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250 毫秒
1.
国内国际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中国经济发展模式的一种战略性选择的转变。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理论是理解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理论基础。基于开放经济条件下探索马克思主义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之间相互关系的经济学原理对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认为生产与消费的合理配置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必然要求,完善分配制度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根本保障,交换过程是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方式。生产、分配、交换和消费的合理正常有序运行是加快推进国内国际双循新发展格局形成的关键。  相似文献   

2.
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党中央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作出的重大战略部署,是当前和今后一个时期我国经济社会发展的行动指南。加快形成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主要面临"逆全球化"沉渣泛起、流通体系现代化程度不高、消费需求恢复乏力、关键核心技术受制于人等因素制约。更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必须在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基础上,抓好高水平开放,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必须加快关键核心技术攻关,提升产业链的安全稳定和竞争力;必须牢牢扭住扩大内需这个战略基点。  相似文献   

3.
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是应对外部冲击而进行国内国际市场主体转换的权宜之计,更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新发展阶段、新历史任务、新环境条件作出的推动实现中长期国家经济社会发展现代化目标的主动战略选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是限于封闭的自我循环,而是走更高水平开放的发展之路。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对国内大循环和国际大循环的区分,需要我们将眼光从内需外需指标转移,聚焦全球价值链分工条件下经济活动在本土市场和国外市场的空间配置。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并非国内循环和国际循环的并行循环,两者之间具有辩证统一、相互促进的关系,共同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和世界经济复苏提供动力。由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本质上是一种开放发展模式,因此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不仅具有"中国价值",而且在践行人类命运共同体先进理念、推动和引领构建新一轮经济全球化发展、完善全球经济治理体系等方面具有更为重要的"世界意义"。  相似文献   

4.
"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根据我国发展阶段、历史任务、环境条件变化作出的重大战略决策,具有重大的理论和现实意义。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着供给与需求的结构性矛盾短期内难以化解、金融与实体经济循环不甚畅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高效衔接存在梗阻等诸多挑战。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关键在于打通社会再生产堵点,全面畅通生产、分配、流通、消费各环节;深化金融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促进金融与经济良性循环;实施更大范围、更宽领域、更深层次的全面开放。  相似文献   

5.
我国经济发展战略的调整完善过程正是规则意识逐步觉醒的过程,而“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则是新时代寻求发展主动权的规则思维重塑。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面临国内国际经济治理规则赤字,聚焦聚力规则体系的建构是关键所在。畅通国内大循环的关键在于加强国内经济治理法治建设,着力强化市场基础制度规则统一;打通国内国际双循环的关键在于消除内外循环规则壁垒,创新国际经济治理通行规则。  相似文献   

6.
加快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经济全球化战略转型的重大选择。内需主导型全球价值链可以作为我国构建新发展格局理论和实践研究的一种切入视角。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技术大变革之下全球价值链分工动态演变和深化的理论逻辑使然,也是改革开放以来经济发展规律自然演进的历史逻辑使然,更是进入新发展阶段的需求端、供给端和制度端发展条件变化的现实逻辑使然。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总体框架可以概括为:首先,基于内需市场构建国内价值链,形成国内大循环;其次,实现国内价值链与全球价值链深度对接,以国内大循环带动国际循环;最后,以国际循环促进国内循环,形成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其中的政策实施重点在于,要坚持以推动高质量发展为主题,坚持以深化供给侧结构性改革为主线,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发展和安全,加快建设现代化经济体系。  相似文献   

7.
面对错综复杂的国内外形势和新时代改革发展任务,为充分释放内需潜力,打造国内强大市场,统筹利用国内国际市场,中国提出加快构建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本文从生产、交换、分配、消费四个环节分析经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堵点,在此基础上,结合我国的实际情况提出相应的建议。  相似文献   

8.
当前我国经济发展遭遇严重的空间生产正义问题。“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提出彰显了强烈的问题意识,实现空间生产正义是其价值导向。差异性和异质性空间生产消解地理空间不平衡发展,符合“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纠正空间生产非正义难题和坚持空间生产正义的实践性要求。为此,要以创新驱动优化供给端,丰富空间产品种类;促进区域经济协调发展;坚持对外开放的基本国策不动摇,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9.
民营经济自改革开放以来始终呈现出蓬勃的发展态势,是我国社会主义市场经济的重要组成部分。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规划提出的一项关系我国发展全局的重大战略任务。双鸭山市作为煤炭资源型城市要把握好“十四五”发展优势,克服民营企业面临的市场体制机制不健全、技术创新动力不足、外贸主体实力不强等不利因素,在“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实现民营经济高质量发展。  相似文献   

10.
在受到新冠肺炎疫情冲击和国内外经济形势愈发复杂的背景下,习近平总书记指出要充分发挥中国超大规模市场优势和内需潜力,形成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本文在分析青岛市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现状与制约因素的基础上,提出青岛市主动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实施路径。研究发现,青岛市应当坚持扩大内需战略、夯实“双循环”的市场根基;加快延链、补链、强链,破除“双循环”发展的技术难题;推进胶东半岛发展,保障“双循环”的区域协调;实施人才振兴战略,激发“双循环”的人才活力,多措并举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  相似文献   

11.
强化中国自主可控的国内产业链循环体系是维护和提升"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基础.中国需要利用 自身市场规模优势,全面突破制约中国产业链安全和发展、关键领域和"卡脖子"地方的各种机制体制束缚,推进"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国内产业链循环体系的构建以及未来全球产业链和创新链的战略布局.当前,外资企业的全面进入、要素市场化改革相对滞后、不同群体收入不平等和城乡发展差距、既有的国际贸易比较优势理论面临全面挑战等问题,都对中国国内产业链循环体系的构建和提升造成了难以忽略的负面效应.分析当前阻碍中国加快构建国内产业链循环体系的突出障碍和影响因素的基础上,提出中国实施"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和布局国内产业链循环体系的战略思路与改革举措.  相似文献   

12.
2020年以来,为克服新冠疫情和世界经济深度衰退带来的不利影响,我国加快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为台企在厦深度融入带来一系列新发展机遇,体现为:新型消费需求扩容增效趋于强劲推动在厦台企逐步融入数字经济;新基建投资推动科技型中小台企瞄准厦门行业“痛点”开展技术创新;技术创新应用力度加强推动台资小微金融企业在厦快速发展;供应链经济内核化推动在厦台资中小企业依附于核心大企业发展。近几年在厦台企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体表现为:在厦投资规模持续扩大、投资日趋活跃等。当前,在厦台企深度融入“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仍面临“融资难”和“融资贵”的发展“瓶颈”等一系列主要问题与挑战。基于此,“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下进一步推动台企在厦深度融入可从加强对在厦台企的分类指导以助力其找准发展方向和定位、灵活运用多种金融手段解决在厦台资企业融资难题、鼓励支持来厦投资创业的台商、台青提升“在地化”融入度等方面加以推进。  相似文献   

13.
新冠疫情以来,逆经济全球化在某种程度上引起了世界各国的恐慌,全球各国产业链、供应链出现“停产”“不产”现象,生产力疲乏,消费力不足,世界经济变革动荡。双循环新发展格局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是世界经济一体化的发展结果,也是有效解决我国社会主要矛盾的重要举措。从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必然性、现实可行性、未来可能性去理解新时代我国社会经济的发展规律,有助于全面了解我国社会发展状况,为更好的提供经济社会发展的可行性建议作准备。  相似文献   

14.
构建新发展格局,充分体现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的理论逻辑、改革开放发展的历史逻辑和现实发展能力的实践逻辑三者的有机统一。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表象上是发展问题,本质上是全面改革问题,就是要构建一个多方畅通衔接、协调发展的动态循环系统,既要注重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也要兼顾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为更好地加快形成新发展格局,需要坚持系统观念,统筹国内国际两个大局,发挥好改革关键一招的作用,畅通市场循环、疏通堵点与断点,着力固根基、扬优势、补短板、强弱项,加快培育完整内需体系,着力增强自主创新能力,加快发展现代产业体系,推进国土空间布局优化,实行更高水平对外开放。  相似文献   

15.
基于复杂多变的国内国际形势,我国适时提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新发展格局的核心要义在于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构建新发展格局具有重要的时代价值,为我国经济高质量发展提供了坚实保障,为应对全球性公共卫生事件带来的经济冲击提供了切实举措,同时为推动世界经济复苏提供了中国方案。因此,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不仅是为了顺应世界经济发展潮流,更是贴合我国国情的重大战略选择。  相似文献   

16.
全面、科学、系统地认识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重要意义,要把握其三重逻辑。从历史逻辑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立足于百年未有大变局,在总结既往经济发展经验的基础上,转变经济发展方式的必然选择;从实践逻辑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发掘国内市场潜力,应对新冠肺炎疫情,积极融入全球化浪潮的必然选择;从理论逻辑看,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是我国将马克思主义政治经济学基本原理与国情相结合,应对社会主要矛盾转变的必然选择。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的历史逻辑、实践逻辑、理论逻辑具有内在统一性,只有准确把握其三重逻辑,才能将其贯彻于“五位一体”治国理政的伟大实践中。  相似文献   

17.
2020年4月10日,习近平总书记在中央财经委员会第七次会议上的重要讲话中指出:“国内循环越顺畅,越能形成对全球资源要素的引力场,越有利于构建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国内国际双循环相互促进的新发展格局,越有利于形成参与国际竞争和合作新优势。”站在“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历史交汇点上,以习近平同志为核心的党中央作出加快构建新发展格局的重大战略决策,对于推动我国高质量发展、促进世界经济繁荣意义重大。  相似文献   

18.
党中央立足世界百年未有之大变局,创造性地提出新发展格局.形成新发展格局离不开强大、畅通的国内市场的支撑.在"十四五"开局之际,要全面深化改革,连接国内大循环中的"断点",打通"堵点",化解"痛点",畅通国内大循环,形成合理引导消费、储蓄、投资等方面有效的制度安排.黑龙江省"十三五"规划圆满收官,但经济发展大循环中的"断点""堵点""痛点"仍未根绝.要落实习近平总书记考察黑龙江省重要讲话精神,着眼形成"双循环"的发展格局,打好"十四五"开局,助力社会主义现代化新龙江建设.  相似文献   

19.
构建新发展格局是"十四五"时期我国经济发展的一个重要战略谋划,在"十四五"规划中居于以点带面的核心地位,为新时代的政治经济学增添新的理论成果。构建新发展格局立足于国内经济发展的阶段性特征、既有基础形成的战略条件,以及国际经济关系中复杂多变的外部环境。构建新发展格局要以国民素质整体提高相协同,要按照统筹规划思路来推进,要以畅通基本经济循环为重要抓手。  相似文献   

20.
如何有效平衡经济内外循环的关系,始终贯穿于战后日本经济的发展历程。在外循环方面,在实现工业化过程中,日本积极推动出口贸易与经济国际化,完成工业化后则着力实施产业链海外布局与对外经济战略;在内循环方面,日本推动经济秩序的重建及产业升级转型,泡沫经济崩溃后经济结构性问题愈发突出。日本经济在发展过程中,始终以国内大循环为主体。当国内国际循环相互促进时,日本经济实现了高速增长;在泡沫经济崩溃后,日本经济陷入“单循环”的误区,国内国际循环无法形成有效衔接,经济增长陷入长期低迷。日本经济双循环体系的发展历程,对中国构建双循环新发展格局具有参考意义。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