首页 | 本学科首页   官方微博 | 高级检索  
相似文献
 共查询到20条相似文献,搜索用时 46 毫秒
1.
在大数据时代,新媒体技术与大数据技术的广泛应用无疑为廉政政策传播创新提供了机遇。广州市纪委监委通过建设运营“廉洁广州”全媒体矩阵平台,构建了新时代廉政信息传播的“传统媒体+新媒体”的全媒体格局,成为地方政府探索廉政政策传播创新的成功案例。其特色和创新主要表现为:实现了从宣传者到传播者的主体跃迁;实现了从政策宣讲到丰富的政策信息传播的内容革新;实现了从压力型递推到全媒体矩阵的渠道拓展;实现了从政策受众到用户粉丝的受众锚定;实现了从静态验收到动态监测的传播过程及效果监控。实践证明,“廉洁广州”全媒体传播平台大大提升了廉政政策传播效果,推动了反腐倡廉建设,作为成功案例,值得其他城市学习和借鉴。  相似文献   

2.
张轩铭  杜波 《理论导刊》2021,(4):121-125
马克思主义大众化是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的必然要求。全媒体时代,各种传播媒介的迅速发展,既为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提供了机遇,也使得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面临诸多挑战。在实现“两个一百年”奋斗目标的关键节点,研究如何在全媒体时代把握机遇、抢占新型舆论阵地,推动马克思主义大众化传播,对于加强和巩固马克思主义意识形态在我国社会的指导地位具有重要意义。  相似文献   

3.
信息社会全媒体传播环境的形成和发展具有独特的文化属性,传播主体角色与作用的变化在深层意义上是思维方式的改变。中国特色社会主义廉洁文化在政治、经济、精神等不同层面的价值意蕴代表着丰富的社会功能。在全媒体传播思维下,廉洁文化传播效果的提升有赖于传播载体的创新及培育方式与传播范式的变革。廉洁文化的价值实现在很大程度上可以进一步促进全媒体时代传播文化的良性发展。  相似文献   

4.
找准新闻教育的时代坐标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刘行芳 《学理论》2010,(8):49-50
以培养信息生产和传播人才为职责的新闻教育,必须以推动社会进步为己任,以用人市场为导向,以帮助学生形成现代传播理念和专业能力为抓手,努力实现新闻教育与社会的无逢连接,使学生成为有社会理想、有专业精神、有职业能力的现代新闻人才。  相似文献   

5.
<正>今天,中央政治局进行第十二次集体学习,内容是全媒体时代和媒体融合发展。我们参观了人民日报数字传播公司、"中央厨房"、新媒体中心等。总的感到,这几年媒体融合发展成效很大。去年6月15日,在人民日报创刊70周年之际,我发去了贺信,要求人民日报忠实履行党的新闻舆论工作职责使命,不断提升传播力、引导力、影响力、公信力,其中就要求构建全  相似文献   

6.
于松明 《学理论》2010,(11):253-254
新闻教育研讨会作为高校新闻院系新闻教育教学总结经验,交流做法,探讨问题,共享信息的载体,对推动各高校新闻传播学科的联系与合作,新闻传播教学、科研水平的提高发挥了积极作用;对新闻业界经营管理、传播方式、手段等方面的研讨,有利于媒体的发展。但综观新闻教育界开展的研讨会议,还存在着脱离实际、针对性不强、选题不新、比较封闭等弊端,因此,改进学界新闻研讨会方式,提高其质量应该引起足够重视。  相似文献   

7.
提高文化开放水平必须加强文化对外传播力建设。文化对外传播力建设有利于维护国家文化安全,提升国家和区域形象以及推动国家和地区经济发展。当前,湖南文化对外传播力建设面临理念需要更新、文化影响力弱、国际视野不强和文化传播人才短缺等问题。解决这些问题的策略主要是要实现传播主体多元化、传播内容时代化、传播受众区别化以及传播手段现代化。  相似文献   

8.
智媒时代信息形态和传播模式发生颠覆性变化,促使伟大建党精神传播主体、平台、内容、样态以及受众呈现新特征,同时又使专业宣讲人员主导权、官方媒介平台引领力、传播内容针对性、传播话语吸引力、传播效果评估精准度等面临新挑战。面对智媒条件下伟大建党精神传播的新特征、新挑战,要以专业宣讲人员引导全民参与传播,以官方媒介为主体并向全媒体拓展,以人工智能助力传播内容智能推送,以话语创新推动传播话语有效转化,以大数据提高传播效果评估精确性,探索智媒时代伟大建党精神传播创新的模式与路径。  相似文献   

9.
高职院校侧重培养高素质技能型应用人才,因此思想政治教育更是关键。本文针对高职院校大学生信息接收特点,借鉴传播学理论,从提升传播艺术的角度入手,探讨了有声语言传播艺术、非语言传播艺术和多媒体超文本语言传播艺术等在增强社会主义核心价值观教育传播效果中的应用。  相似文献   

10.
习近平关于新时代舆论工作的重要论述是马克思主义新闻观中国化的重要成果,为中国特色社会主义新闻理论体系作出了原创性贡献,具有重大的理论意义和指导价值。其有关推进国际传播能力建设的论述,对于提升我国外宣工作的实践水平无疑具有核心的指引作用。如何正确认识、有效践行这些理念,将直接影响我国在国际舆论场中的话语权。传播力决定影响力,话语权决定主动权。提升我国对外传播实践能力的总体策略关键在于确立中国话语自信的核心地位,即在中国道路、中国制度等重大问题的对外传播上掌握主导权,在概念塑造上重视创新性,在新闻竞争中打造宏观形象,在平台建设上进一步推动集成化。  相似文献   

11.
赵林楠 《学理论》2010,(25):199-200
大学生自主创业已成为一种新的就业模式,由此引申出来的创业教育已受到广泛关注。大学生改变就业观念,增强创业意识和创新能力,提高综合素质应成为新时期大学生素质教育的核心内容。我国大学生创业教育应建立独具特色的教育模式,通过营造氛围,加强教学工作,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大学生创业教育新道路。  相似文献   

12.
目前 ,研究、探讨法学教育改革的有效途径是学界关注的话题。本文探讨了法学教育的两个基本属性即教育性和法律性 ,并在此基础上阐述了法学教育在办学机构、培养目标、人才素质等方面的层次定位。  相似文献   

13.
高等学校加强创业教育探讨   总被引:2,自引:0,他引:2  
如何认识和加强高校创业教育是目前社会各界尤其是教育界关注和研究的热点。本文在梳理了创业教育的概念基础上,从整个社会的就业形势、学生就业对高校自身发展的重要性以及目前大学生创业素质的现状三个角度讨论高校加强创业教育的紧迫性,进而对如何加强创业教育提出了若干策略。  相似文献   

14.
中国"入世",将面临全面冲击和挑战,教育也不例外,根据WTO服务贸易总协定第13条规定,除了各国政府彻底资助的教学活动以外,凡收取学费、带有商业性质的教学活动均属教育贸易服务范畴.国际教育趋势和现状促进了国际教育贸易服务的发展,教育理念的泛化将为国际教育贸易服务提供新契机,教育形式的多元化也将为国际教育贸易服务开辟新途径.  相似文献   

15.
必须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上写进“美育”   总被引:1,自引:0,他引:1  
张天喜 《理论导刊》2001,(12):54-55
当前,在我国教育界,素质教育已无可争议地摆上了重要的议事日程,应试教育的根基正在受到有力的冲击。然而素质教育到底应该怎样实施,如何才能从根本上挣脱应试教育的羁绊,从而走出一条具有中国特色的教育改革的新路子,这一带有根本性的问题尚无结论,甚至还扑朔迷离,难以把握。尽管如此,有一点是十分明确的,那就是必须在素质教育的大旗上写进美育。素质教育归根结底是为了培养适应社会发展和时代需求的人才。这一根本任务决定了美育是素质教育不可或缺的重要的组成部分。美育即审美教育。美育是人类在认识世界改造世界的过程中,按…  相似文献   

16.
高等教育的新理念:全人教育   总被引:4,自引:0,他引:4  
本文针对我国高等教育存在的严重的科学主义倾向,以至形成所谓的“半个人”或者“单面人”教育的现象,提出应树立全人教育的理念,认为应通过传授“整全的知识”以形成“健全的人格”,不仅使学生懂得“何以为生”,更重要的是使学生知道“为何而生”,成为德业双收、人格完善的人才。  相似文献   

17.
18.
梁文博 《学理论》2011,(10):272-273
当代大学生的心理正处在从青少年的不成熟向成年人的成熟心理过渡转折时期,多种压力容易导致他们产生不同程度的心理问题。分析了大学生心理健康方面存在的问题和产生的原因,并有针对性地提出解决大学生心理健康问题的措施。  相似文献   

19.
20.
The British Government white paper 'Excellence in Schools' and the subsequent report of the Advisory Group on Citizenship Education for Citizenship recommend that schools educate pupils in citizenship and democracy. This recommendation is considered in the context of reasons why there has traditionally been no formal or well articulated political education in schools. Among these reasons a pervasive antipathy to politics and to government is identified as one of the most powerful. This antipathy is expressed from the left and the right wings of the political spectrum, and the 'critical' opposition to both, as well as from interests such as those defending professional and personal autonomy. These arguments imply that 'politics' is optional, not a set of practices and institutions with which individuals must be familiar. It is argued that this proposition cannot be valid.  相似文献   

设为首页 | 免责声明 | 关于勤云 | 加入收藏

Copyright©北京勤云科技发展有限公司  京ICP备09084417号