之粮,满以为土地到手就“天下太平”了,可是不然,他们舒展了没几年的眉头又皱起来了:接蹲而来的乱收费,弄得他们穷于应付,甚至到了以死抗争的地步!他们的口袋被一些农村基层干部给盯上了。 向农民…  相似文献   

10.
“今年种地不发愁了” 2000年的春天对于德惠市达家沟镇天河村的农民 李本权来说,真是一个美好的春天,因为让他在过年时 还闹心的事被彻底地解决了:今年他家的3公顷承包田 不种大苞米而全部改种大豆了,并与德大公司签了收购 合同,所以他再也不用担心秋后苞米价低卖不出去了。 像李本权这样签了订单的农民,在达家沟镇已有5850 户,占全镇农户总数81%。提起搞订单农业,这个镇的农 民都抑制不住内心的喜悦:“有了订单就像吃了定心丸, 咱庄稼人就不再为卖粮而发愁了!”其实,有了订单,不 仅种地的农民不发愁了,它也让乡…  相似文献   

11.
论“三管齐下”的辩证统一   总被引:3,自引:0,他引:3  
1979年1月,《中共中央关于加快农业发展若干问题的决定》指出:“确定农业政策和农村经济政策的首要出发点,是充分发挥社会主义制度的优越性,充分发挥我国八亿农民的积极性。我们一定要在思想上加强对农民的社会主义教育的同时,在经济上充分关心他们的物质利益,在政治上切实保障他们的民主权利。离开一定的物质利益和政治权利,任何阶级的任何积极性是不可能自然产生的。”十三年来的实践充分证明中央关于加快  相似文献   

12.
陈云同志在主持全国财经工作期间,对农业基础地位问题进行了全面、系统、具体的论述。概括起来,主要是: 一、我国农业对经济建设的规模有很大的约束力。陈云同志举例说:“一九五四年和一九五六年农业歉收,都使第二年的工业生产、财政收入和基建投资下降,就充分证明了这一点。”(《陈云文选》第3卷第56页。以下凡引此书只注页码)随后,由于粮食供应出现四次比较严重的紧张状态,到60年代初,陈云同志再次指出:“农村能有多少剩余产品拿到城市,工业建设以及城市的规模才能搞多大。其中关键是粮食。这已经有了几次教训”。(第163页)因此,陈云同志提出了“无农不稳”、“无粮则乱”的科学  相似文献   

13.
农业“三低”循环的突围刘荒现代农业是以高投入、高产出、高效益为特点的,由于种种原因,我国农业基本上还处在低投入、低效益、低积累的“三低”循环之中。不改变农业的“三低”循环,就不可能实现农业发展、农民增收的目标。本文将分析这一循环的构成、成因,并探讨突...  相似文献   

14.
邓小平把农业、农村和农民问题放在党的工作和国家发展战略的首位,曾多次指出:“中国经济能不能发展。首先要看农村能不能发展,农民生活是不是好起来。”“农村不稳定,整个政治局势就不稳定,农民没有摆脱贫困,就是我国没有摆脱贫困。”他还再三提醒全党:  相似文献   

15.
在遵义农业发展史上,曾经有一个农业适用技术的“五突破”,不仅使农产品告别短缺、解决了农民的温饱问题,而且从根本上改变了遵义曾一度靠调粮的历史。在此基础上,针对新形势下农业农村工作的新特点,我们于2002年提出了农业产业化发展的新“五突破”,即:基地建设的新突破、加工销售的新突破、科技推广的新突破、基础设施的新突破、农村改革的新突破。通过一年的实践证明,“五突破”是农业产业化发展的必由之路。而农业产业化又是农民奔小康的载体,是解决“三农”问题的根本途径。  相似文献   

16.
眼下,新农村建设浪潮此起彼伏,空前热闹。如何推进,各地更是八仙过海,各显神通。可是,综观基层反映,我们明显地感受到:这项旨在惠农的德政工程意外地显现出“官热民冷”的尴尬局面。其实,类似的尴尬,不仅在过去帮助农民调整农业结构、推行新技术新品种新模式中遭遇过,而且在近几年对口扶贫中也有所体现:先是送钱送物质,搞“输血式”扶贫,结果扶持出一批懒汉村。后来推行“造血式”扶贫,改为送技术、送信息,帮助农民修路,建农技站、科技联系户。结果,这些花了很大心血建起来的设施和场所,往往成了摆设,与人们期望值相差甚远。面对送上门的“…  相似文献   

17.
调整农业内部的比例关系,坚决贯彻“以粮为纲,全面发展,因地制宜,适当集中”的方针,大力发展多种经营,改变“单打一”的状况,这是加快农业发展,把农村经济搞活,使社社队队和广大社员尽快富裕起来的基本途径。我们赣南“八山半水一分田”,人多田少,山多资源丰富,更需要重视研究和解决好这一问题,切实组织广大群众向生产的  相似文献   

18.
“两白一黑”(粮、棉、煤)供给不足,是目前我国经济发展中的主要困难之一。调整产业政策、增加有效供给的主旨之一,就是要把“两白一黑”搞上去。一、正确认识当前粮、棉、煤的状况 1.粮、棉问题昔日“卖粮难”、“卖棉难”,今日收购难。历史经验一再证明,在中国这样一个拥有10亿人口8亿农民的大国,农业始终是国民经济的基础,而粮食和棉花又是基础的基础。农村的10年改革,特别是1979—1984年,农业连续6年丰收,取得了举世公认的成绩。但是,从此以后,形势发生了引人注目的变化:  相似文献   

19.
新宪法按照政社分开的原则,规定设立乡政权,保留人民公社作为集体经济组织,不再兼负政权职能。这是对1978宪法所作的一项重大修改,是涉及八亿农民政治、经济生活的一项重大改变。在我国,人民公社实行“政社合一”已经有二十多年的历史,实  相似文献   

20.
烟民爱烟爱到“当饭吃”的地步,似不足为怪。鄙人经济不宽裕,宁愿饭吃差点也不能断烟,故妻子有时讥语可以把烟“当饭吃”了,我也不想反驳,认了。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