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15 毫秒
1.
中国航天经过几十年的发展,已具备为防灾减灾提供服务的能力。国防科工委作为中国航天行业主管部门,积极推动航天技术为防灾减灾服务。五年来,我国相继发射了气象、海洋、资源三个系列共计5颗卫星,主要用于防灾减灾的“环境与灾害监测小卫星星座”(第一阶段共计3颗卫星)也在立项,并在紧张的研制之中。为保证这些卫星的成功发射和正常运行,以满足我国防灾减灾对航天技术的需求,在过去五年里国防科工委做出了不懈努力。充分发挥现有气象、资源、海洋卫星潜力,积极为防灾减灾服务目前,用于防灾减灾的卫星主要是对地观测卫星。1998年在长江和松…  相似文献   

2.
△我国又发射回收一颗卫星这颗卫星是八月五日在甘肃省酒泉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二号’运载火箭发射的。卫星按计划在轨道上运行五天,开展科学探测,并首次进行了微重力下的技术实验。这颗卫星装有法国马特拉公司的两个微重力试验装置。这是中国第一次为外国公司提供卫星搭载服务。八月十日在四川省中部预定地区又回收了这颗卫星。中国从一九七五年至今已连续成功地发射和回收八颗返回式卫星,卫星回收成功率达百分之百。△五年育出三百多农畜新品种由二百多个科研、教育及生产单位所组成的科技攻关队伍,五年间共培育出三百多个农畜新品种,包括水稻、小麦、玉米、薯类、橡膠、榖物等十大作物系列,以及瘦肉型猪、黄羽肉鸡、三杂交鲤和美利奴羊等。三百多个品种的培育成功,为我国农业生产力的发展,产生了巨大的作用。据不完全统计,十大作物新品种,在三年内累计扩大种植面积达两千六百六十  相似文献   

3.
据台湾媒体透露,台湾将于2003年10月在美国加州发射首颗自主遥测影像卫星“中华卫星二号”。这颗卫星的分辨率将达到2米,可获得台湾陆地及附近海域的即时卫星影像资料。该卫星潜在的军事侦察用途是显而易见的,它标志着台湾将有能力自主侦察祖国大陆东南沿海。  相似文献   

4.
声音     
“‘探测一号’卫星可以说是 中国首颗真正严格意义上的科学实验卫星。” 中国“双星计划”的第一颗卫星“探测一号”2003年12月30日凌晨从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升空。该星总指挥兼总设计师张永维接受记者采访时解释说:“双星计划”全称“地球空间双星探测计划”,是中国与欧洲合作的第  相似文献   

5.
中国卫星在轨控制技术日趋成熟航空航天部新闻发言人近日就中国新型返回式科学探测技术试验卫星发射与回收成功发表谈话,他说:“返回式卫星用途主要有三个方面:一是作为观测地球空间平台;二是作为微重力试验平台,在空间进行各种科学试验;三是作为发展载人航天必须掌握的技术。因此,返回式卫星在世界各类航天器中占有重要地位。目前世界上只有美国、前苏联和中国掌握了卫星回收技术。”据发言人介绍,此次发射返回式科学试验卫星探测精度有所提高;卫星获取的信息量明显增加;卫星的可靠性和灵活性也有较大提高;卫星在轨时间也由以往卫星的三至八天延长到十六天。卫星原计划十五天返回,在实际运行中,卫星在完成了预定的各项科学技术试验以后,为选择有利的落区气候条件,地面指挥人员及时调整了返回舱回收日,这说明中国卫星在轨控制技术上日趋成熟。  相似文献   

6.
航天——“五量一船”游太空 2003年是人类实现动力飞行100周年,也是中国的航天年。这一年我国共发射“五星一船”。“神舟”五号载人飞船发射成功,卫星有国内研制的北斗导航卫星,中巴第二颗“资源一号”卫星、中国“创新一号”小卫星、第18颗返回式卫星、“中星”20号通信卫星等。2004年,我国计划在酒泉、西昌、太原三大发射场进行9次发射,把10颗卫星送入太空。  相似文献   

7.
国内我成功发射三颗卫星8月29日,我国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了一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9月9日,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乙”运载火箭,同时将两颗“实践六号”空间环境探测卫星成功地送入了太空国家助学贷款新政策据8月31日新华社电,教育部、财政部、人民行、银监会日前下发了《关于进一步完善国家助学贷款工作的若干意见》,见规定,高校助学贷款的还款年限将从过去大学毕业后的4年延长到6年。新规定将从今年秋季开学起执行,此前,已签订国家助学贷款的学生将按原有定执行。国务院任命何厚铧为澳门特区第二任行政长官9月1日,…  相似文献   

8.
小资料     
世界同步卫星知多少? 从1963年美国发射第一颗同步通讯卫星起到1983年底,各国共发射了166颗通讯卫星。预计到九十年代初,各国还计划发射一百多颗。目前拥有同步通讯卫星的国家和集团有12个。其中自己创造卫星、用自己的运载工具发射的有美国、  相似文献   

9.
减灾动态     
《中国减灾》2004,(11):60-61
10月19日上午9时20分,中国第一颗业务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风云二号C”,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由“长征三号甲”运载火箭发射升空。火箭起飞约二十四分钟后,据西安卫星测控中心和在太平洋执行任务的“远望号”航天测量船报告,“风云二号C”卫星已经成功进入预定轨道。西昌卫星发射中心负责人随即在发射指挥控制大厅宣布,本次发射取得成功,经过一系列控制,“风云二号C”卫星将最终定点于东经105度赤道上空。据称,本次发射的“风云二号”为中国首颗业务型静止轨道气象卫星,而此前升空的两颗“风云二号”均为试验应用型卫星。这颗卫星还将替…  相似文献   

10.
《小康》2017,(5)
正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交付使用,为我国未来构建覆盖全球的天地一体化量子保密通信网络提供了可靠的技术支撑,国际学术界给予高度评价。1月18日,我国发射的世界首颗量子科学实验卫星"墨子号"圆满完成了4个月的在轨测试任务,正式交付用户单位使用。中国科学技术大学、中科院微小卫星创新研究院、西安卫星测控中心、中科院国家空间科学中心等单位相  相似文献   

11.
。新疆培军木盆地的夭然气将输向上海刀1伦钻井队 为此立下了新功. 必三峡电配合吓已发电333.引乙千瓦时,提前胡天完 成全年发电计划。图为13弓盯组转呢顺利运至码头_ ③今年我国外贸额将突破万亿美元截到。自幻日, 宁淤口岸累计出口贾易额突破2叩亿崖元。 公今年,中国航天发射 八箭升空。~曝高照, 获得满堂红。11月18 日,“试验卫星二号成 功发射.为今年中国航 天发射划上了圆满句 号。 ⑤国产首列跨座式单 轨车在长看道客车 股份有限公司下线我 国成为继日本之后世 界上第二个拥有这种 制造技术的国家日新月异写辉煌…  相似文献   

12.
<正>如果说,1970年4月的第一颗卫星上天是我国航天事业的一个起点的话,那么1984年4月发射地球同步卫星成功则是我国航天事业新的飞跃。我有幸参加了这次报道。  相似文献   

13.
《小康》2020,(24)
正在成功发射了我国首个火星探测器后,"长五"火箭今年还将把"嫦娥五号"探测器送上太空,完成我国首次月球采样返回任务。长征五号成为新一代运载火箭中首个进入高密度发射的型号,也预示着新一代火箭正逐步走向舞台中央。  相似文献   

14.
《小康》2016,(24)
正2016年9月22日,总部位于深圳大鹏的国家基因库正式投入运行。这是我国首个且唯一的国家基因库,也是目前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库。它的发展不仅让我们了解世界万物的过去,还将影响我们的未来。目前,基因"诺亚方舟"已正式启航2016年9月22日,位于深圳的国家基因库正式启用。经过5年建设,总部位于深圳大鹏的国家基因库正式投入运行。这是我国首个且唯一的国家基因库,也是目前为止世界最大的基因库。这个被媒体称为生命时代的"诺亚方舟"的基因库的运营  相似文献   

15.
国内     
《人民公安》2009,(24):4-5
我国近日将用长征四号丙火箭发射遥感卫星八号 太原卫星发射中心有关负责人13日表示,我国将于近日在太原卫星发射中心,用“长征四号丙”运载火箭,择机发射“中国遥感卫星八号”。  相似文献   

16.
一九五四年的「五一」国际劳动节,是在世界和平、民主和社会主义力量继续取得新的胜利之下来到的。我国人民为了和平幸福的生活,正在努力建设自己的国家。在国家过渡时期总任务的鼓舞之下,我们满怀着胜利的信心,逐步地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我国五年计划的第一年——一九五三年的计划业已胜利完成,一九五四年第一季度的生产计划也超额完成了。但是,我们丝毫不能自满,还必须动员全国人民,继续努力,争取全面地完成和超额完成一九五四年的国家建设计划,为我国的社会主义建设和世界和平事业作出更多更大的贡献。一九五四年的国家建设任务是艰巨的。根据国家的计划,今年工农业的总产值应比一九五三年增加百分之十三左右,其中工业总产值增长的速度,要比这个平均数字还大。今年新建和改建的重大建设项目有数百个,中央五个工业部将有数十个工厂投入生产。粮食、棉花及其它经  相似文献   

17.
第一届全国人民代表大会第二次会议已经正式通过了发展国民经济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在我国历史上是一件极其重大的事情。第一个五年计划的完成,将给我国的社会主义工业化建立一个初步的基础。随着这个计划的完成,我国工人阶级和全体人民的生活,也将得到进一步改善,并且给将来更美好的生活打下一个良好的基础。第一个五年计划已经过去两年多了,过去两年多的计划已经胜利完成了,但是今后两年多的任务是更加艰巨的。我们工会的工作,从一九五三年工会第七次全国代表大会以来就是,今后仍然是为完成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而努力,为把我国建设成为一个伟大的社会主义国家而努力。动员和组织全体职工完成并争取超额完成国家的第一个五年计划,这是工会一切工作的根本目标。  相似文献   

18.
《时事资料手册》2008,(3):90-91
我国首颗数据中继卫星“天链一号01星”4月25日在西昌卫星发射中心成功发射。这次发射是2008年我国首次航天发射。中继卫星的成功发射标志我国航天应急和管理能力又有新进步。  相似文献   

19.
我国卫星研制技术上新台阶今年5月12日发射升空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标志着我国卫星研制技术登上了新的台阶。至此我国通信卫星的研制水平,从即年代一步跨到了80年代国际水平。在此之前,我国在1988年发射的“东方红二号甲”通信卫星,只有4个转发器,工作寿命为4年。而这次发射的“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有24个转发案,工D作寿命为8年。一项“东方红三号”卫星的容量相当于12颗“东方红二号甲”。在“东方红三号”通信卫星上,只有20%的技术是继承以前的,80%的技术是重新研制的,这在世界航天史上也颇为罕见。在不到10年的时间里…  相似文献   

20.
《时事报告》2006,(2):5-6
新闻事实:从我国第一颗返回式卫星于1975年11月26日在酒泉卫星发射中心发射升空,到今年8月29日,我国共成功发射了22颗返回式卫星。9月16日,第22颗卫星回收舱带着120平方米的降落伞,降落在预定区域。这是西安卫星测控中心采用的升交点重合法、折算气象风预报卫星返回落点等数项自主创新核心技术。它使我国测控系统具备了对返回式卫星实施高精度轨道机动控制能力,卫星返回落点预报与实际落点误差缩小到百米以内。至此,我国共成功回收了21颗返回式科学与技术试验卫星。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